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勝是道家思想的化身,並不是純粹的的迷信!造反、招安,都需要一個理由!除了儒家思想支持外,更需要一個天道!而公孫勝就是這個代表!給梁山聚會一個更靠譜的理由――符合天道!有天理的事情幹起來就沒什麼心裡壓力了!

從開篇洪太守放走煞星就埋下了道家思想,造反是有理論根據與前因的。再到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最後招安,都在遵守著這個道……

論能奈,公孫勝的師傅羅真人就更厲害了!樊瑞、鄭魔君、包道乙、賀重寶……水滸傳中的道士不在少數。甚至戴宗的神行術也是道家的法術!

《水滸後傳》看過的人比較少,可惜了!其實神仙軍師朱武的能力遠過吳用,包括燕青、太史恭、樊瑞各有本領,在宋江招安後,我覺得很多人都不贊同招安的,人心不齊了,很多人沒盡全力,有所保留,當然,後文也都交待了歸宿。

水滸傳我不喜歡宋江這個人,可惜啊!這個《水滸傳》流傳最廣,後續沒人知道!要讓我寫估計要寫死宋江。

公孫勝最後得了善終是註定的!


公孫勝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湊數、方便出版。

先說第一個:湊數。

水滸傳難寫的地方,就在於湊108個人,一不留神湊多了,晁蓋還得專門去送命。但在最開始的時候,哪有那麼多人。所以前期能多一個就多一個吧。

我們看智取生辰綱的故事裡,分工是這樣的:

1. 晁蓋——統籌全局;

2. 吳用——出謀劃策;

3.劉唐——送消息;

4~6:阮家兄弟——提供武力輸出。

7.白勝——下蒙汗藥。

七星聚義,完美。但人頭不夠啊,於是公孫勝提了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消息,搶劫過程中也沒特殊表現,劫完了也沒分錢。說白了就是導演提攜小鮮肉,過來客串一下。

這樣的後果直接表現在——白勝直接到地煞星末尾了。沒見過這麼坑的原始股。

其實水滸傳湊人頭的方式是很常見的。比如扈三娘一家被宋江害死了,但扈三娘還是當了宋江的義妹,接受了宋家的包辦婚姻。天數如此。

第二個:方便出版。

我們看很多TVB的犯罪片,粵語版一些片子,最後犯罪分子就逍遙法外了;但是國語版的,基本上最後都會出現幾幅畫面,犯罪分子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沒辦法,審核需要。

在水滸傳成書是因為一個叫郭勛的人想給皇帝獻禮,那麼要皇帝喜歡,總得做點什麼吧?沒錯,皇帝喜歡道教。

那就加個公孫勝唄。

順便貶低所有和尚的地位。

在此插播一條花絮:水滸傳裏,通常在和尚身邊出現的人,叫「道人」。但這傢伙不是道士。水滸傳裏真正的道士,就是公孫勝、樊瑞、羅真人、高廉。方臘和大遼國也有,不重要。

總之道士就是道士,道人是罵沒地位的和尚的話。

除此以外,公孫勝沒什麼作用。

有人說,公孫勝鬥法高廉,怎麼能沒用呢?

宋江麾下有個錦豹子楊林,就可以用弓箭射傷高廉了,都不必派花榮。

說白了,這幫道士都是作者加給皇帝看的,沒有也不影響閱讀。


刀墓觀點:特性,不如說是心性。作為道人,他是失敗的;作為英雄,他是成功的!

在一百單八將裏,最神祕的要數入雲龍公孫勝。之所以神祕,不僅因為他能呼風喚雨興雲起霧,還因為他的一些行為確實讓人捉摸不透。相比吳用,公孫勝纔是最懂政治的人。

除去法力第一不說,他還佔著兩個「一」:

他是一百單八將中唯一一個中途出走「躲貓貓」的人,也是第一個和宋江說再見拜拜的人。單就這兩個一,就很值得同大家討論一番。

生辰綱東窗事發後,公孫勝和晁蓋等人死力殺退官軍,逃到梁山泊,火併王倫,晁蓋當上梁山泊的老大,公孫勝也扶搖直上,成了梁山泊的三當家。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公孫勝始終是積極主動、全力以赴的。他為的是什麼?是權力。半生的拼打,不正是為了今天嗎?志得意滿、功成名就的公孫勝怎麼會去做道士呢?怎麼會突然離開權力場,躲進了深山呢?

因為一個人——宋江。

公孫勝判斷:一個不愛錢財也不好色的人,一定會熱衷於權力;一個熱衷於權力而放著二把手不當的人,就是想當一把手。可是,梁山泊已經有一把手了,那就是晁蓋。

如果宋江真的當上了老大,梁山泊還會有晁蓋的立身之地嗎?而沒有晁蓋,還有公孫勝嗎?是晁蓋讓公孫勝當了三把手,是晁蓋給了公孫勝現在擁有的一切權力和富貴。他們同甘共苦、並肩戰鬥,才開創梁了山泊的今天,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已經看出了宋江不是個好鳥,與自己的革命理想有所分歧,於是借探母之機返回二仙山跟隨羅仙人繼續深造。

