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拒答題:-)

梁山整個團隊中,宋江、盧俊義、吳用等高層人物都是官僚士紳階層,下面還有楊志、楊雄、索超、秦明、孫立、關勝、呼延灼等在官場不得志的武官,當然,像林沖那樣唄欺負到暴走的僅此一例。

如晁蓋這樣的職業慣犯,其實並不多,其他如李逵、武松、石秀這樣窮兇極惡的社會閑散人員寥寥無幾,

從樑上一百單八將的構成來看,農民只有一個九尾龜陶宗旺,僅此一人而已。

所以說,即便是沒有宋江,梁山上把持話語權的三十六天罡中,招安也必將是主流聲音。

公孫勝在梁山上屬於異類,他是道士出身,家中有老母需要贍養,上面還有個師傅羅真人以及眾多徒子徒孫需要幫襯,所以說他最好的抉擇就是退隱。

因為他知道,造過反的人,官府很難再次相信,更遑論重用了,等待宋江等人的必定是一條不歸之路。

題主說的「謀略智慧不輸吳用」,貌似吳用很有謀略智慧的樣子,另類君呵呵一笑百媚生……


有一種勝利叫撤退!

從梁山一眾好漢得到的結果來看,一清先生最後時刻決定逃離梁山,是屬於人生贏家的正確選擇!

公孫勝先後兩次主動離開過梁山,第一次發生在宋江上梁山後。

我們先從從公孫勝的出場說起,他出場時的動機就顯得很奇怪。

他原來一直在二仙山跟著師父羅真人修仙,而道家是講究清凈無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

可是,他卻為了一些黃白之物,不遠千里來到鄆城縣東溪村,心急火燎的找到晁蓋,說要一塊搶劫去。

這個,這個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啊!

就像現在一些個別的,在公共場所行為不端的出家人一樣,連起碼的掩飾都不做,赤裸裸的在公眾面前表達著慾望。

而且,公孫勝本身是擁有法術的,而在這次搶劫過程中,他沒有提出任何合理化的建議和意見,沒有任何主觀能動性,完全是被動的按照吳用的意圖去做。

只是在面對官兵緝拿的時候,纔不得已興雲起霧。

上梁山後,在林沖火併王倫,自己人已經完全掌控大局的情況下,他卻提出要探家,理由是家中的老母親無人照顧。

注意,他提出這個要求的時機,是在宋江從江州被救,剛上梁山時。

然後呢,他一去不復返,直到宋江帶領梁山人馬攻打高唐州遇到高廉時,才又被戴宗,李逵請上山。

從戴宗,李逵大費周章纔再度把他請出山的過程來看,顯然,他是在刻意的躲避著梁山。

那麼,他從風風火火的主動提出搶劫,到態度冷淡的待在梁山,最後刻意躲避梁山,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事情的真相應該是這樣的:當初公孫勝修行的境界尚淺,當他得知生辰綱的消息後,一時起了貪念,趁著師父羅真人外出雲遊之機,私自下了山。

他原本的計劃是自己和晁蓋兩個人合作,奪取這批「富貴」。

晁蓋出地盤,自己出力(施展法術),不論生辰綱以何種方式押送,自己都能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就把十萬貫生辰綱弄到手。

晁蓋的莊院只做為一個臨時的倉庫周轉使用。

然後兩人「二一添作五」,每人得五萬,自己帶著自己那份兒回到二仙山繼續修仙,晁蓋還正常做他的東溪村保正,從此兩人再不聯繫,就像從未見過一樣。

這樣,生辰綱又會成為一樁無頭公案。

可是,事不湊巧,他緊趕慢趕,來到東溪村的時候,劉唐,吳用等人已經開始盤算了。江湖上不但講究「見者有份」,而且還有「先來後到」的規矩,公孫勝無論如何是沒有理由把吳用,劉唐等人踢出局的。

這樣看來,現在這些人即使最後也能順利得到生辰綱,八個人平分十萬,自己也就落下一萬兩千多,這和自己拿聲譽代價換取的結果來比較,有點兒得不償失。

而此時自己想要退出,也無可能。你既然已經知道了這個計劃,而且還主動提出來過,現在看到參與的人多了,又不想幹,這是幾個意思啊呢?

是瞧不起這哥幾個兒,還是另有圖謀呢?

另外,如果自己退出後,此事又提前走漏了風聲,自己是洗不掉通風報信的嫌疑的。

所以,公孫勝只好硬著頭皮也要上,只是興緻大減,所以才會在整個事件中一言不發。

然後他身不由己的跟著奪寶小組上了梁山,他是被上梁山啊!

