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悟空問答。晉武帝司馬炎臨終之際將大位傳給了白癡兒子晉惠帝司馬衷,導致西晉江河日下。司馬炎還有個同胞弟弟司馬攸,聰明果敢、睿智堅毅,如果司馬攸接位,也許會是另一番歷史走向。

司馬懿死後,兒子司馬師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任曹魏撫軍將軍,掌握了軍政大權,成為司馬家族新的掌門人。但是好景不長,在南平文欽的叛亂中身亡,同胞弟弟司馬昭悲痛之中接掌大權。司馬師英年早逝,膝下無子,有感於哥哥對家族的貢獻,司馬昭將自己的次子司馬攸過繼續給司馬師,以慰哥哥在天之靈。

史載司馬攸:清平和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同時禮賢下士溫潤如玉,謙謙有古君子之風,朝野評價甚高。司馬昭很喜歡這個兒子,常常指著自己的座位對大家說:「這個位子遲早是攸的。」因為故去的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嫡長子,司馬攸過繼後是司馬師的嫡長子,從立嫡立長的角度看,百年之後肯定要司馬攸接替大位。

司馬炎這個人,品德才望都比不上司馬攸,但是論權謀,司馬攸是小兒科,後人也只能感嘆既生攸何生炎了。司馬炎深知自己的優劣勢,私下賄賂父親的寵臣何曾、賈充,當然政治上的許諾也少不了(參考司馬炎稱帝後為兒子聘賈充女兒賈南風)。司馬炎頭髮長到地上,站立時手能著地,這幫寵臣遂大造輿論:非人臣之相,萬不可棄。

所以司馬昭直到臨終,也沒能下得了立司馬攸為世子之心。有感於前代曹丕兄弟骨肉相殘之教訓,司馬昭哭著叮囑世子司馬炎:「你這個弟弟哪都好,就是性格有點急,你做哥哥的千萬要擔待,否則為父心有掛礙啊!」司馬炎機靈鬼怪,當即信誓旦旦:父王放心,兒子一定護著弟弟,全須全尾地!司馬昭遂撒手西去。

一開始武帝司馬炎還是遵守了自己的承諾,為弟弟司馬攸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諸侯王環境,司馬攸本無野心,也樂得逍遙,兄弟二人倒也相安無事。但是到了武帝晚年,朝中佞臣環繞,武帝也耽於後宮享樂,基本不理朝政。加上武帝太子司馬衷有點傻,朝中有識之士推司馬攸上位的暗流一直在湧動。

這引起了武帝的警覺,遂封司馬攸為北海王,而且不顧一乾重臣的反對,催促司馬攸趕緊到封地就任。當時司馬攸正好有病,所以就請求等養好了病再就任,畢竟京師的大夫遠比那海蠻之地要好得多。但是他越推辭,武帝的疑心就越大,催促的詔書一道又一道的下,司馬攸終於倒下了。

但是司馬攸也屬於愛面子之人,自己不行了還掙扎著穿戴整齊去向武帝辭行,武帝一看這不好好的嘛,趕緊啟程吧!這邊武帝還在為自己的計謀暗自高興之時,那邊卻傳來了司馬攸的死訊,武帝這才知道弟弟是真的病了,不是有意抗旨。心裡那個悔恨,加上確實是自己的一母同胞,當即痛哭流涕,不過自此倒也安心了,否則自己那傻兒子司馬衷肯定幹不過叔叔啊!

290年,武帝司馬炎崩逝,惠帝司馬衷即位,皇后賈南風乾政,引起司馬宗室不滿,兩派火拚,引來了胡人,西晉滅亡。如果是司馬攸即位,賈南風乾政、八王之亂也許不會爆發,五胡會不會亂華不好說,但歷史肯定會是另一番模樣!


