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繼續講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

我國2017年的R&D支出為17606.1億元,這個數字真的很龐大,但是目前的分配而言,我國更多注重的是「應用」的部分,基礎科學研究的部分佔比很小,2017年我國作為世界性的大國,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僅為975.5億元,佔比為5.5%。

而和發達國家對比下,發達國家普遍性的在15%以上,基本在15%-20%之間,比如美國在過去的十來年,基本上就在17%-18%左右浮動。

我們都知道美國的R&D經費在2017年大約是我們的2倍左右,

而基礎科學研究的經費比例又是我們的三倍,所以算下來美國目前基礎科學研究每年的投入金額是中國的6倍。

這個差距就很大了,所以現在基礎科學的巔峰,毫無疑問還是在美國。

每年諾貝爾獎公布的時候,我們都會發現美國人或者說美籍科學家毫無意外的霸屏,這跟其長期碾壓世界的基礎研究投入有關係。

中國的R&D投入雖然是世界第二,差不多是美國的50%了,但是基礎研究投入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也就是大概16%-17%的樣子。

而R&D投入世界第三的日本,由於其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大約在12%左右,因此算下來能夠達到美國的20%,反而還比我國多。

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在基礎研究投入方面的巨大優勢。

以這幾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例,美國人從來沒有把獲獎人數世界第一的寶座旁落。

2018年:美國4人,歐洲2人,加拿大1人,日本1人

2017年:美國4人,歐洲3人

2016年;美國2人,歐洲2人,日本1人

2015年:美國2人,歐洲2人,日本2人,中國1人,加拿大1人,土耳其1人

2014年:美國4人,歐洲3人,日本2人

2013年:美國5人,歐洲3人

而中國的話,中國基礎研究佔總經費的比例在過去十幾年變化不大,2006年為5.2%,

2007年反而下降到了4.7%,然後2007-2014年連續八年保持在4.6%-4.8%的水平。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經費在大幅增加,並且將持續多年維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轉機來自於2015年,這一年基礎研究比例開始提高,

從上一年的4.7%上升到了2015年的5.1%,

2016年上升到5.25%,到2017年進一步上升到了5.5%。

我們知道我國總科研經費目前是保持10%以上的增速,而基礎研究經費比例還在提高,說明基礎科學研究經費的增長就相當快了,以2017年為例,全國基礎研究經費增速為18.5%。

為什麼說會持續多年,不管是歐美國家,還是日本,韓國,其基礎研究經費佔總研發經費的比例都逐漸的上升到了10%以上,而且是普遍達到了15%以上的水平。

中國必然也會向這個方向走,比例將從現在的5.5%逐漸增加,預計最終也能達到15%以上的水平,這個時間點肯定是在2025年以後,估計要到2030年。

伴隨基礎研究投入加大,中國在發生的一些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我國各大高校對頭部科研人才的待遇和科研經費支持在迅速提高

作為承擔基礎科學研究主力的我國高等學校,2017年科研經費支出為1266億元,增長高達18.1%,當然注意這裡面並不都是基礎科學研究。

另外高校的科研經費雖然可以支付勞務費,但是一般不包括科研人員工資,但是實際上我認為科研人員工資完全也應該算進科研經費裡面,我之前一直在搜集的各大高校招聘教授和副教授的待遇,發現一些學校的招聘待遇上升很快。

以2018年的招聘為例,均來自各高校官方招聘通告。

給「青年千人」的待遇:

青年千人是我國的海外挖人項目,都是40歲以下的傑出年輕科學家,由於要求有連續三年的海外科研經驗,因此可以說都是從海外引進工程和自然科學人才,到2017年總共14批已經引進了3946人,今年預計也會增加大約600人左右,總計四千多人。

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年薪50萬元起,另外直接給200萬元購房補貼,科研啟動經費400-600萬元。

哈工大深圳分校給青年千人的待遇:年薪70萬+275萬人才補貼,子女安排就讀深圳一流學校,科研經費450-850萬元。對青年千人達到了單人支持1000萬元的水平

南京大學:年薪40萬+住房補貼也只有120萬。

雖然地處南京的南京大學雖然年薪+住房補貼不如深圳和北京的壕,但是卻提供了均價1.4萬元的校區140平米學區房(對應市場均價大約3.5萬一平米),也相當於兩三百萬元的現金補貼了。