而當宋江上梁山後,公孫勝一眼就看出了他的狼子野心,他心中清楚,宋江和晁蓋肯定尿不到一個壺裡,梁山以後恐凶多吉少,他不想既撈不到好處,再為這些勾心鬥角的事勞神費力,心生去意。

恰好,此時正趕上了梁山探親休假熱潮,公孫勝趁熱打鐵,也提出了這個要求,他給出的理由特別合理:

感蒙眾位豪傑相帶貧道許多時,恩同骨肉。只是小道自從跟著晁頭領到山, 逐日宴樂,一向不曾還鄉看視老母。亦恐我真人本師懸望,欲待回鄉省視一遭,暫 別眾頭領三五個月,再回來相見,以滿小道之願,免致老母掛念懸望。

從此,他就如肉包子打狗一樣,有去無回。

這是他第一次離開梁山。

當他在宋江「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下逼得再次出山時,心中已經有了計較,就是談好條件離開這個團夥。

也有可能,他回到二仙山後受到了師父羅真人的責罰和指點,知道現在自己身上等於已經有了污點,如果想立刻徹底和梁山撇清關係,劃清界限是不可能的,只有躲。實在躲不開,也只好再次下山,等尋覓到合適的機會再回來。

這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啊!

而羅真人口中所說的:

汝應上界天閑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

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云云,就有點兒鬼扯了。其實,這是等於公孫勝被人抓住了把柄,不得不再次出山為他們幹事。

畢竟一個道人去攔路搶劫,傳出去好說不好聽啊!薊州官府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但是,公孫勝這次復出,也不是無限期的無償服務,他等於和宋江簽下的是對賭協議,那就是到了一定的時機,一定要放他回來,中間關於梁山上的一切事務,他都會配合宋江。

所以,公孫勝這次上梁山後,所做得都是關於技術上的事情,對於晁蓋和宋江的權利爭鬥,對於招安還是造反,他都漠不關心,或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宋江帶領眾兄弟招安,受命攻打遼國來到薊州趁機拜見羅真人時,羅真人又重申了這個話題,提醒宋江不要失言。

而等到徵王慶後,公孫勝提出了回鄉要求,宋江再也沒有藉口阻攔了,只得眼睜睜的看著他離去,公孫勝甚至連送別酒都沒有喝一杯,就匆匆的走了。

事實證明,公孫勝選擇這時離開是最討巧也最明智的決定,因為接下來徵方臘的戰鬥,梁山經受了最慘烈的結局。

這是問題的切入點很好,是梁山很特殊的一個人物入雲龍公孫勝,但結論是不對的,第一,公孫勝的特長並不是謀略,這點遠遠不如吳用;第二,他也沒有逃離梁山,而是功成身退。

且聽紅塵君細細道來:

公孫勝的定位——其實是宗教領袖

讀過《水滸》的人千萬都不止,但是絕大部分都把公孫勝當做「法師」來看待了——這個還可以理解,畢竟鬥法過數次,也有人說他是軍師——這個就更離譜了,大家從頭到尾可以看看,公孫勝出謀劃策過幾次?

公孫勝的真正定位,其實是宗教領袖。

其實歷史上真正比較成功的造反,都需要一些信仰方面的指導,這樣才會讓下面人更容易凝聚起來,而且戰鬥力和士氣也能大大提高。

比如最早記錄的陳勝吳廣起義,吳廣就半夜裡去假裝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這就是信仰的雛形,意思陳勝乃是天命之人,讓大家放心跟著他幹。

後面的張角三兄弟起義就更不用說了,直接就說自己是「天公將軍」,還喊出什麼「蒼天當死,黃天當立」的霸氣口號,朱元璋他們假託明王,白蓮教是彌勒再世,洪秀全則是拜上帝教。。。

而梁山呢,自然也需要一個宗教方面的旗幟和代表人物,公孫勝的師傅羅真人乃是當世道教的領袖之一,自然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公孫勝什麼呼風喚雨鬥法是假,梁山的宗教領袖纔是真。

公孫勝並沒有逃跑,而是功成身退

這問題的第二點也有問題,公孫勝其實第一次下山,就是因為看到宋江取代晁蓋勢在必行,但他不願意像吳用那樣直接投靠過去,但是跟著晁蓋也是獨力難支,所以只能退避三舍。

但是沒辦法,宋江在掌握了梁山大勢之後,覺得公孫勝這個角色必不可少,所以才讓戴宗帶著最忠心的鐵杆小弟李逵,威逼利誘,雙管齊下,硬是以公孫勝的母親為「人質」,逼得公孫勝不得不出山。

但是二次上山之後,公孫勝也是兢兢業業的完成了自己的職責,直到打敗王慶之後,他想起了師父的叮囑,這才告辭宋江而回。

為何呢?因為一旦打敗了方臘,那他就極為尷尬了,朝廷也許能夠容忍宋江這種「賊寇」,但絕不能有一個「邪教」的導師,到時候他必死無疑。

結論

所以公孫勝這才選擇功成身退,正符合他們道教的創始人老子的叮囑——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單純的從梁山的矛盾或者公孫勝的性格來分析這個問題未免過於老套,今天邏輯文史姨從小說的寫作手法上來簡單和大家聊聊為什麼一清道人必須「逃」離梁山。