司馬攸是司馬昭的第二子,小字桃符,從小聰慧,深受老司馬的喜愛,認為他將來會有出息,司馬師年近半百還沒有子息,便做主把司馬攸過繼給他當嫡子。高平陵政變二年後,王凌在壽春造反,司馬懿帶兵出征,把這位孫子也帶上,讓他趁機賺了一點功勞,封長樂亭侯。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位把持曹魏朝政,四年間發生了幾件大事,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等人密謀除司馬師,事泄臣子被殺,魏帝被廢,又擊退東吳諸葛恪入侵,平淮南二叛等事,司馬師死時,按照立嫡的傳統,應該是司馬攸繼承,可他當時才十歲,為了家族利益等考慮,司馬昭接替司馬師把控朝政。

司馬昭才能不如其父兄很多,但由於基礎堅實,也算有驚無險的潛移魏祚,外抵強敵,內御百官。(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每次議事走到大座時,不由想起兄長,便常常說,這應該是攸兒的座位啊「初,攸特為文帝所寵愛,每見攸,輒撫牀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此時司馬攸已長大,愛讀經史,擅寫文章,在士林中享有盛譽,又對司馬師原配羊夫人敬愛有加,如親兒子般晨昏定省,更得到豪門世家的肯定認同。司馬昭曾有過把他立為世子的念頭,理由是權柄是父兄爭取來的,傳回兄長一系理所應當,眾大臣以時勢不同,不立長而立幼取亂之道勸止。

司馬昭長子,司馬攸嫡長兄司馬炎繼位後,建立晉朝,平定東吳,至此三國重回一統,司馬攸封齊王,本來事情就告一段落了,沒想到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白癡,又娶得悍婦司馬家狗腿子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妻,朝中老臣覺得前景不容樂觀,便出現一種聲音,要求立齊王司馬攸為皇太弟,承繼皇位,確保晉祚。因被荀勖、馮紞進讒中傷而作罷。假如當時不立司馬衷而立司馬攸,歷史走勢將如何呢?(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司馬攸有人君氣象,能察虛實,匈奴劉淵年輕時曾入朝當質子,司馬攸便對他的行為舉止感到警覺,對司馬炎說,陛下如果不除掉劉淵,臣恐怕幷州不能夠長久安寧。司馬炎認為要以忠恕之道對待異族,此話並不放在心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從這裡可以看出,如果司馬攸上位,五胡亂華一定不會如此之烈,雖然亂事並非一人一事引發,與東漢的異族內遷政策也有關係,但假如有所提防壓制,大亂世應該不會到來。

西晉另一個為人所詬病的地方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有二個誘因,一個是司馬炎的大封宗室,這點無論誰上位都是既定現實,無法改變,但也可以略為調整。第二個誘因是司馬衷白癡無法壓制後宮,導致楊太后賈皇后亂政,召外兵自重。只要惠帝是正常人,也不必才識出眾,這個亂象便不會出現,就算出現也不至於王殺王不可收拾,很明顯,司馬攸若繼位,婆媳之爭自止,各諸侯王縱有亂事,也應是如漢朝般後世才會爆發問題。至於其他方面也自會相應變好。


我們先來瞭解司馬攸的歷史經歷,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不到兩個月就去世了,大權就落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手上,按家族規定,司馬師是內定接班人,但司馬師一直沒有子嗣,經過家族會議,司馬昭將次子過繼給司馬師,這個兒子就是司馬攸。果不其然,司馬師解決京師宮廷之亂後,廢了魏帝曹芳,立曹髦為帝,毌丘儉、文欽為扶魏,起兵造反,在司馬師平亂後,結果舊患複發,死在路上。

按道理,父親死亡,該子嗣繼承,不過,司馬昭野心大,得知兄長暴病而死,在統軍打仗的司馬昭立即率軍隊回京師,並接替兄長所有權力,並變本加厲的削弱曹魏集團。不過在任時,認為自己正值壯年,一直沒有確定繼承人,同時他認為長子司馬炎和次子司馬攸各有千秋,拿不定主意。其實他自己是偏愛於次子司馬攸的,在任時常說:「我接替兄長位置,待我百年之後,繼任就是桃符(桃符是司馬攸乳名)。」司馬昭想理司馬攸為太子也是合情合理的,司馬攸過繼給兄長,按立嫡立長,當屬司馬攸,但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對,說司馬炎更有帝王氣象,應該立他。因此一直拖著,直到晚年,按史書記載,他突然立司馬炎為太子,更為離奇是冊封不到2個月,司馬昭就一命嗚呼了。不少人認為司馬炎弒父奪位,但由於史書所記載有限,不能考證。於是乎司馬炎順利的接替了父親的權位,他迫不及待地將弟弟的權削去,不久,廢帝自立,號晉。司馬炎,總體政績還行,不過立太子上卻早就了一個千古笑話,他偏愛皇后楊艷,偏愛到明知皇后兒子是個傻子,還要立他為太子。最經典的笑話是,他當皇上後,天下正鬧饑荒,大臣告訴他:百姓沒糧食,餓死很多人,希望朝廷救濟。結果他反問:沒糧食喫,為什麼不喫肉?再後來造就了八王之亂。說了一大通,現在來說說司馬攸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史書記載司馬攸生性溫和聰慧,博覽羣書,有治理才能,親近賢才和好樂施,同時他善書法,南齊王僧虔《論書》雲「晉齊王攸書,京洛以為楷法」。才能和威望都超越了司馬炎,就連他爺爺司馬懿也曾經誇獎他,欣賞他。相比他哥哥,在滅吳國後,怠惰政事,荒淫無度,後宮一萬,超前朝任何一個朝代,還有「鬥富」的癖好,最後在立太子事情,鬧出天大笑話,致使八王之亂的發生。

