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是衛國國君公室庶出的公子,名鞅,姓公孫氏,他的祖先本來姓姬。  衛鞅從小就愛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座家中任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賢能,還未來得及推薦。恰遇公叔座病了,魏惠王親自前去探病,說: 「公叔的病萬一有意外的話,這個國家該怎麼辦呢 ?」 公叔座說: 「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但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國家大事讓他來處理。 」 惠王沉默不答。惠王將離開,公叔座摒退眾人,說: 「大王如果不重用衛鞅,那就一定要殺了他,不要讓他離開魏國。 」 惠王答應後離開了。公叔座就召來衛鞅,謝罪說: 「今天大王問我誰可以為國相,我推薦了你,從大王的神色中看,他沒有答應我的推薦。我當時按先君後臣的原則,因此對惠王說假如不用商鞅,就殺了他。惠王答應了。你可以趕快離開,否則將被擒。 」 衛鞅說: 「惠王既然不聽你的話任用我,又怎麼會因你的話來殺我呢 ?」 終於沒有逃走。惠王回去後,對他的左右說: 「公叔座病得太厲害了,真可悲啊,他想讓我把國家大事交給公孫鞅,難道不荒謬嗎 ? 」  公叔座死後,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國內徵求賢能的人, 準備重振秦穆公的業績,向東收復被侵佔的土地,於是就向西進入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而求見秦孝公。  秦孝公見到衛鞅,與他談論事情很久,秦孝公時不時地打瞌睡,聽不進去。衛鞅走後孝公對景監發怒說: 「你的客人是個狂妄的人,怎麼能夠任用呢 ?」 景監也因此責備衛鞅,衛鞅說: 「我與秦孝公說帝道,但他的心志並不開悟。 」 過了五天,秦孝公再次要求見商鞅。衛鞅再次見到孝公,談的時間更久,還是未中孝公的心意。衛鞅走後孝公再次責備景監,景監也因此責備衛鞅。衛鞅說: 「我與孝公說王道,而未中他的心意,請讓孝公再次見我。 」 衛鞅再次見孝公,孝公認為他說得對,但沒有任用他。衛鞅退後,孝公對景監說: 「你的客人很好,可以與他談論事情。 」 衛鞅說: 「我與孝公說霸道,孝公內心裡是想實施霸道的。他肯定會再次見我,這我是知道的。 」 衛鞅又一次見到了孝公,孝公與他談話,不知不覺地把膝蓋挪到了席前,談了好幾天, 都不覺厭倦。景監說: 「你是用什麼說中國君的心意的,國君現在高興得很。 」 衛鞅說: 「我與國君說帝王之道,並拿堯舜禹三代的例子來說明,然而國君說: 『太久遠了,我不能等。況且賢明的君主,都是在他身還在時就揚名天下,怎麼能默默地等待幾十上百年後才成帝王之業呢 ?』 所以我就與國君談強國之術,國君對此十分高興。但這樣就很難與殷周的德行相比了。 」  秦孝公任用衛鞅後,衛鞅想變法,秦孝公怕天下的人非議自己。衛鞅說: 「行為疑慮不會幹出有名的事,處事疑慮不可能成功。況且那種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是世人所不贊同的;有獨到見解的計謀,必為平庸的人所詆毀。愚笨的人對已經做成功的事也不明白,聰明人則在事情還未萌發時就已預見到。