首先,我們都知道《水滸傳》裏的故事背景是北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本歷史類小說去看。但《水滸傳》除了本身的歷史性外,其實裡面也穿插了不少神話或者是玄幻元素,比如小說在一開始就明明白白的告訴讀者,梁山108將就是洪太尉不小心從伏魔之殿裏放出來的,他們可是妖星轉世,自然要聚在一起。我們自然也可以發現在小說中出現了許多常人難以理解的橋段,比如秦明、扈三娘等人在全家被殺後還能原諒宋江,我們大可不必推敲他們的腦子是否有問題,施公的一句「妖星契合」,把所有的尷尬都完美的解釋了。

除此之外,小說中還出現了妖術和法術的概念,這無疑給羸弱的宋朝加上了一些神祕的色彩。公孫勝是全書第一個出現的梁山法師,也是梁山的第一法系輸出,法系攻擊要比物理攻擊直接的多,所以就算是強如盧俊義,在李助的劍法面前也是個「弟弟」。可施公要考慮小說的整體邏輯性,因此關於法師的劇情安排總是很不打緊,例如公孫勝完全可以施法奪取生辰綱,但他卻非要找晁蓋;梁山大小戰役只要公孫勝一出手,對面就的團滅,但施公就是不讓他動。所以,關於法師的設定本就有些突兀,施公為了讓劇情合理,只能無限制的縮減法師的戲份。

等到最後,公孫勝居然提前跑了…

我們可以再整體回顧下公孫勝「出逃」前的表現。在宋江上梁山時,公孫勝第一次以探母為由離開,這期間梁山又以暴力套了不少好漢上山。等到在高唐州時,高廉的法術過於厲害,宋江只得再請公孫勝出山,於是公孫勝再度加入梁山,鬥法擊敗高廉。後來樊瑞以妖法攻山,公孫勝趕到贏樊瑞並收其為徒,在芒碭山篇章後,公孫勝直到徵遼時才略施小法破了賀重寶的迷霧,也就是說這一段時間無論是鬥童貫還是鬥高俅,公孫勝都在隱形,而以妖術著稱的樊瑞在上梁山後絲毫沒有法術表現,他被宋江當成步兵揮舞著流星錘上陣殺敵。等到河北篇,樊瑞有幸秀一下自己的法術水平卻被喬道清按在地上摩擦,而公孫勝一來,輕易的擊敗了喬道清。田虎陣營中同樣厲害的馬靈則是被魯智深所擒,這二位厲害的法師後來和其他河北降將一起加入梁山,在淮西之戰中大放異彩。徵西勝利後,孫安暴斃,他的老相好喬道清就急著要走,馬靈看喬道清走了自己也不留了,接著公孫勝想起師傅的叮囑也選擇了離開,自此梁山只有樊瑞一個法師了。

也就是說,當故事進行到方臘篇章時,全書還在活躍的法師只有樊瑞了(南軍的包道乙和鄭彪暫且不提)。喬道清和馬靈的出現讓法術大戲上演到了極致,二人又匆匆離去讓人過癮不起來。高廉雖然是反派角色,但他也算得上是朝廷方含有的法師,就是這麼一個稀有職業,還被雷橫給砍了。

所以,施公最後,還是沒有讓法師發揮他的餘熱。那麼為什麼要給樊瑞繼續安排戲份,是因為宋江徵方臘必須得勝利,才能為他們回京之後的悲劇找好出發點,如果樊瑞不在,僅憑包道乙一人,梁山大軍就得全軍覆沒。所以包道乙和鄭彪戰死後,方臘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徵南勝利後,樊瑞理應為國效力,但是,他也選擇了離開。

最終,小說中出現的所有法師全部謝幕,我們不得不佩服施公的「圓場」能力啊。那麼為什麼施公要給法師安排如此的劇情,其實我們就應該從歷史角度去分析問題了。《水滸傳》的編年是個很有意思的設定,在高俅上位折騰王進時,時間大約是在正和元年(1111年),而徵方臘時時間到了宣和五年(1123年),這年九月徵方臘結束,宋江領著倖存的頭領進京受封,到了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盧俊義被害,四月,宋江、李逵死,五月,吳用、花榮死,六月,宋江等人給趙佶託夢訴冤,梁山好漢至此宣佈「團滅」。宋江的死對趙佶來說是不痛不癢的,但他不知道,如果回到現實世界中,再過兩年,金兵就要打上家門了。