因此有不少史學家評論,如果讓司馬攸繼任,不會致使晉朝在歷史潮流中倒退再倒退,至少司馬攸的兒子司馬蕤、司馬冏,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按照慣例,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司馬攸!

司馬攸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親弟弟,司馬昭的嫡世子。本來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他是排在司馬炎後面的,所以這個世子大位,他並沒有資格爭奪。

但是呢,由於司馬師沒有兒子,所以司馬攸在很小時候就被過繼到了司馬師名下當兒子。當時司馬家的家主是老大司馬師,所以司馬攸作為司馬師唯一的兒子,自然就是司馬家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了。

但不巧的是,司馬師死得早,還未來得及傳位給司馬攸,這家族大權就被司馬昭給拿了去。這就比較有趣了,司馬炎作為司馬昭的嫡長子,自然是有著繼承資格的。

但是司馬攸因為司馬師的緣故,同樣也得到了許多支持,而且從表現出來的才能上來說,二人各有千秋,可以說是不相伯仲。

這讓司馬昭一度犯難,都是親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當然,最終結果咱們知道了,司馬炎繼承了家主之位。並廢魏自立,建立晉朝,統一天下,終結了三國亂世。

可是呢,這司馬炎建立的西晉太過短命,從代魏自立到最終滅亡僅僅堅持了51年。

那麼,如果當初司馬昭選擇的是司馬攸,結果會不會好些呢?

首先,如果換上司馬攸,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這西晉立國,統一天下估計是不會有太大變化,除非司馬攸和司馬炎搞內訌。

那麼咱們姑且假設司馬攸走了一條和司馬炎相同的道路,西晉會不會能長壽一點。這倒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一,從治國能力上來講,司馬攸算得上是一把好手。

當初司馬炎建立晉朝,他被封齊王,總統軍事,安撫國內外。不僅自己的封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連司馬炎的「太康之治」,也有著他的一份功勞。

所以,他至少不會敗家!

第二,司馬攸不會傳位給白癡兒子。

西晉的滅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司馬炎傳位於白癡兒子司馬衷。由於司馬衷癡傻,朝政大權被皇后賈南風掌控,而權力欲極盛德賈南風由於弄權,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

而正是由於「八王之亂」拖垮了西晉王朝,給了胡人以可乘之機,最終才使得西晉王朝為胡人所滅。

如果是司馬攸,那肯定沒這事兒了!司馬攸兒子或許不是什麼厲害人物,但至少不是傻子,司馬攸兒子司馬冏少時以仁惠著稱,好賑窮施善,有父司馬攸的風範。

第三,諸侯問題或許可以解決!

當初的「八王之亂」雖然是賈南風弄權所致,但其本質原因是司馬炎當初給與了司馬家這些諸侯王們以極大自主權,他們甚至可以可以自選封國官員,結果導致他們擁兵自重。

對此,司馬攸可是非常反對的,雖然他也是諸侯的一員。

第四,胡人動亂可能不會發生!

司馬攸雖然性格溫和,但他知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不像他哥哥司馬炎一直對胡人採取安撫政策,讓其大舉南遷。

他對胡人一直都懷有戒備,他曾司馬炎說:「陛下如果不除掉劉淵,臣恐怕幷州不能夠長久安寧了。

那個劉淵,就是後來滅亡西晉的匈奴首領!