上面三所都是一流大學,實際上國內排名稍差的大學也必須給予青年千人類似的待遇,否則很難招攬到人才。

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給青年千人的待遇:

年薪40—45萬元,國家一次性補助50萬元(稅後)+安家費100萬元(稅後),同時提供人才樓周轉住房一套(校內、約120平米),同時還解決配偶工作和小孩入學問題。

再比如溫州醫科大學青年千人薪酬待遇:

年薪45-65萬元+安家費35萬元;

個人可獲200萬元獎勵(國家獎勵50萬元+浙江省獎勵100萬元+溫州市獎勵50萬元)

連地處西北的蘭州大學,給青年千人開出的待遇:

年薪40萬+50萬元住房補貼和安家費+國家獎勵50萬元,

同時提供不小於130平米的人才周轉公寓,解決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學。

當然,青年千人是針對海外40歲以下的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計劃,到今年第15批評審完畢,全國總共也才四五千人,另外同樣針對海外高層次人才,大家也更為熟知的「千人計劃」,和青千的區別主要還是年齡和經驗。

另外我國還有針對本土培養人才的「萬人計劃」

2012年9月,中國「萬人計劃」正式啟動。

2013年-2014年的第一批:

2013年7月

傑出人才6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72名,青年拔尖人才199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52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93名,教學名師101名,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96名。

總共819人

2015年-2016年

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

青年拔尖人才354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620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336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97人,教學名師98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97人。總計1702人

2018年3月

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720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367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15人,教學名師195人;青年拔尖人才189人,總計1686人。

因此從2012-2018年,國家「萬人計劃」總共評選出了4207人。

當然,和青年千人集中在自然科學和工程人才不用,萬人計劃涵蓋更廣,還包括了藝術,哲學,教學等人才。

針對萬人計劃入選者,不算省市和高校的支持,國家層面有100萬元的研究經費和各種政策進行支持。

青年千人四千多人,萬人計劃四千多人,再加上千人計劃,兩院院士等各種頭銜,

因此目前我國位於頭部的幾萬名基礎科研人才,包括青年領軍人才,科研經費的支持力度在加大,同時待遇方面是相對給力的,需要提升的是非頭部科研人員的待遇。

這個頭部科研人群雖然待遇相對不錯,但是覆蓋的範圍太小,區區幾萬人的規模,也就是一個騰訊公司員工人數的水平,相當於說在我國廣大的科研人員人群裡面,能夠拿到高薪的僅僅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員工人數,這個就不太給力了。

今年我就收到過一些讀者來信,有的是國內某211高校的副教授,有的是從事科研的博士,說實話有些感慨,買不起房,科研任務重,工作壓力大,工資收入不能和企業比,這些現象存在還比較普遍,即使是教授,副教授這個級別仍然存在這個問題,多少也出乎我的意料。

目前中基層科研人員的待遇,

以武漢理工大學某教授團隊為例,2018年4月該團隊招聘博士後3-5名,從事水上交通搜救與應急救助決策,無軸輪緣推進器電機設計理論,和智能船感知、認知與決策控制相關方面的研究。

給予的待遇是:每月5000-6000元生活專項補貼+科研教學津貼(根據科研工作量單獨計算),保障博士後在站期間,稅後年薪15萬元以上。此外,工作成績突出者發放額外獎勵。

此外,該校另外一個教授的團隊在2018年7月招聘光電器件方向博士後1-2名。

從事場效應晶體管、光伏器件(太陽能電池和光檢測器)或儲能器件等相關器件製備表徵研究。而該團隊給出的待遇是:

年薪18萬以上,此外如取得相應的研究成果,課題組將提供額外績效獎勵。

出站考核優秀者可直接轉聘講師或副教授。

對於博士來說,由於讀書的時間本來就長,因此本來在薪資上就有更高的期待,但是如果是從事基礎科研工作,待遇不會比本科畢業或者碩士畢業的同學更好。

另外還要面臨博士後出站之後,無法留在高校任職的風險。

我的本科大學同學,就是在本校讀了多年的博士,之後又在本校進站做了博士後,

出站後剛好又遇到政策變化,因為現在科研大牛太多,學校大量引進牛人,

競爭越來越激烈,留校聘用標準剛好在他出站之前又提高了,

因此他達不到留校的標準,最後只好去了一個央企上班。

我找他吃飯的時候,就一起討論了這件事情,他其實非常喜歡搞科研,去企業上班並不是首選,但是由於競爭激烈,他也還算不上科研大牛,先不說沒啥可能留校,就算留校了也只是從講師做起,月工資也只有幾千元,還要擔負科研任務。