靖康事件對北宋來說是徹徹底底的恥辱,如果在金人圍城時,趙佶身邊有樊瑞在,或者說是有高廉在,我想北宋王朝的氣數也不會就這麼沒了。我並不認為在北宋法師的無差別打擊下,金兵還敢邁入皇城一步,但很不幸,施公並沒有扭轉歷史的意思,所以北宋還是那個北宋,沒有法師,沒人能呼風喚雨,等待它的結局只有滅亡。

同樣的,小說中除了法術外,施公對陣法的演繹也很誇張。《水滸傳》中的陣法已經脫離了行軍打仗的範疇,而是如同《封神演義》中那種真正的玄幻意味,自然,朱武最後也得走。

所以,公孫勝的出現和出走就是個錯誤,讓他和其他法師一齊落幕,只是為了不破壞歷史進程罷了。


文/邏輯文史游

所以公孫勝沒跳反就已經不錯了…


謝邀!

「入雲龍」公孫勝是梁山是梁山「四大常委」之一,也是水滸中最神祕,最完美的一個英雄形象!從一開始的出場,到最後老去,沒有看到他有過一絲的狼狽不堪,什麼時候都是一副從容自如,飄然出羣的不俗。宋江是老大不假,出場就是一個「孝義黑三郎」,不近女色,還包養外室,自找綠帽帶,走哪哭哪,動不動就下跪,整個就是個娘們都不如的樣子。寫了反詩,乾脆坐在糞堆裏打滾,這也只有豬才幹的出來吧!不說他了,膩歪!

說個牛人,「玉麒麟」盧俊義,天下無敵手的存在,老婆也看不住,一樣戴著綠頭巾,武功高,還差點送了命。再說吳用,還智多星哩,朱武比他靠譜許多,弄個「智取生辰綱」,漏洞百出,幾天就破了案。除了智商不咋地,人品也差勁!牆頭草一個。

一說就跑題了,接著說公孫,估計是人出家了,心還牽掛塵世,帶著一樁「天大富貴」引出「七星聚義」。小時候不明白,他道術了得,呼風喚雨,灑豆成兵,幹嘛不自個幹?非弄成七份不可?呵呵!

等到了梁山,時間一久,發現這晁蓋白贏了個「托塔天王」的大名,啥事都不幹,還指望他作什麼救民於水火,沒門!心就冷了一半。等宋江一來,他一眼就看穿了宋江的心思,一腔情懷徹底涼涼了。

後來那些事,大家都清楚,不浪費時間了。

明確一下,這不是逃跑,是遠離爭鬥,修身養性去了。


不請自來

《水滸傳》是我國如今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非常優秀的古典名著,梁山上的108人的故事和事蹟有很多已經家喻戶曉,其中「入雲龍」公孫勝是一個特點非常鮮明的人物。

公孫勝是河北人,羅真人的大弟子,道號清一先生,人稱「入雲龍」,不但武藝高強,還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和晁蓋等人奪取了生辰綱之後一起上了梁山。公孫勝主要的戰績是在大鬧華州府時擊敗了混世魔王樊瑞,在攻打高唐州時打敗了太守高廉,在徵田虎的時候打敗了軍事喬道清。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公孫勝在梁山的作用非常多,而且也是最初上梁山的元老人物,雖然之後不受重用,但是必定不是一個被排擠在外的人,那麼為什麼公孫勝第一個選擇了離開梁山呢?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公孫勝是修道之人,雖然參與了奪取生辰綱,但是錢財聲明卻並不是公孫勝所追求的,修道之人,學習道家思想,必須學會清靜去除雜念,所以對於公孫勝來說功成名就並不是他正真需要的,在徵完田虎以後,朝廷封賞梁山眾人,公孫勝在這時離開也體現了他心中的道家思想。

第二點,公孫勝在離開家裡前受到師傅羅真人的交代,牢記羅真人說的「遇卞而還」,在徵田虎之後,梁山眾人需要前往汴梁受封,所以在回去的路上公孫勝離開了,這也是他師傅的要求。

第三點,公孫勝在梁山上沒有發揮真正本領的機會,這點有人會反駁,公孫勝的法術幫助梁山打了很多勝仗,怎麼沒有發揮的機會?但是本人要問的是公孫勝真正的本領真的只是法術嗎?其實並不是,從公孫勝入雲龍的稱呼中就可以看出來公孫勝真正的本領其實並不是法術,「雲龍」在古籍中記載,是非常著名的陣法,其陣法高深莫測。所以公孫勝的強項在於排兵布陣,而梁山只是把他當做一個法師,主要的戰爭環節並不講究什麼高深的陣法,所以公孫勝並沒有發揮的機會。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一點,公孫勝看清了梁山的真正面目,公孫勝最初與晁蓋等人奪取生辰綱,是為了心中的正義精神,而公孫勝修道者的身份也他有了心懷家國的理想,他希望通過梁山的「替天行道」幫助更多窮苦的人們,但是當他發現梁山上的眾人並沒有做到當初他們的誓言,所以公孫勝懷著失望,離開了梁山。