如果是司馬攸,或許國家的恢復與發展會減緩,但至少胡人不會有機會肆掠中原,更不會有後來的「五胡亂華」。西晉得以延續,我華夏也不會再度分裂數百年之久!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這一切僅僅是推測,或許司馬攸根本做不到這些!


這誰知道呢!歷史沒有假如,如果!歷史就是歷史。


還是司馬天下,但也不過時間長短而已,到今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之國。


西晉司馬氏皇族那些王爺們個個是人精,沒有大局觀念,導致「八王之亂",鬧的鱉翻潭一樣,導致漢民族差一點滅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官員得有擔當,沒有擔當只有私心只知道貪污納穢的官員,越是人精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危害越大!


東漢末年時期,各路諸侯紛紛起兵,這一時期已經是天下大亂了。此時的東漢已經名存實亡了,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之後就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爭霸的事蹟,三國中,魏國的實力是最厲害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成為了魏王,很大程度上與自己的謀士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魏國有很多優秀的謀士,比如說郭嘉、荀彧,還有一個就是司馬懿了。這個謀士輔佐了魏國好幾位君主,到了後來,司馬懿成為了魏朝的實際掌控者。

歷史上的司馬懿沒有稱帝,但是他的孫子司馬炎稱帝了,這就讓司馬懿背上了不忠的罵名。不管怎麼說,司馬懿都無法洗清這個不忠之名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死後被追封為皇帝,可是在司馬昭死前,他的接班人不是司馬炎。

很大程度上司馬昭想要傳位給司馬攸。當時的司馬昭已經有要將爵位傳給司馬攸的,可是被司馬炎搶先了,相反司馬攸只顧著傷心了,根本無暇估計他父親的想法。這是司馬攸第一次措施皇位。就這樣,司馬攸與皇位無緣了。

司馬炎滅吳後身體健康惡化,司馬炎的兒子是一個傻子,可是他有一個野心很大的妻子。這個妻子引起了晉朝之後很多麻煩事。司馬炎快要駕崩時,司馬攸是有機會稱帝的。司馬炎病危之際,滿朝文武都希望司馬攸繼位。

當時的寵臣荀勖和馮紞(dǎn)等人阿諛奉承,很得司馬炎的喜歡,而這位司馬攸對這兩位很是反感。得罪了寵臣肯定是沒有什麼好結局。在司馬炎快要駕崩之際,荀勖和馮紞向司馬炎說:「陛下萬歲之後,太子不得立也。」

這就是說太子很快沒有名分了,當時文武百官都支持司馬攸。司馬炎接受了這二位佞臣的話,將司馬攸調回封國。就這樣,司馬攸離開了朝廷的中樞,這也是司馬攸第二次錯失皇位。齊王司馬攸繼位就再也沒機會了。

司馬昭在死前,特意囑咐過,要善待這位弟弟。司馬攸這人什麼地方都好,就是性子急,這個毛病讓司馬昭很是擔心。司馬攸在知道是荀勖和馮紞陷害了自己之後,就氣病了。意志消沉的司馬攸開始撂挑子了,鬱鬱寡歡了。

當時司馬懿看重司馬昭,同時對自己的孫子司馬攸也很是喜歡。可是到了司馬炎稱帝之後,問題就發生了。司馬攸病情惡化的情況下,司馬炎讓司馬攸啟程進京。可是司馬炎見到司馬攸之後,看見的完全不是一個情況。

司馬攸的精氣神非常好,根本不像是有病的,司馬攸為了見司馬炎特意打扮了打扮。沒過幾天,司馬攸就吐血而死了。就這樣西晉最後的希望沒了。


或許歷史會改寫,但歷史沒有如果。司馬攸是司馬昭的第二個兒子。才能聲望超過司馬炎。司馬攸很得父親司馬昭的寵愛,司馬昭每次見到司馬攸,一直都是撫摸著座位,呼著他的小字說道,這是桃符的座位。司馬攸好幾次差點就成為太子,可最終還是立了司馬炎做太子。後來司馬攸遭別人在武帝面前進獻讒言,導致怨憤而卒,才只有三十六歲。司馬攸的優點很多,很得國人的仰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