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云龙公孙胜两次离开梁山,第一次是因为和宋江的革命理念不同,第二次是自己不想送死。选择晁盖而不是宋江,就像我们如今跟领导一样,未必是领导能耐大就越好,还是要看自己要什么。

把这份好汉座次名单挨个看下去,第四位是入云龙公孙胜。

一个人的形象如何,这不仅单单是指这个人的外貌如何,给人第一感觉如何这些外在因素,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内在,诸如他的性格特质,诸如他的喜恶,诸如他的抱负等等。所以形象两字,感觉起来容易,但很多时候却是无法言语出来,没法精简的进行描绘。

这位公孙先生从七星聚义取生辰纲时就现身,也算是出场早的人物,可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位公孙先生的印象始终难以深刻,除了刚出场时「正在庄门外绿槐树下,一头打,一头口里说道:『不识好人!』」的一幕,便只剩下那些神乎其神虚无飘缈的「道术」。

生辰纲事件东窗事发以后,公孙胜和晁盖一同击退了官兵,逃到了梁山,火并王伦,晁盖也当上了梁山的第一把手。作为晁盖得力助手的公孙胜自然也是扶摇而上,成了梁山的第三把手。

这一路上,公孙胜也是十分积极的,公孙胜如此积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权力。但这份权力的背后,对于公孙胜来讲是扶危济困。从诉求上来讲,公孙胜虽闲云野鹤,但也需要能够闲云野鹤的根据地。

晁盖这个人,对朋友不错。一个上司再有能耐,但对下属不好,都是白搭。好在晁盖是个好领导,公孙胜在他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去为他卖命也是意料之中的了。晁盖虽然没有文化,不像吴用那样腹有诗书,能说出几大段文绉绉的诗文来显摆。但通看历史,似乎就能发现,做大事的人,好像和文化真没绝对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我们熟知的刘邦,也没读几天书。还不是照样成了皇帝,统一天下了?还有楚霸王项羽,因喜欢练武而少了读书,不也是成了楚霸王么?即便后来失败了,但他比大多数一心只想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好多了。再来看看读书人范进,苦读诗书大半辈子,结果呢?白发苍苍之时中了举人,却因为太高兴发疯了?这是不是看著就很讽刺?

这个道理,公孙胜也是明白的。因此,他没有选择看似仗义但心思诡异的宋江,也没有选择布施天下却看人分三五九等的柴进大官人。从这一点来看,公孙胜是聪明的,他理智了,没有随波逐流。

待到宋江上了梁山后,对待公孙胜也是不错的。当然了,这份「不错」全是基于公孙胜在梁山的真实身份——宗教领袖。这个时期的公孙胜,所谓的权力其实也没有受到威胁。最后,也许大家都很奇怪,权力就在自己眼前,为何会选择了离开权力场,躲进了深山?

对于公孙胜和宋江之间的矛盾,刀叔总结为三点:

作为一个曾经公务系统的人,宋江的理念是忠君保国,他的忠已经到了「愚」的地步,这与公孙胜闲云野鹤偏安一隅的思想并不符;

解救宋江后,宋江所带的圈子也上了梁山,我们称其为宋江派,这与公孙胜所依附的晁盖派又是一个矛盾,公孙胜虽然有政治智慧,但并不想因为政治而站队;

宋江等人上山后,所持的理念进而引发社会各路人马的加盟。而公孙胜是一个道教人物,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也就是和他本意相反。

基于以上三点,最终导致了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而公孙胜第二次离开梁山,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宋江向罗真人「借用」。

如今的我们都身处职场或官场,从公孙胜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领导的能耐还真不是越大就越好,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给您一定的启发。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颗明珠,其中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勇猛和他们豪爽奔放的性格在书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然而《水浒传》的结局却是十分凄惨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归顺朝廷之后,朝廷表面上将他们收纳,但是却在背地里下死手,只有20多个人幸存。