老百姓不能在事情剛開始時就與他們一起謀劃,但是可與他們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講求高尚道德的人不去迎合世俗,成就大功業的人不與眾人一起商量。所以聖人假如能使國家強盛,就可以不效法舊的制度;只要能夠對老百姓有利,就可以不循舊禮。 」 秦孝公說: 「對。 」 甘龍說: 「不對。聖人是不變易民俗來實施教化的,智者不會通過變法來治理國家。順著已有的民俗實施教化,不費力氣而自然成功;根據原有的法律來治國,官吏們很熟悉,百姓們也能安心。 」 衛鞅說:  「甘龍所說的,是世俗之言。普通人安於已有的習俗,學者們沉溺於自己聽說的道理。  這兩種人去做官、 守法是可以的,但不可以跟他們談論法律之外的其它東西。三代的禮不同,但都稱王天下,五伯的法律不同,但他們都稱霸天下。聰明的人制訂法度,愚笨的人受法度制約;賢能的人更改禮俗,不賢能的人為禮俗所拘。 」 杜摯說: 「不能帶來百倍的利益,不去變法;不能帶來十倍的功用,就不改制器物。效法古代的制度不會有過失,遵循已有的禮俗不會走上歪道。 」 衛鞅說: 「治理國家不只用一種方法,對國家有便利的,就不必效法古制。所以湯武不遵循古制而稱王天下,夏殷不更改禮俗而滅亡。反對古制的不應被否定,遵循舊禮俗的也不值得稱讚。 」 孝公說: 「對。 」 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定下了變法的命令。  新法規定老百姓十家為 「什」 ,五家為 「伍」 ,一家違法,九家告發,否則就都有罪。不告發奸惡的人受腰斬之刑,告發奸惡的人能獲得與砍下敵人的首級一樣的賞賜,藏匿奸惡的要受到與投降敵人一樣的懲罰。百姓家有兩位男丁以上卻不分開居住的,加倍收他們的賦稅。立有戰功的,各按其功勞大小享受爵祿;為了私利鬥毆的,各按情節輕重決定刑罰的輕重。致力於自己的職業,因為耕種紡織而奉獻粟帛多的,免除他的徭役。  從事工商業及懶惰而貧困的人,全部編為官府的奴婢。即使是宗室之人,沒有軍功的,也不得列入貴族名冊。明確尊卑爵祿的秩序等級, 各按等級佔有土地、 房屋,家臣與侍妾的衣服也按等級而有不同。有功勞的人就顯達、 榮耀,沒有功勞的人即使很富也沒有什麼光彩。  法令已經擬就,但還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信新法,於是就在國都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老百姓,只要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門,就給他十金。老百姓都覺很奇怪,沒有人敢上前去搬。於是又說: 「誰能搬到北門就給他五十金。 」 終於有一個人前來搬運,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說話算數。之後才頒布法令。  法令在民間實行了一年,到國都來說新法令不方便的老百姓數以千計。此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 「新法所以不能很好地實行,是因為在上位的人觸犯它。 」 將依法處置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可對他施刑,就對他的太傅公子虔施刑,他的老師公孫賈也受臉部刺字之刑。第二天,秦國人都按法令行事。新法實行了十年,秦國老百姓都十分高興,路上掉的東西沒有人撿,山中沒有盜賊,家家富裕,人人自足。老百姓勇敢地為國而戰,不敢私下鬥毆,鄉村城鎮都得到了大治。秦國當初那些說法令不便的人有的也來說法令方便了,衛鞅說: 「這些都是擾亂教化的人。 