太史慈和江東小霸王的神亭嶺一戰,大飛熊已經寫過,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戰可不是小說虛構的,而是正史上提到為數不多的單挑事例之一,由此可見太史慈確實是歷史上的猛將之選,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在歷史上籍籍無名呢?但是,太史慈確實不像五虎上將,五子良將那樣讓人津津樂道,這又是為何?這其實還真不怪《三國演義》對其著墨過少,因為正史上太史慈自和孫策一戰歸附後,事迹就不多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很簡單,太史慈成名太早,又過早退出歷史舞台,沒有趕上三國的幾個關鍵節點,自然不能像五虎,五子,四大都督,甚至東吳的十二虎臣,如程普,黃蓋,甘寧等幾個人,那麼的有存在感。

太史慈二十一歲就成名了,成名於187年,太史慈當時任職於東萊郡,但是郡守和上級州里不和,常常互相挖坑內鬥。有一次州里對群里的不利的本章已經快抵抗洛陽了,郡里派太史慈為使者去阻止。於是,太史慈找到了州里的官吏,連哄帶騙把本章銷毀,又勸那個官吏逃跑了,所以,郡里的本章就先到了洛陽的有司處,太史慈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太史慈憑藉此舉,名聲鵲起,但是也付出了代價,就是得罪了上級系統,不得不外出避禍了。

不過,北海太守孔融認為太史慈是個奇人,便替太史慈奉養他的母親。於是,當黃巾軍管亥包圍北海時,太史慈為了報恩,於是替孔融找來了救兵。這裡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太史慈用精湛的箭法,震懾了黃巾軍,才能順利出入被圍城池。第二件事,太史慈見到劉備說明來意後,劉備的反應是「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立刻派三千精兵跟隨太史慈。可見,孔融作為漢末名士大儒,被他看上的人是無比榮光呀,連劉備也不例外,而孔融不但知道太史慈,還接濟過他的母親,說明太史慈的名氣在當時還是很牛的。

後來,太史慈投奔了劉繇,才有和孫策的神亭嶺一戰,但是劉繇被孫策擊敗後,太史慈並不是馬上歸附孫策,而是亡入山中,山越來附,儼然成為一方諸侯。而當時,孫策雖然平定了宣城以東,但是涇縣以西都是在太史慈控制之下,直到孫策戰陣中擊敗太史慈,才徹底讓他歸附。所以,太史慈不是以部將歸附的,而是相當於小諸侯,帶著人馬地盤加入的。加入孫策陣營後,太史慈主要有兩個功績,第一,招撫了劉繇數萬士兵,第二,被任命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抵禦劉表侄子劉磐和副將黃忠的侵擾。當時,韓當,周泰,呂蒙都當過劇縣令長,皆是太史慈的部下。

可惜,太史慈不久後就去世了,年僅四十一歲,臨終前大喊了一句「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三國志》注引《吳書》這話不禁讓人扼腕,也是太史慈存在感低的原因。因為,太史慈歸附孫策時,六郡基本上已經平定。不久後,孫權繼位(200年)一直到太史慈去世(206年),東吳基本上處於治理和平定山越,山賊的階段,除此外,就是出兵討伐江夏的黃祖了。而長沙的劉磐十分驍勇,黃忠後來還是蜀漢的五虎,整個東吳只有太史慈能牽制,自然不能參與和黃祖的戰事了。等到東吳又開始新一輪的大戰,太史慈已經去世,無法參與。

所以,太史慈是屬於起點高,才能沒有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位大將。反觀東吳其他將領,四大都督就不用說了,其他的比如程普,黃蓋,韓當等等無一不是參與過平定六郡之戰,赤壁之戰,江陵之戰等等,還有甘寧,凌統等十二虎臣,就不一一列舉了。因此,太史慈不是籍籍無名,但是也不屬於那種聲震天下的大將,不是能力問題,主要還是沒能趕上東吳的幾個節點的幾場大戰。