但是即使公孫勝在看清了宋江的為人之後,對於自己昔日的戰友們還是放心不下,在打高唐州時再度出山,顯示了其對革命戰友的同情心理。

除此之外,也很有理由懷疑「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這把戲就是他一手操作的,畢竟他是這49名道士之中的一員,很難想像沒有他這樣的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宋江怎麼能如此完美的泡製這一子虛烏有的事件。

如果第一次出走完全是他自己做的決定,那麼第二次徹底離開宋江就不只是自己的意願,還是遵從師父羅真人的法旨。

這一點五十三回反映的很清楚。戴宗找到公孫勝時,高唐州的軍情已是十萬火急,可公孫勝還跟戴宗,因為這回不是他一個人在戰鬥,還有他師父這個強有力的「後盾」。羅真人當戴宗面替徒弟回絕「吾弟子已脫火炕,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

這個「火炕」,很顯然是公孫勝對羅真人述說的那個梁山,也許是晁蓋式的梁山,也可能是宋江式的梁山,公孫勝跟戴宗走,完全是被動的服從師命而並非出於真心。總而言之,公孫勝作為一個英雄人物,是梁山英雄智慧者的代表,也是灑脫道家不甘淪落紅塵的體現。

尊師重孝、足智多謀、道術多變、嫉惡如仇。但是,他也有其他道者不同的一面。重視友情,體恤民生,擁有了一個道家不該有的濟世情懷。

辨別善惡忠奸,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合適的地方,公孫勝用俗人的肉體完成了濟世,用道人的仙骨,完成了他的終其一生的修道生涯。


俗話說得好:官逼民反。如果連不問世事的道人都參與進來了,你可想社會的治理和沒落到了什麼程度。

我們對《水滸傳》中的公孫勝大概一些瞭解,水泊梁山按資排位,第四位,為天閑星,外號入雲龍。什麼是入雲龍,龍本來就是神祕物種,如果在雲裏,更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所以,全書只在前面篇章見到他,後面與他沒有任何關係了。

其實公孫勝武功等級不高,為什麼排第四位,多半這個排位思想或主意,也與他脫不了幹係。

我認為,《水滸傳》一開始,講出了道教與一百零八位的關係,借道教宣傳因果報應論。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每個朝庭都要借佛教或道教來給自己政治合法化,每個皇帝都是真龍天子,是代表天庭管理人間的。作為宋江不可能不知道,這一手的厲害,所以,入雲龍公孫勝其實作用是給起義軍的心理按摩作用。排上第四,更多讓大家覺得起義合天意,所以大旗替天行道,更說明問題。

但是後期宋江投城,與當時大家初心相反。所以,公孫勝離開註定起義最後失敗的必然。


《水滸傳》是大家熟悉的古典小說,和《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並稱四大名著。

《水滸傳》描述了一百單八名英雄好漢,如林沖,武松,魯智深,李奎等,大多性格突出,形象顯明,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形象,令人難忘。

而眾多的英雄好漢當中,唯有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祕人物,就是入雲龍公孫勝。

公孫勝,薊州九宮縣人,自幼好習槍棒,後拜二仙山紫虛觀道人羅真人為師,學得一身道法神術,能呼風喚雨,神機妙算,騰雲駕霧。曾出謀智取生辰綱,觀風向石碭村火燒戰船,高唐州鬥法降魔,為水泊梁山屢建奇功。排位第四把金交椅,號天閑星,擔任掌管機密軍師。由於此公行事詭祕,飄忽不定,加之作者對其它好漢著墨過多,對此公印象還真不大深。

有人不禁要問,梁山泊文有軍師吳用,武有戰將上百,作者為什麼要安排公孫勝這麼個神祕人物?對此眾說紛芸。

一說是梁山起家時,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道就是天道,公孫勝這個道人身份就成了「道」的代言人。

二說公孫勝常能用法術為梁山英雄解危難,有著護國法師的意思,再說公孫勝以道士身份入駐梁山,位列第四,是為了迎合嘉靖皇帝崇尚道法。

三說梁山軍師吳用,一介書生,足智多謀,與三國諸葛亮相比,缺少了撒豆成冰,呼風喚雨的本領,少了仙道色彩,便安排了一個通神術的公孫勝,兩人互補,比肩孔明。

管孔之見,不知大家以為然否?


許多古典小說總喜歡弄點仙道妖魔的法術給故事情節加鮮。公孫勝是作者塑造使用法術的代表人物,但描寫的不成功,是些雕蟲小技般的魔術,沒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不上那些好漢生動、鮮明。


公孫勝是道士,通法朮,善飛沙走石,不好好修心養性成仙,熬不過宋江拉攏,甘願梁山入夥,因此人法力在身,為天罡星第四位,綽號入雲龍,幫梁山建幾次奇功,中途不願去梁山,留此京城,後再回薊州道館修道,根據這些,可以看出公孫勝還是心裡有數的,他早就悟出宋江的思想,梁山的歸宿,所以,我覺得公孫勝還是不同凡夫。謝謝!


公孫勝是梁山宗教辦主任,武功也行,打不過插翅虎雷橫和雲裏金剛宋萬。

但能打敗白花蛇楊春,火眼狻猊鄧飛。


謝邀!我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了。你查一下就可以!


這只是作者刻畫的一個人物,用來為以後的日子失敗埋下伏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