公孫勝其實是一個理想主意者,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的幫助,來完成自己的家國情懷。但是現實中的人心醜惡卻給了他狠狠的一巴掌,讓他看清了他的理想只是空中樓閣,所以他在回汴梁的路上只留下了一個絕望的背影。

更多文章請關注二胖品文化


如果說梁山好漢裏誰最能打,武力最強,肯定會引發一波討論,如果問梁山好漢誰的個人本領最強,那肯定公孫勝無疑。

為何呢,公孫勝是術法大師,在水滸裡面,露面爭鬥的法師裡面數他最強,而且有著碾壓其他法師的實力。其他就算不怎麼厲害的法師,比如高廉、樊瑞等人,足夠讓眾人焦頭爛額,如果公孫勝發揮一下,估計其他一百零七人加起來也不是他對手。公孫勝就是這麼厲害,其他好漢跟他不是一個等級的。

但是呢,一個人太厲害了,與眾兄弟壓根就是兩個世界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處兄弟呢,所以公孫勝早期並沒有展現手段,甚至智取生辰綱一段公孫勝出現的都莫名其妙,毫無存在感。

智取生辰綱的老大是晁蓋,開始劉唐找到晁蓋,說要送他一場大富貴,原來這劉唐不知道從哪打聽到梁中書為給老岳丈拜壽,準備了十萬貫錢財禮物,他來找晁蓋準備半路搶劫了這份不義之財。可以說,整個智取生辰綱劉唐算首功,他提供了消息來源,並給出了劫道的建議。

這個劉唐是個粗人,腦子還有點問題,偏偏給予消息這樣重要的活計是他提出,著實讓人有些疑惑。這時候公孫勝出現了,他來找晁蓋的目的跟劉唐一樣,也是來說打劫生辰綱的事情。按照常理來說,這等大事由公孫勝提出來,也顯出公孫勝高人的本事,但是前面劉唐已經提出,公孫勝給出的消息就顯得多餘了。後面公孫勝也沒有發揮什麼作用,除了算出押運生辰綱的人會經過黃泥岡之外,就再無用處。而這個消息,劉唐自然也能打探出來,無非花費點時間體力罷了。公孫勝的出現,除了應徵晁蓋那個北斗七星夢之外,就再無用處。就算搶到了生辰綱,要搬運貨物,自有劉唐三阮這些人做苦力,也用不到公孫勝啊。後來可能作者看公孫勝如此不作為實在說不過去,就讓他在石碣村眾好漢準備逃往梁山時,做了一場法,阻擋了一下官兵追擊。實際上就算沒有公孫勝,他們也逃得掉。公孫勝就如雞肋一般存在。

不過公孫勝長得好,一副得道高人的樣子,名氣也大,大家都重視他。所以排名僅在晁蓋、吳用之下,後來最終梁山排名,公孫勝也是排名第四,這個公孫勝,發揮過什麼作用呢。先說前半階段,前半階段就是公孫勝認識晁蓋一直到宋江上梁山這一段時間,公孫勝自從石碣村賣弄了一點法術之外,就再無作用。公孫勝自己也知道自己這個情況,看他怎麼說:

自打上了梁山以後,公孫勝是天天喫酒喫肉,並沒有展現高人的風采。不過那時候也不能怪他,晁蓋執掌下的梁山,基本上沒有任何長進,進來的時候啥樣,後面就是啥樣,直到宋江進來以後,一下子帶來了二十多條好漢,梁山這纔算有所規模。而宋江明顯要在梁山安營紮寨,他來了以後當了二頭領,馬上回家把老爹接過來。公孫勝估計早就待著沒意思了,正好找個藉口,你宋江不是接老爹嗎,我就有個老孃要伺候,藉機離開。一干人當然不願意了,最後晁蓋給他來了個百日之約。說你到時候一定回來啊,不能失信,公孫勝滿口答應。

實際上,公孫勝早就不想呆了,估計他自己琢磨一下,都覺得此行是個笑話。劫取生辰綱,本來自己還可以邀功,結果劉唐這個俗人知道的比自己還早,壓根就沒自己啥事。上了梁山以後,個個都是粗人,只有吳用還算個文明人,但是吳用醉心功名,顯然跟自己不是一路人,公孫勝心裡很憋屈。現在宋江來了,梁山大規模擴張,更沒自己啥事,早早離開是正經。而且公孫勝此去是抱著一去不復返的決心。