」 把他們全部遷到邊境城鎮。  從此以後老百姓再也不敢議論法令。  於是任命衛鞅為大良造,帶兵包圍了魏國的安邑,並打敗了那裡的魏兵。  過了三年,在咸陽建築門闕、 宮廷,把秦都從雍遷到了咸陽。而且下令禁止老百姓父子兄弟在同一室中居住。又把小的鄉村聚集在一起,成為縣,設置縣令、 縣丞,共有三十一個縣。挖掉原來的田塍疆界作為田,而且公平賦稅。統一了度量衡。  過了四年,公子虞又犯了法,處以割鼻之刑。  過了五年,秦國老百姓十分富強,周天子把祭神的肉賜給秦孝公,諸侯都來慶賀。  第二年,齊國在馬陵打敗了魏兵,並俘虜魏國的太子申,殺掉了魏將軍龐涓。又過了一年,衛鞅對秦孝公說: 「秦國與魏國之間,就好比一個人患有腹心之病,不是魏國兼并了秦國,就是秦國兼并了魏國。為什麼呢 ? 魏國處于山嶺險要的西邊,在安邑建都,與秦國隔河為界,而山東邊的利益它單獨擁有。有利時可以向西侵略秦國,不利時可以向東擴展土地。現在因為國君聖賢,秦國賴以強盛。而魏國去年大敗於齊國,諸侯都背叛它,可以乘這個時候討伐魏國。魏國抵擋不了秦國的進攻,必定往東遷徙。一旦魏國東遷,秦國就可以佔據險固的黃河、 崤山,向東控制諸侯,這是帝王的大業。 」 孝公認為很對,便派衛鞅帶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帶兵截擊秦軍。兩軍對峙,衛鞅寫信給魏公子?說: 「我當初與公子關係很好,現在各為兩國的將令,不忍心互相攻擊,可以與公子會面,結盟,痛飲一場後罷兵,以使秦、 魏兩國相安。 」 魏公子?認為這樣做很好。等到會盟結束,大家一起飲酒,而衛鞅布置的埋伏的甲士襲擊並俘虜了魏公子?,乘機攻打魏軍,全殲魏軍後回到秦國。  魏惠王因為自己的軍隊多次被齊國、 秦國打敗,國內十分空虛,國力一天天削弱,十分害怕,就派使者把黃河以西的土地割讓給秦國以求和。而魏國於是離開安邑,遷都到了大梁。梁惠王說: 「我十分悔恨當初不聽公孫座之言。 」 衛鞅打敗魏軍回國後,秦國把於、 商的十五個城邑封給他,並封號為商君。  商君在秦國為相十年,宗室貴戚中怨恨他的人很多。趙良見到商君,商君說: 「我所以能見你,是因為孟蘭皋,現在我請與你結交,可以嗎 ?」 趙良說: 「我不敢冀此希望。孔丘說過: 『推舉賢能的人,會使上位者上進,聚集不賢的小人,能使君王后退。 』 我是那種不賢的人,所以不敢從命。我聽說: 『不是他的位子卻佔有它,叫做貪位,不是他的名而居為己有,叫做貪名。 』 我如果聽從了你的好意,則恐怕我就是貪位貪名了。所以不敢從命。 」 商君說: 「對我治理秦國,你不高興嗎 ? 」 趙良說: 「聽取別人的意見叫做聰,對內反省自己稱為明,能剋制自己的稱為強,虞舜說過: 『自我謙卑是很高尚的。 』 你不如按虞舜的話去行事,不用再問我了。 」 商君說: 「當初秦國行戎狄之教,父子之間沒有區別,同居一室。現在我更改了這種習俗,男女之間實行分別,大造門闕,把秦國治理得與魯國、 衛國的習俗一樣。你看我治理秦國,與五?大夫百里奚相比,誰更賢明 ?」 趙良說: 「一千隻羊的皮,比不上一隻狐狸的腋毛;一千個人在那裡附和,不如一個人直言相爭。周武王因為有直言相爭之人而興旺,殷紂王因為群臣不敢異言而滅亡。假如你不否定周武王的話,我請求整天直言而不受罰,可以嗎 ?」 商君說: 「曾經有人說過,掛在嘴上的話好比是花,真心話則好比果實,苦口良言好比是葯,甜言蜜語是疾患。你果真能夠整天與我直言相對,這就好比是給我吃藥。我將服事你,你又何必推辭呢 ?」 趙良說: 「五?大夫百里奚,是楚國的地位卑賤之人,聽說秦穆公賢能,希望能見他。他想去秦國,但是沒有路費,就把自己賣給秦國的客人,穿著破舊的衣服為人喂牛。