是一條漫漫的升級之路。

和我們這些本科和碩士畢業就開始工作的同學們比較,這個兄弟經濟方面的積累就稍差了,至今也未婚。

還有另外一點是,我國高校儘管中基層科研人員薪資一般,但是好歹多少能看到希望,例如科研經費在快速增長,2017年我國高校科研經費支出增長18.1%,以廣東省為例,就在探索科研經費可以用來發人員工資,這毫無疑問會帶動科研人員收入提升。

而我國另外一個從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各類政府屬研究機構經費支出2435.7億元,僅僅增長7.8%,甚至還大大低於平均水平,待遇增長的空間就受限制了。

這個政府屬研究機構,例如中國地質研究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科院,農科院,社科院之類。分化還比較嚴重,比如和熱門產業以及國家重點投入有關聯的研究所,待遇上升就還可以。

第二個變化是,地域在逐漸成為決定科研人才待遇的決定性因素

這個趨勢非常的明顯,如果你是博士畢業選擇搞科研,那麼在哪裡工作對你的收入提高將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

前面說了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後的待遇,我們再以哈工大深圳分校為例,

該校2018年9月底發布的招聘2019年博士後的公告,該校某90後助理教授(沒錯是1990年出生)的課題組,招聘微納尺度傳熱與光學研究方向的博士後2名,

要求本科畢業於211或985高校,待遇如下:

1:年收入為 24-30 萬元。

其中基本工資 4300 元/月,科研補貼 5700 元/月,科研績效獎勵最高 5000 元/月,深圳市免稅補貼 1 萬元/月,該補貼在博士後期間分兩次發放,每次 12 萬元,共計 24 萬元;

2: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辦理隨遷入戶。

3:低價租住哈工大的人才公寓(非學生宿舍),單身可租一室一廳,已婚可租兩室一廳,租金僅為約 20 元/平;

4:博士後出站留深工作可享受深圳市政府 30萬元(免稅)科研資助;

5、出站博士後符合深圳市後備級人才條件的,可獲得深圳市住房補貼 160 萬元,分五年發放;

是不是看起來還不錯?

當然,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哈工大深圳分校是哈工大和深圳市合作建立的學校,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博士的待遇裡面,地域因素佔了極高比例,

例如年收入24-30萬裡面,深圳市政府給的補貼就有12萬元,幾乎佔了50%。

另外這裡面最為吸引力的深圳市160萬元住房補貼,也是深圳市給的

如果沒有深圳市的補貼的話,又或者深圳市的政策變化了的話,

比如我們假設如果深圳市取消了各種補貼和資助,

那麼哈工大深圳分校的2019年博士後基本工資,也僅為4300元一個月,加上其他學校補貼一年也就12-18萬元,這個待遇就相當的缺乏吸引力。

為什麼會有「地域決定論」?我們可以大概的比較下,

國家財政層面;

國家計劃的提出和直接進行補貼,比如青年千人計劃,本文中招聘青千的高校,國家都直接給每個青千50萬人民幣的生活補貼。

但是我們也不要指望國家把人才生活補貼搞成普惠制的,

就以青年千人為例,全國到目前為止只有4000多人,中央政府一個人給50萬,總共就是20多億。還可以承受,但是如果搞成了普惠制,比如給予100萬人同樣的補貼,那就是5000億了,顯然中央政府也是無力承擔的。

因此不要指望依靠中央財政提高中基層科研人員的待遇。

相比中央財政,富裕省份和一二線城市成為補貼科研人員待遇和科研經費的主力

以哈工大深圳分校給青年千人入職總共275萬元的生活和人才補貼看:其中50萬元來自中央政府的青年千人計劃,25萬元來自廣東省政府,200萬元來自深圳市政府。

也就是來自廣東省+深圳市的佔了82%

同樣的還有溫州醫科大學,給青年千人200萬元的入職獎勵裡面,中央政府給50萬,浙江省給了100萬,溫州市政府給50萬。來自浙江省+溫州市佔了75%

2017年中國各個地方大城市開始的搶人大戰,其實就是面向中基層人才的紅利。

就以深圳為例子,只要是本科以上落戶深圳,符合年齡限制,

深圳市政府直接就給現金人才補貼,

本科1.5萬元,碩士2.5萬元,博士3萬元

可以說只要學歷符合,基本就是零門檻。

除了市政府之外,深圳各個區還自己還額外給現金補貼來搶人,再加上深圳市政府給的補貼,

就變成了如下:

福田區:本科1.5萬元,碩士3.75萬元,博士4.5萬元龍華新區,龍崗區和寶安區:本科3萬元,碩士5萬元,博士6萬元。現在但凡是應屆畢業來深圳的,都可以領到這個津貼,直接打到你銀行卡上。

我身邊剛畢業來深圳的應屆生們都領到了這個補貼。

很多人或許還不知道這個政策,我再強調一次,只要你是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同時在深圳就業,創業之類,都可以拿到這個現金,沒有太多附加條件,不需要一定是211,985.

以龍崗區為例,只要是龍崗戶口+龍崗區6個月以上社保就可以領取

這個搶人的補貼力度之大,甚至超出了中基層科研人才的範疇,成了普惠制,光是此項補貼,深圳市一年就要支出數十億人民幣。

同樣的還有杭州,以浙江省餘杭區為例,

對211,985以及其他國外和省內重點高校畢業的本科生,給予每人4萬元的生活安家補貼,

而對新引進的碩士、博士應屆畢業生,在杭州市發放的每人2萬、3萬基礎上,分別增加每人3萬元安家補貼,即碩士每人發放5萬,博士每人發放6萬。

實際上這樣的補貼就相當給力了,也就是說你作為應屆博士來到深圳,或者去杭州就業,可以直接拿到政府3-6萬元的現金。

除了這些較為普惠的人才補貼外,國內大城市還針對搞研究的博士後等出台了補貼政策,以深圳為例,如果能作為博士後被深圳當地高校聘用,每年直接補貼12萬元現金。

第三個變化是:發達地區和大城市的高校實力將會越來越強

由於我國的富裕省份和大城市給人才的補貼越來越高,由於科技最終還是來自於人和資本,因此將會極大的影響我國的科研能力分布。

但是這也體現了我國科研能力分布的一個趨勢,那就是富裕地區,

哪怕是目前還不是科研重鎮,由於待遇方面能夠提供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補貼,

因此在吸引人才方面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其科研能力和地位將會大幅提高。

這個並不是我的臆想,以深圳為例,以前我們都知道只有深圳大學比較有名,

實際上現在已經有了

哈工大深圳分校,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

中山大學深圳分校,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

華中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校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

這些學校對高層次人才的待遇,本文已經介紹過,光是廣東省+深圳市的補貼就已經很高。

2017年7月,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以獨立招生代碼開展本科教育,第一年錄取了本科生558人,錄取分數平均超一本線110分以上

中國的傳統上,都認為是分校比不上本部的,實際上未來這個現象一定會發生改變,分校和本部的差距將會逐漸縮小,甚至可能出現反超。

針對深圳市大量引進名校建立分校,我其實是一直不太以為然的,認為只有二三流的學生才會來分校,一流的學生都在本部。

但是現在我這個想法多少在逐漸變化,這些深圳分校的歷史雖然不長,

但是我今年就收到過以上高校深圳分校畢業的應屆生的offer諮詢,

學生拿到業界名企的offer並不難,應屆研究生薪資能達到二三十萬,可見目前名企已經逐漸認可了深圳分校畢業生的能力。

其他如武漢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都在建立深圳研究院。

同樣的還有杭州的西湖高等研究院(原西湖大學,現在已經改名),

這所大學的崛起速度顯然也讓人吃驚, 雖然2017年才成立,但是2018年申報的青年千人初評通過人數竟然已經排在了全國高校第12位,而且初評通過率僅次於清華,

清華第一,西湖第二,北大第三,中科院第四。

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大城市和富裕省份開始搶人,是有利於我國中基層科研人員待遇提高的,希望不只是深圳和杭州這樣的城市,全國經濟排在前幾十位的大城市,都應該行動起來給予高學歷的中基層科研人才補貼,這其實也是增強自己地區競爭力的舉措。

城市和高校,是可以雙贏的,國內名校通過在國內發達城市設立分校的形式,大幅度的提高了本校科研人員的待遇,獲得了大量的科研經費支持,極大的提升了本校參與科研競賽的能力。

我們還是以哈工大深圳分校為例,青年千人能夠得到多少科研經費支持研究呢?