為何說公孫勝是一去不復返的決心呢,看他走了那麼多天,壓根就沒有回梁山的跡象。梁山那時候也熱鬧,沒人想起他。直到後來因為柴進的事,惹了高廉,那高廉是個會法術的,梁山好漢再能打,面對一個法師也無能為力,這纔想起公孫勝來。最後派的是戴宗和李逵兩個去請公孫勝。結果見了公孫勝怎樣呢:

看看吧,戴宗都要叫公孫勝爸爸了,公孫勝還是不想回去,不過呢,公孫勝也沒有把話完全說死,也就是說,這時候公孫勝能不去就不去,如果非要去,也要先跟師父說一聲纔行。後來找了他師父羅真人,他師父說你可以去,這纔去了。

為什麼公孫勝一定要見羅真人呢,實際上除了他自己不想去,想找個理由之外,就是公孫勝很瞭解自己水平。那個時候公孫勝雖然是個法師,但是還不到技壓羣雄的地步。羅真人就說你啊,水平跟高廉差不多的,現在我給你一套五雷天罡正法,這時候公孫勝纔有了在世俗界獨領風騷的本事。也就是說公孫勝很有自知之明,不去救宋江,不僅僅單純是因為他不想去,還有考慮到自己實力問題,到時候跟人鬥法,如果打不過說不定直接就交代了,救不了宋江自己還白白送死,還不如在這修鍊呢。這個羅真人是他師父,既然要他去,總不能讓他送死,傳了一套真本事給他,公孫勝這才放心,要不然,他還真不敢去呢。正是因為羅真人如此厲害,公孫勝就很聽他話,羅真人交代了句「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公孫勝當然得聽了。

回去以後,公孫勝很快戰勝高廉,立了大功,至於以後嘛,反正遇到敵人有法師的時候,公孫勝就出面搞一搞,反正跟他差距都不小,無往而不利,但是呢,如果對方沒有法師輸出,他也絕不會主動挑事情。他不僅幫梁山解決了很多麻煩,還自己收了幾個徒弟,可以說功果滿滿,除了公孫勝之外,梁山兄弟裏還有一個法師樊瑞,跟著公孫勝學習了一陣子,也堪大用。打完王慶以後,宋江回京城請功,公孫勝想到遇汴而還這句話就直接跟宋江說句告辭,直接離開了。他本來在梁山待得就不是很情願,何況這是師父說的話,一定要聽的。

不得不說公孫勝可以算是梁山的守護神,有他在,梁山好漢一個沒掛,他走以後,梁山打方臘,這好漢死的那個快啊,簡直如切瓜分片一般。公孫勝如果在,起碼對付方臘一方的幾個法師綽綽有餘。不過公孫勝在乎嗎,顯然他不在乎的。終究不是一路人,前面一路保駕護航,他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中國是一個充滿具有智慧和傳奇色彩的國家,每個朝代都會出現一些具有通天智慧的傳奇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改變著歷史或者國運,這些人不但能縱觀全局,總攬天下,而且能改變時局,扭轉乾坤。這樣的大能者,就像在下一盤大棋,我們稱之為佈局者。就像春秋戰國時代的鬼谷子,三國時期的水鏡先生……

那麼在水滸傳裏,也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那就是一清道人入雲龍公孫勝的師傅~~羅真人。

洪太尉放走了一百零八個被封印的天罡地煞,若干年後,這些人投胎轉世之後,定然會不同尋常,勢必要有一番作為,雖說不上能把大宋攪得天翻地覆,但也夠血雨腥風的,給風雨飄搖的北宋添了不少麻煩,讓宋徽宗頭疼不已。把水泊梁山這幫賊寇和田虎,方臘,王慶並列在一起,成為心頭大患。

那麼這些天罡地煞所帶來的,那就是再給北宋捅一個大窟窿,國內陷入戰亂,老百姓流離失所,遼金全面入侵,大宋朝更早的完蛋。他們的所作所為帶來的禍患遠遠不及他們的價值觀帶來的隱患,極大的影響了當地民眾,人們羨慕嫉妒,以匪為榮,(從打漁的阮氏三兄弟就能看到,這些底層老百姓是多麼艷羨和嚮往那些梁山賊寇的生活,以至於後來的金錢豹子湯隆這樣的手藝人,病大蟲薛永這樣的街頭賣藝人,沒面目焦挺這樣的生意人,只要有機會,那就是天賜良機)如果任其發展下去,結局也就是這樣。

時局動蕩,岌岌可危,這時候,該大能登場了。具有通天徹地,洞曉玄機的羅真人,和鬼谷子一樣,採取了和麵糰的辦法,想辦法把這些妖魔弄在一起,委派了得意弟子一清,尋找了一個藥引子和一個恰當的時機,那就是晁蓋和生辰綱,千迴百轉,把這些天罡地煞揉捏在一塊,到這個時候,公孫勝的第一個使命也就算完成了。具有道德天心的入雲龍,自然看不起那些世俗的黃白之物,生辰綱到手,他從未索取,直到三山聚義,妖魔湊齊,他才飄然而去。