这一切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宋江一心归顺朝廷,众所周知,宋江在入伙梁山之前就是一个官员,由于他的豪爽大方获得了「及时雨」的称号,所以宋江在人们眼中的形象都很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好人,但是实际上宋江并没有像大家想想的那么忠厚老实,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宋江在归顺朝廷之后,被人下药暗算,结果临死之前还拉上自己的左膀右臂李逵一起前去湖边谈心,并且下药让李逵和自己一起死,虽然宋江口口声声说怕李逵在外面出事,但是宋江真实的想法我们也不知道,李逵是梁山的一员大将,性格直来直去,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所以宋江临死之前这样的做法确实让人看不下去,这也可以说明宋江实际上是一个杀伐果断的狠人。

但是宋江的面孔虽然伪装的很好,但是实际上早已有人看出来宋江的人品了,这个人就是入云龙公孙胜和李俊,李俊逃出海,去其他国家当了皇帝。公孙胜在梁山上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就在他功成名就的时候,却选择了逆流而退,其中的原因多半就是觉得宋江这个人不行,他早就识破了宋江。

入云龙公孙胜本来是一个道士,但是看到世间的不公正,决定下山行侠仗义。公孙胜非常著名的典例就是「智取生辰纲」,他曾经和姚盖、吴用等人一起截取生辰纲,将大量的财宝带回梁山,立下大功,但是自从姚盖死后,宋江坐上头把交椅,公孙胜就已经逐渐识破宋江的面目,于是公孙胜就借著回家照看母亲的理由回了家。

然而梁山的对外战役中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一次梁山攻打宋朝军队的时候,被一个叫高廉的人打败,梁山向公孙胜求助,在戴宗的苦苦哀求下,公孙胜由于之前的兄弟情再次出山,在帮助梁山击退敌人之后,再次借助回去看望母亲的名义,不留功与名,了然离去。

可见公孙胜就是在梁山看不到希望才会想著离开,他识破宋江,中途找借口探母离开梁山,潇洒地过著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也成为水浒传结局最完美的人。梁山统帅宋江的决策自然也会带著整个梁山走向歧路,当时的人们对于宋江都是有著很好的评论,只有公孙胜这样不在乎名利的高人,才能看的出来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吧。


谢谢悟空的邀请。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也就是公孙胜是为什么上梁山的?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回答他为什么在宋江上梁山之后选择离开。

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公孙胜上梁山是因为参与了晁盖、吴用一行人的「抢生辰纲」计划,而且,说起来公孙胜还是主动参与的。那么问题来了,公孙胜作为一个出家人,不好好修道,抢什么生辰纲?

公孙胜不是鲁智深和武松,后者是为了躲避官司半路出的家,他就是个正宗的道士,而且道行不浅,他师父罗真人法术就更高强,并不是什么江湖骗子。所以公孙胜为什么想不开要跑去要抢劫?

我觉得在这件事上罗真人算是个关键人物。

上面说过,罗真人是个很有道行的道士,他可能早就看穿了一切,既然洪太尉放走了妖魔,那么大宋朝必有一反,而且自己的大徒弟还是三十六天罡之一,既然命中注定躲不掉,不如拼一把,选一个好的带头人,好好辅佐,说不定能实现一些什么。

我认为,罗真人的首选是晁盖。

晁盖有名气,宋江也很有名气,可是为什么刘唐和公孙胜不去找宋江抢生辰纲而是找晁盖?也许他们早知道宋江的为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上山当土匪的,而且肯定会招安。刘唐也许看不了这么远,但罗真人肯定能,既然命中注定要当反贼何不就反个痛痛快快,所以当罗真人算到刘唐要找晁盖抢生辰纲时就派公孙胜去帮他一把,让晁盖当上梁山泊主来个先下手为强。

我的证据如下:

一、当时公孙胜找晁盖抢生辰纲,藏在后面的吴用听到后出来假意要去告发公孙胜,公孙胜慌张了一下。

我认为公孙胜的慌张是演出来的,因为他是法术高强的道长,吴用虽然聪明但是面对面一对一的较量公孙胜拿他跟捉小鸡仔似的,公孙胜大可以拂尘一挥,大袖一摆,走你!

二、等宋江完全上山之后,公孙胜就提出要回家。

这个就是本题要问的了。官方理由是见到宋江父子团聚想麻麻了,我觉得想家的原因固然有,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宋江这货还是上山了,不想和他在一个屋檐下待著,所以要走了,不然为什么他一回去就不想再来了呢?