太史慈,絕對是一位被嚴重低估的三國名將。

太史慈有情有義,武藝高強,善使弓箭,精於騎射,好思善謀。

「慈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三國志》

一、能文能武,勇而不莽

太史慈自幼讀書習武,胸懷輔佐英明雄主吞噬山河的政治抱負。一身武藝的太史慈出身於政治基層,他曾任郡守奏曹史,相當於村委會秘書。 剛剛步入政治舞台的太史慈,便因為郡守和州牧之間的矛盾,而被迫捲入了複雜政治漩渦。

郡守和州牧相互彈劾,哪一方先送出奏章,便會贏得制敵的先機,太史慈奉太守之命到達州牧後,巧妙的毀壞了州牧使官手中的奏章,州牧使官畏罪潛逃,太史慈趁機返回洛陽送上了奏摺,幫助郡守贏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二、不受重用,前途暗淡

太史慈惹怒州牧之後便投奔了北海孔融,孔融雖然對太史慈禮遇有佳,每次都把最大的鴨梨讓給太史慈吃,但是卻並不信任太史慈,以至於長期以來,太史慈都無法在孔融集團發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之後,太史慈又加入了揚州牧劉繇集團,只可惜劉繇目不識人,太史慈在劉繇手下只不過是一名小小的偵查兵,直到遇見江東小霸王孫策,太史慈這匹寶馬才擁有了懂得欣賞的伯樂。

三、大戰孫策、馳騁江東

太史慈在劉繇帳下時,在戰場上遭遇了江東小霸王孫策,此時孫策的身邊圍聚著黃蓋、韓當等十三員猛將,但太史慈並未懼怕,一人一騎殺到孫策面前,光明磊落的孫策不屑「群毆」,命黃蓋等人不許插手,兩人展開了一場不分勝負的大戰,這一戰使兩人惺惺相惜,相互佩服。

「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三國志》

此戰後,太史慈與孫策又經過幾場拉鋸戰,最終孫策贏得了太史慈的忠心,太史慈從此加入東吳政權,直到生命的終結。

慈對曰:「慈有不赦之罪,將軍量同桓、文,待遇過望。古人報生以死,期於盡節,沒而後已」——《三國志》

四、虎將早亡,鮮有戰功

太史慈在四十一歲時便去世了,英年早逝使太史慈並沒有為東吳政權立過哪些顯赫的戰功, 也因為這個原因,致使太史慈的實力被後世所低估,成為了一名「三流武將」。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吳書》

我認為,太史慈的武藝雖然不比呂布、趙雲、典韋等這些登頂第一梯隊的三國武將一般強大, 但他依然可以站在第二梯隊比肩張郃、徐晃、甘寧之流。

東吳的長久穩定,註定了身為虎將的太史慈不會有太多的立功機會, 但對於孫策的知遇之恩,太史慈以忠誠一生的回應與之相報。

古來名將皆是「千人敵」、「萬人敵」,但再強的名將也不可能百戰百勝,只有「忠誠」才是衡量名將最好的標準。

東吳太史慈,武勇過人,忠誠東吳,震懾北魏,一生光明,無愧「名將」二字。


路過不謝邀!

筆者個人觀點認為,應該是下列的原因導致太史慈在歷史上籍籍無名的!

(1)按《三國演義》原作小說的描述,太史慈只是東吳的一員猛將而已。然後,在原作小說當中,太史慈勇猛無儔的表現又主要是:第一,能夠戰平「小霸王」孫策;第二,太史慈弓馬嫻熟,是一名有名的「神射手」。尤其能夠左右開弓射箭堪稱是三國的一絕。

(2)按《三國演義》原作小說的描述,東萊太史慈既沒有什麼統兵作戰攻城略地的表現,也幾乎沒有陣上斬將殺敵的記錄的。單單是這一方面就足夠讓太史慈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了!比如說,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可以說正是憑藉在濡須之戰的精彩表現,才能夠家喻戶曉青史留名的;而同為江東驍將的「錦帆賊」甘寧甘興霸,則是上演了「百騎劫曹營」才最終在東吳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的。

(3)按《三國演義》原作小說的描述,東萊太史慈犧牲得太早太英年早逝了。然後,可以說太史慈的死法正應了那一句老話:「獵犬終須山上喪,將軍難免陣前亡!」因為,太史慈的弓箭術是非常有名非常厲害的,而最後太史慈卻偏偏是中了埋伏,然後全身被亂箭射得像刺蝟一樣而死的!