變害為利,是羅真人的第二步棋。儘管梁山好漢不同於其他劫匪,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還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但是對朝廷和當時的局勢來說,終歸是心頭大患。如何變害為利,是羅真人的高招,宋江的愚忠和功利思想,以及他的那種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小算盤,和朝中奸黨的排擠與陷害,羅真人自然是心知肚明,瞭如指掌。所以在第二次宋江再次邀請公孫勝時,羅真人對一清做了安排,再一次讓弟子遠離是非,脫離塵囂,作為羅真人的高徒,自己已經是看破紅塵的公孫勝而言,自然對羅真人言聽計從,高官厚祿從不放在眼裡,所以再一次飄然而去。


在梁山,公孫勝是個比較特殊的人物。他身懷絕技,道術通神。師從紫虛觀羅真人。他隨晁蓋等人入夥梁山,火併王倫後,追隨晁蓋。後跟宋江南征北戰,他足智多謀,與吳用一時瑜亮。

他施法布陣,破高廉,擒項充,捉樊瑞李袞。招安後隨宋江南征北戰,鬥法喬道清,神火降馬靈,生擒李助。一路戰功顯赫,叱吒風雲。

倘若宋江大軍凱旋歸朝,班師回京,以公孫勝的豐功偉績及宋江對他的器重。在朝廷上,功成明顯,封官賜爵,必當重用。哪怕朝廷蔡京童貫等奸佞之臣想要剷除異己,迫害梁山好漢,也不敢動公孫勝一根毫毛。這是為何?

一是公孫勝法術高強,未卜先知,無論集合眾之勢或施陰謀詭計暗算,皆奈何不了公孫勝。

二是公孫勝以道人的身份示人,若是投靠朝廷,必定得到宋徽宗的器重,封為國師都不為過。

諸位一定會想,為何公孫勝會得到宋徽宗器重?既然有如此本事,為何又逃離梁山,不願意歸附朝廷?這裡,且聽我細細道來。

一、北宋以道興國,憑公孫勝的道法,必定會受到宋徽宗重用

宋太祖趙匡胤對道教和佛教是極為推崇的,當時道佛並重,並無偏頗。但繼位以來,為了排除異己,建立自己的統治形象,便以道教中的玉皇大帝作為祖先氏姓,匡扶王權正統。這裡有個民間流傳的說法,說財神是玉帝的兒子。而財神分九路,最受道教推崇,世人影響力最大的,是北路財神趙公明。因姓趙,便與宋朝的趙姓皇帝產生了某種聯繫。

既然宋朝皇帝自認是玉皇大帝的後人,為了鞏固政權,一統天下,對道教的宣揚自然不留餘力。特別在宋徽宗執政期間,道教盛行,佛教沒落。連宋徽宗都自封為「道君皇帝」,如蔡京童貫等大臣,也追隨崇尚道教之說,讖緯之學。

當時朝廷上下,推崇道教蔚然成風,如劉混康、郭天信、林靈素等道士,奉為天師。可任意出入皇宮大院,或居於權貴宦官之家。與宋徽宗、童貫、蔡京等人講經說法,論說仙道之術。

當然,這些天師道士初期甄選便能得寵,絕非偶然。若不是修鍊得道,占卜先知,豈能入宋徽宗等人法眼?首先站在歷史角度上,宋徽宗除了不會做皇帝之外,諸行百藝,道學佛家,樣樣精通。倘若道士信口開河,在宋徽宗這位行家裡手面前班門弄斧,故弄玄虛,只怕人頭不保。

這裡有提到過的劉混康道士,便是一位真正得道天師。

據鮑慎辭所撰《茅山元符觀頌碑》稱,"茅山上清三景法師劉混康以道業聞於東南,乃遣中謁者致禮意,欲必起之。混康不得辭,既朝,遂住持上清儲祥宮。恩數頻頻,為國廣成。已而求還故山,許之,賜所居為元符觀。"徽宗即位後,更為信重,數召至京,並贊曰:"爾沖和養氣,得其妙道,學術精深,博通奧旨。救危難以積善,觀德業以養高。小大之事,常所訪問,盡規極慮,頗勤忠恪。濟人利物,功莫大焉。"

一是劉混康道士受到宋徽宗重用,劉道士投桃報李,為宋徽宗斷理易數。徽宗見之,對其道學博通,深感欽佩。二是據說宋徽宗繼位時,子嗣不多。當時心慕道士劉混康道法高深,便讓劉道士為其增福求子。

劉道士掐指一算,說只要把開封城東北角的地勢增高,便能多得子嗣。徽宗按此照辦,果然接連得子,從此對道教深信不疑,啟用了大批道士。本來佛道不二,卻被宋徽宗大興道觀,崇道貶佛。