三、后来在戴宗的三请四请之下,公孙胜回来了,因为公孙胜要回来再帮晁盖一把,希望可以与天意斗争一下,能不能把宋江换成晁盖,因为晁盖并不是天罡星,但是很遗憾,天意就是天意,即使法术高若罗真人也不能逆转。

四、打完王庆之后,公孙胜就回去接著修道去了并没有参加让梁山好汉伤亡惨重的打方腊的战争中。

梁山泊的凋零也正是从公孙胜的出走开始的,大概是不想亲眼看见那样惨烈的结局,大概是还是不能和宋江为伍的缘故吧。

以上。


第一,公孙胜是跟随晁盖上梁山的,后来宋江上梁山,晁盖的领导地位被动摇。而同为一伙的吴用又联合宋江架空晁盖,到后来宋江成为实际领导者,这么一个情况出现,是导致公孙胜离去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二,公孙胜和晁盖交好,并且是十分欣赏晁盖的,公孙胜的初衷是想要帮助晁盖的,晁盖死后,公孙胜被宋江边缘化,又不受重用,所以选择离开。

第三,公孙胜本来就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从来不需要什么功名。正因为他的性格让他选择过著闲云野鹤的生活,所以他最后选择离开,得到一个对他而言特别圆满的结局。


只见那个先生,身长八尺,道貌堂堂,威风凛凛,生得古怪。……晁盖看那先生时,但见:头绾两枚鬅松双丫髻,……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胡。

以上是《水浒》中关于入云龙公孙胜形象的原话描写。

我仔细查了下,其实公孙胜离开梁山,总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宋江上山后,公孙胜回乡探母,直到大破高唐州时方被戴宗请回。

第二次是征方腊前,公孙胜返回蓟州,潜心修道。

公孙胜第二次离开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梁山也没有然后了......

再来看看公孙胜在《水浒》中主要做了哪些事呢:

一件是公孙胜找到晁盖,促成截取生辰纲事件

另一件是戴总请公孙胜回来后,在高唐州作法大败高廉,为梁山军破城立下关键一功

最后一件便是梁山大聚义时,公孙胜主持罗天大醮,掘出定下头领排名的石碣碑。

此外公孙胜经历大小战役数起,扮演的都是法师角色。

从这些事情上便可以看出,公孙胜在梁山是头号法师的角色,帮梁山解决一些靠人力无法解决的事。另外,古时候起事都需要搞些神兆、图谶什么的,比如梁山聚义的石碣碑,这事非公孙胜来做不可。

如果说吴用是聪明人,那么公孙胜便是高人,高人自然有高人之处。首先,高人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何时动何时止。

第一次公孙胜说要回家探母,他一个方外之人,怎会有要探母这样的理由。那时正是宋江上山,宋江上山之后发生的事大家也都知道,晁盖死了,梁山被宋江整合了,然后被招安被消耗殆尽了。公孙胜预料到了这一切,所以借口离开了。

第二次戴总去请,公孙胜起先是不愿回来的,这一点要注意,这说明他第一次离开不是短暂离开,是打算好了就此别过的。但应是发觉自己的任务还未完成,所以在戴宗使计差李逵赚了公孙胜老母之时,公孙胜便借机,以师傅罗真人为台阶顺势回到了梁山,从后来的故事发展来看,公孙胜确实还有任务没完成,他要掘出那块一百零八星宿的石碑,为这件事画下一个承应天命的句号。

其实,公孙胜是个天选者,负责从旁引导众人上梁山,完成聚义,聚义之后,他的任务便完成,此后不再有他的事,他便遁去了。

无月文化,品味经典,专注文化,乐于分享,欢迎转载引用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公孙胜是个「谜」

公孙胜是水泊梁山一个谜,自己寻富贵自撞「黄泥岗非常7+1」,宋江上山后匆匆离去,被逼尊师命二回梁山,招安后不久又飘然而去,最后得道于山野,也算得个善终。

其谜一、名号之谜。道人吗,叫一清道人、一清道长多好,可这位偏偏来个一清先生,既道又俗、非道非俗,有点怪怪的。要说道家三清元尊,用一清为号,恐怕也是犯忌讳了啊。可这位公孙先生还有两个大号,一是「公孙胜大郎」,也有点怪怪的,按一般叫法应该是公孙大郎吧,类如西门大官人、柴大官人、武大郎、武二郎。二是「入云龙」。龙已入云,早已不是混江搅海之物,过誉了。不过联想花和尚不是和尚,武行者不是头陀,王道人不是道人,生铁佛不入佛门,吴学究不再教书,哈哈,儒不儒、佛不佛、道不道,施公高人。