過了一年秦穆公知道了這件事,就把他從為人喂牛的賤役中提拔起來,讓他位居百官之上,秦國沒有人怨恨他。他在秦國為相六七年,向東攻打鄭國,三次為晉國立國君,一次拯救楚國的危難。在國內實施教化,使巴人前來納貢;施德於諸侯,四面八方的戎族前來歸順。五?大夫在秦國為相時,勞累了不坐車,天熱時不張傘蓋,在國中行走,不用車騎跟隨,也不手持武器,因此他的功名載於府庫的史冊中,他的德行施惠於後世。五?大夫死時,秦國的男男女女都流了眼淚,兒童們不唱歌謠,舂米的人不吆喝用杵。這就是五?大夫的德行。現在你見到秦王,是因為寵臣景監作的主,這就不是成名的辦法。你在秦國為相不考慮老百姓的疾苦,而去大造門闕,這不是成就功業的辦法。讓太子的師傅受刑、 刺面,用嚴酷的刑法傷害百姓,這是積聚怨憤暗藏禍患。你的教化民眾的政策比國君的命令還要苛刻,民眾對你的命令的遵從比對國君命令的遵從還要快捷。現在你又違背情理建立權威,這不是實施教化的辦法。你又效仿國君面向南而自稱寡人, 天天懲罰秦國的貴公子。  《詩》中說: 『你看那老鼠都講究體貌,人卻不講禮儀;人如果不講禮儀,為什麼不趕快去死。 」 從《詩》中看,你這樣做不是長壽的辦法。公子虔閉門不出已有八年了,你又殺了祝飀而對公孫賈施以刺面的刑罰。《詩》中說: 『得人心的人興旺,失人心的人崩潰。 』 上面所說的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之舉。你出門的時候,身後跟隨的車數以十計,隨從的車中都帶著武器,身強力壯的人坐在車右,持矛操戟的人隨車而行。這幾件東西有一件不具備,你就決不外出。《書》中說: 『依仗道德的人昌盛,依仗武力的人滅亡。 』 你面臨危險就好比是早晨的露水,還想能夠延年益壽嗎 ? 那麼你為什麼不歸還封你的十五個城邑,到鄉野去灌溉田園,勸秦王重用那些隱居岩穴的人,敬養老人,存恤孤兒,尊敬父兄,表彰有功的人,尊崇有德的人,這樣才能得以苟安。你還想貪圖商、 於的富貴,留意秦國的政教,積蓄老百姓對你的怨恨, 那麼一旦秦王去世, 秦國想要收捕你的人,難道還少嗎 ? 你的滅亡在舉步之間就會到來。 」 商君沒有聽從他的勸告。  五個月後秦孝公死,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誣告商君想謀反,就派官吏逮捕商君。  商君逃到函谷關下,要住旅店,店主人不知道他是商君,說: 「根據商君之法,不驗證客人是誰就留住,是要犯法的。 」 商君喟嘆道: 「唉,制訂法律的弊病,竟至於此 !」 離開秦國,到了魏國,魏國人恨他欺騙公子?而擊敗魏軍,不接受他。商君想去別的國家,魏國人說:  「商君,是秦國的罪犯。秦國強大而秦國的罪犯到了魏國,不把他送回去,是不妥的。 」 就把他送回了秦國。商君既然再次回到秦國,就跑到他自己的封地商邑,帶著他的部屬發兵向北攻打鄭國。秦國派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的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之屍示眾,說: 「不要像商君一樣反叛 !」 於是滅了商君全家。  太史公說: 「商君,是天生的稟性刻薄之人。考察他當初用帝王之術勸說秦孝公,其中夾雜浮誇之說,並不是他的真心話。況且是通過寵臣的推舉。等到他被重用,施刑於公子虔,欺騙魏將軍?,不聽趙良的勸告,從中也足以看清商君的缺少恩義。我曾經讀過商君的《開塞》、 《耕戰》篇,發現其思想與他的行事差不多。最終他在秦國背上叛逆之名,實在是有原因的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