南北朝梁武帝盛興佛教,而宋徽宗振興道教。兩個皇帝,在宗教的道路上,都走向極端。

宋徽宗當時的手段是以滅佛教,樹道教為宗旨。

歷史記載:當時「以釋教經六千卷內惡談毀詞詆謗道儒二教,命近臣於道籙院看詳,取索焚棄之。」朝中被封的道士同官員一樣有品級俸祿,又下召把全國的佛寺改為宮觀,普通和尚易裝為道士、尼姑亦然。

宋徽宗如此推崇道教,以公孫勝的身份和道行,比劉道士似乎更勝一籌。倘若留在朝廷,豈能不受宋徽宗的重用?

二、公孫被逼出山協助宋江,羅真人曾給公孫勝八字真言,命他"逢幽而止,遇汴而還",讓他功成名就便離開梁山

公孫勝當時以伺奉老母為由離開梁山,因宋江攻打高唐,被太守高廉法術所敗。這時候能救梁山的,唯有公孫勝。

宋江便派出戴宗和李逵去請公孫勝,以解燃眉之急。但為何派出這兩人?

一是這兩人是宋江的心腹,辦事牢靠。而且當時軍務緊急,戴宗的神行馬甲可日行千里,能快去快回。

二是隻要是逼人就範,往往派出的都是李逵。如賺取朱仝上梁山,便是派李逵前往,李逵先殺小衙內,逼得朱仝走投無路,只能上了梁山。李逵所作所為,都是宋江背後操縱。

果然,李逵恫嚇公孫勝的母親,斧砍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大逆不道之事,李逵做盡。逼得公孫勝只能出來見面。這當口,羅真人便讓公孫勝下山輔助宋江,替天行道,保國安民。

羅真人在李逵和戴宗來之前,並無勸公孫勝下山。可李逵和戴宗一來,反而規勸公孫勝下山協助宋江。這是為何?

羅真人是得道天師,能未卜先知。倘若宋江遇到一般凡世的布陣打戰,皆能應付。可碰到會施展法術的道教敵將,便無能為力。

諸位縱觀全書,我們看到武松被包道乙用飛劍斷了手臂;矮腳虎王英被鄭彪施法術暗襲而亡;喬道清法術高強,李逵、鮑旭、魯智深等人戰將皆被他擒獲,逼得宋江差點自盡。這些梁山的頂級戰將,碰到會施法術的敵手,且其奈何?

可見,若是公孫勝不出山,梁山眾軍馬早就被幾個會法術的敵將弄得全軍覆滅了。

羅真人是響應天道,這跟宋江替天行道是吻合的。所以,為了協助宋江開創梁山的宏圖偉業,才讓公孫勝下的山。

臨走前,羅真人送了公孫勝八個字「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從歷史來講,道教尊崇黃老之術,無為而治,貴柔守雌。無為便是要求朝廷不要過多幹涉黎民百姓,讓人們安居樂業,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政治上,也不會刻意追求豐功偉業和霸權天下的意圖。

如范蠡和張良,都是道教思想,輔助帝王,匡扶正義後,便功成身退。因為他們非常清楚,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而不祥。

所以宋江平定淮西後,班師返回汴京。公孫勝想起羅真人"遇汴而還"的話,心無掛礙,便向宋江請辭。返回薊州二仙山,理由是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

羅真人和公孫勝既然是得道仙人,對宋江等梁山好漢的未來的遭遇已有預知,所以公孫勝不貪圖榮華富貴,封官進爵,毅然離開宋江,歸隱入林。真乃明智之舉也。


我是灣火,堅持文化原創。文筆講究精鍊傳神。諸位若是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關注,留言指正。謝謝!(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公孫勝從小好習槍棒,學成多種武藝,因學得一家道術,亦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其入雲龍。公孫勝為人重情重義,嫉惡如仇。雲遊江湖時結交晁蓋等人劫取「生辰綱」後因事情敗露一起上了梁山。

林沖火併王倫後晁蓋當上了首領而公孫勝也算是坐了第三把交椅,到宋江來了之後梁山分裂成了一個以晁蓋為首和一個以宋江為首的兩個幫派,宋江拉攏原來的二把手吳用而吳用也有意交好宋江。公孫勝無意也明白鬥不過宋江所以以探母為名第一個離開了梁山。

後來為了幫助宋江攻打高唐州公孫勝再次出山。 之後也為宋江的多次徵戰也立下了許多功勞,但是公孫勝深知道不同不相為謀而且他也看不慣爾虞我詐腐敗透頂的官場,在平定淮西後,宋江準班師備回朝,此時公孫勝再次向宋江辭行隱居山林,最後享年82歲,得以善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