國家給100-300萬,廣東省給50萬,深圳給300-500萬,也就是如果一個青年千人拿到了最高850萬元的科研經費支持,其中58.8%來自於深圳市。這是城市和名校的雙贏。

而對欠發達地區的高校,由於所在的城市在財力上遠不如一二線城市,因此其不管是待遇上,還是科研經費上的吸引力都很難競爭。

2017年8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快直屬高校高層次人才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在「促進高層次人才順暢有序流動」部分提到,鼓勵高層次人才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流動,同時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和東北「挖人」。實際上也是對這一現象的反映,這也客觀上說明,

我國發達地區和發達城市在不惜血本的對人才進行補貼,這種行為在進一步拉大高校之間的差距。

我國欠發達地區省份,應該通過提高待遇和經費支持等形式,力保本省建設一兩所一流大學出來,以保留本省參與全國科研競賽的能力。

第四個是中國的企業開始逐漸加大基礎科學研究

目前來說,已經有一些中國公司開始走近無人區,注重基礎科學的研究了。

無人區這個概念,是2016年6月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華為總裁任正非的發言提出華為已經在一些領域領先世界,走進了無人區,將要加大基礎研究力度。

2018年10月,也就是這段時間,華為在央視投放了《基礎研究與基礎教育》的公益廣告,裡面宣傳了兩句話

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基礎研究的厚積薄發」

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才有工業的強大,只有長期重視基礎教育,

才有產業振興的人才土壤」

另外還有阿里2017年10月成立的達摩院,

到2018年9月的雲棲大會,阿里宣布已經達摩院的研究人員已經有了300多人,大大多於計劃的初期100人,進展比預期的要快。

阿里還設立了青橙獎,專門獎勵大中華地區35歲以下或者博士畢業6年內的信息技術,半導體和智能製造三個領域的青年人才,每人100萬人民幣現金。

其他例如電池領域,

現在不管是汽車產業還是電子產業,這兩個我們目前的主力產業升級領域,

電池都成為了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需要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現在業界各大公司,不只是電池公司,也包括終端品牌,都在招聘科研人員開展基礎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實際上也是擴大了對基礎科研人員的需求。

目前就我所知道的,深圳從事電池基礎材料研發的,不只是比亞迪,像華為,大疆,OPPO等公司都招聘了不少電池領域的人才從事基礎研發。

好了,這裡我簡單的總結下,以後國內基礎研究的幾個趨勢:

1:全面超過美國的前置條件是基礎研究經費超過美國。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經費將會保持持續的高速增長,

從比例上來說,未來十幾年,我國在總的R&D投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基礎上,基礎研究的經費比例將從目前的5.5%左右逐漸上升2-3倍,到達10%-15%甚至以上的水平。

因此基礎研究經費將會長期保持10%以上的增速水平,

趕超美國是一個比較有挑戰的目標,但是差距必將大大縮小。

我算了下,即使保持去年高達18.5%的名義增速,也需要10-11年,也就是到2028年左右超過美國現在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水平,要超過美國要到2030年以後了。

到2030年,我國經濟總量是肯定超過美國了,但是基礎研究投入經費仍然不一定超過。

而即使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超過美國了,也還需要至少10年才能積累出效果和體現出差距,要想拉開比較大的差距又得十幾年的時間,因此中美的競爭還將是長期性的。

2:中國開始進入無人區----什麼時候能夠批量出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可以說是無人區探索成果的標誌性獎項了,

而批量出諾貝爾獎的前提,是持續的高金額的基礎研究投入,

我國在過去的十幾年長期基礎研究經費比例低於5%,連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這樣直接造成了投入總額偏低,分攤到每個科研人員的經費更低,這是不利於科研能力積累的。以2017年為例,全國基礎研究經費連1000億都不到,只有975.5億元。

我國從2015年開始逐步提高基礎研究比例,我認為這是中國開始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在一些領域開始逐漸進入無人區的標誌。

實際上華為2016年宣稱進入無人區,阿里2017年建立達摩院,這些時間點剛好都在最近的幾年發生。

這個投入加大的結果只會逐漸的顯現出來,因此我國開始批量的誕生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至少也要到10年以後。