最後,太史慈在臨死之前所說的話倒是很能夠激勵後人的:「……大丈夫處世,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奈何死耶?……」

所以說,太史慈在歷史上就籍籍無名了!


在三國歷史上,有些人物存在的時間很短,但留下的名聲卻很大,小霸王孫策和太史慈便是如此。

太史慈是山東東萊縣人,身長七尺七寸,有很漂亮的鬍子。他僅活了四十一歲,出道很晚,建樹不多,但讀三國的人,怕是無人不知他的名字。

太史慈很有智略,善射箭,武藝高強。

北海太守孔融對太史慈家有恩。有一次被管亥所領導的叛軍包圍。太史慈奉母親之命前去援助。孔融想派人去向劉備求援,但發愁無人能突圍出去。太史慈自告奮勇要求去送信。孔融擔心他的危險,初不肯答應,但太史慈堅請要去,才答應。太史慈選二軍士,與己各持弓箭,出城門射敵人,做欲突圍的樣子。敵軍驚起相攻。太史慈退入城中。第二天,他又這樣做,敵軍又驚動。一連幾次,敵軍鬆懈,不再注意。太史慈趁機突圍出去,從劉備處借來兵馬,把管亥的軍打跑了,解了孔融之圍。此事足見太史慈之智。

太史慈善於射箭,弦不虛發。歸降孫策後,有一次攻擊某賊寇城。賊寇頭領在城上一隻手扶著房棟,一隻手指著城外大罵。太史慈彎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那人扶棟之手,將手釘在棟上。那賊頭領痛得嗷嗷直叫喚。眾人齊聲喝采。此事足證太史慈箭術之高超。

要說讓太史慈真正出名,且名標青史的,還是那場與小霸王孫策的大戰。

孫策是孫堅之子,孫堅戰死後領東吳人馬,勇猛無敵,威震三軍。在一次與敵軍交戰中,他力擒敵將,轉身回陣。另一敵將從背後偷襲他,他回身大喝一聲,聲若巨雷,競將那敵將嚇死。而所活捉之人,也被他腋下挾死了。當場之人無不震驚,呼他為"小霸王"。

孫策以玉璽從袁術處換得一支人馬,去江東發展,在曲阿,被劉繇所部攔阻。當時,太史慈即在劉繇部下。一日,孫策領黃蓋等十餘人察視,在神亭遇上了太史慈。

你道為什麼如此湊巧?原來那太史慈久聞孫策之名,很想與之一戰。無奈那劉繇並不重視他,不讓他做先鋒,只讓他當一名小吏。此日聞孫策來,太史慈便要求出戰,劉繇不允。太史慈一怒之下單槍匹馬而出,只有一名勇敢的小校跟隨。

太史慈與孫策在神亭嶺大戰一百餘合,未分勝負。後二人下馬互相扭打,孫策奪得太史慈背上小戟,太史慈奪得孫策的頭盔,猶自你來我往,酣斗不止。直至雙方軍來,方得散歸本軍。(此次神亭大戰,《三國演義》有精彩描寫,史書上也有記載。此處從略。)後來,太史慈投歸了孫策,成為孫策手下的第一戰將。

太史慈和孫策都英年早逝,未能更大顯神威。但無論從史籍還是小說中來看,二人武功不在關,張五虎將之下,應當屬於三國時期的一流名將之列。

歡迎點評。


誰說太史子義沒名氣的?這種話對那些毫無底線的關迷,諸葛迷來說,太史子義是誰,確實沒人知道。但對於真正喜歡歷史,想了解歷史的人,肯定知道東吳太史慈,甘寧,朱然,凌統等人究竟是誰,也會知道曹操手下程昱究竟是何等牛逼人物,同樣也會知道,羅貫中毫無底線的吹捧誇大劉備集團,極力貶低曹魏


不研究歷史,找個文學院史學家探討最好!謝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