其谜二、刘唐、公孙送富贵,这二人真逗,一个从潞州、一个从蓟州远道来找老晁组建「抢劫公司」,还美其名曰送「富贵」,天下豪杰想得此富贵者恐非晃盖一人,为何专找老晁呢?二人一是深信老晁肯定会干此事;二是深信老晁有能力组织此行动。当然这两条恐怕大部分类如「梁山抢劫公司」的哥们都想干、都会干,二人为何不上山入伙,作为投名奖哩,恐怕老晁这「7+1」集团中无一人不想在白道中求一生富贵吧。不过,刘唐俗人一枚,公孙道长一枚,不去炼丹修道,却来做个强盗,怪怪的。

其谜三、何以留守梁山?话说晁盖领众好汉几近倾巢远行江州劫法场,撇下六人留守,萧金暂不论,吴学究二把手暂代寨主也罢,公孙先生道术智谋双全缘何不从?林冲、秦明留一人足矣,缘何「双强」俱留?笔者久思冒言:公孙先生奇人也,恐晁吴难以调遣,不能用;林教头苦人也,劫法场救宋某与己何干?不会用;秦明仇人也,宋江用计害了老秦妻儿老小也「忒毒了」,不敢用。「三不用」也是三哥主政后要明扬暗压的主啊。

其谜四、公孙下山疑点多,话说公孙先生要下山探母参师,晁总本不欲批假,后批了百日,又言「切不可失信」、「切不可爽约」,晁总、宋副总又殷殷盼早日归来,何哉?一是如果说公孙先生游离于梁山抢劫公司白领之外是个闲人,那他可是「自荐」加入黄泥冈「7+1」集团的;二是下山来晁总当众送大锭金银,那么公孙先生的黄泥冈「工程业务提成」哪里去了?三是晁、宋何知先生一去不回吧,或许先生已厌倦了好汉般的生活吧,或许另有原因。

其谜五、三卷天书有「猫腻」。话说宋江避难还道村九天玄女娘娘庙得天书三卷,并告诫宋三哥,此书「只可与天机星同观」,要说这九天玄女之书,道家读来最易,若无明指,天机星非公孙莫属,但下文又言每日「与吴学究看习天书」。笔者不解这宋老三咋知道吴学究就是「天机星」?玄女娘娘又没明指?有点奇怪不?事后付之一炬,自无查究啊?宋江上山,吴用易主,公孙先生不谜。

其谜六、公孙胜梁山主「醮事」,无论如何不情愿,公孙二回梁山泊,英雄齐聚之时,应宋吴之邀,主行变味的继位大典,「公孙胜作高功,主行斋事,关发一应文书符命,不在话下」。其实这功德做的有点不明不白,一是大典开始之前,道士不齐、诸物不备之时公孙胜已经做了开始做了,或许是「手脚」吧;二是四月十五的电光雷鸣来的真是时候;三是得道之入云龙竟然不识蝌蚪文,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何道士来解读,公孙胜有何苦衷,恐怕一言难尽啊。

谜总归是谜,这位「白肉脚衬著多耳麻鞋,绵囊手拿著鳖壳扇子。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胡。」的似道非道、非道得道的公孙先生著实是个解不开的谜啊。


水浒唯一完美,结局好的人就是入云龙公孙胜。他是梁山的人才,顶梁柱。关健时刻离不了公孙胜,他看人能看到骨头去。遇天王一腔热血,共创大业。宋江上梁山,他看清了宋江的阴险,投降朝廷的真面目。投降朝廷下场不好,他料到了功成身退。人活一世拿起放下,做到的人不多!


自古没有善终的将军!公孙胜回家看母是借口,实际是知道宋江一心想归顺朝廷。而宋朝皇帝昏庸无道。最后没有啥好的下场!


公孙胜料宋江们必无好结局而借故还乡。


道不同不相为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