日本這幾年就頻頻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我們都說,這是日本二三十年前的成果,這個倒是沒錯,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日本在二三十年前基礎研究佔R&D經費的比例是比現在的中國還要高的,人均基礎研究經費更是遠高於我國,因此我們現在在逐步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其實也是在補課。

另外一個,還跟發展階段有關係,日本出現批量的諾貝爾獎成果,是在人均GDP 到1萬美元之後,當國家總體還比較窮的時候,自然更多的經費是投向賺錢的應用技術研究。

我國大約還有兩三年人均超過一萬美元,因此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也在隨人均GDP的提高而不斷提升。

因此按照發展階段和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比例這個時間推算,批量出成果要在2025-2030年以後,而批量拿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要到2045-2050年以後了。

3:我國基礎研究能力將會向大企業,發達地區和名校集中,這其中地域的影響最大。欠發達地區需要行動起來,提高基礎研究人員待遇,增加其經費,抵消地域的影響。

儘管我國總的來看,基礎研究投入在快速增長,但是如同本文的分析,分布並不均勻。

而是大量的集中在大企業,名校,發達城市。

由於發達城市本身財力雄厚,同時眾多大企業聚集,對科研經費和科研人員的待遇支持力度均超過了中央財政,因此反而成為了經費投入的決定性因素。

而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則比較尷尬。

我國中部某人口大省省會,該省會有一所目前位於211末流的高校,其目標是「本世紀中葉建成世界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全校目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2100多人。

2018年5月該校發布的招聘既要搞研究,又要從事教學工作的師資博士後的公告,要求應屆博士畢業,SCI或EI檢索源期刊上第一作者論文至少2篇。

那麼待遇是什麼呢?

執行講師二級工資,年收入(特地註明是扣除五險一金之前)是10萬元左右。

另外學校發放科研績效3-10萬元。提供公寓或者1500元每個月的租房補貼二選一。

稅前十萬,也就是一個月稅前八千多,到手就是六七千的樣子了,

你要是遇到一個211大學老師,他跟你說他一個月工資就幾千元,而且還有科研任務,還要承擔教學,也就是年底有個三五萬的科研績效獎勵,科研績效不好還會很少,你不要感到奇怪,這很正常。

另外該校還招聘35歲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要求是進入青年千人、青年長江、國家優青會評階段的傑出青年學者。除了30萬元的安家費之外,給的待遇是25-30萬的年薪。

該校提供的這兩個待遇看了有啥感想,以青年千人為例,全國一年最終評上的也就是600人左右,然而給的待遇不要說和程序員們比,我們就看下國內應屆工科碩士生,畢業之後在汽車行業,電子行業,集成電路研發,機器人以及各研究所等,拿15-25萬左右年薪都是很正常的水平。

最後說一些我的想法,

今年10月24日凌晨,知乎上認證信息為「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的ponyma,也就是馬化騰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我看了一大堆回答,突然覺得有點遺憾,拋開第二個問題不講,

這個第一個問題「未來十年那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的答案,現在很可能不在中國,而是基礎科學更為發達的地區。小馬哥很可能在國內找不到他想要的答案。

但是不管是華為,阿里,還是騰訊這些國內大公司的動作和言行,

實際上都表明了基礎科學研究對中國在越來越重要

基礎科學研究經費投入,應該是我國非常少的在總量上不是排在全球前兩位的排名了。這跟我國的發展階段有關係,隨著經濟實力的上升,現在正在逐漸把課補回來。

解決基礎科學科研人員的生活問題

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和從事技術應用不同,技術應用可以很快從市場獲得回報。而基礎科學研究則回報較慢,因此科研人員待遇總是不如企業。

在私信跟我交流的國內科研圈的二三十歲年輕人們,買不起房成為提及頻率最高的片語之一,不要看不起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這是做科研的黃金年齡,絕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四十多歲以前做出的。

因此我在想,由於基礎科學的特殊性,因此不要指望在回報上能夠普遍性的超過從事技術應用的企業,我國中央政府,富裕省份和發達城市可以資助和補貼基礎研究人才,但是不可能搞成普遍性的,

中央政府和富裕省份都是補貼投入頭部科研人才,

只有極少數城市例如深圳,杭州之內連最普通的全日制本科,碩士,博士也補貼。

因此基礎科學研究,在回報上想普遍性的高薪,可能性不大,實際上歐美日的科研圈,普通科研人員的收入也一樣趕不上互聯網企業和高科技製造企業。

但是我們可以在支出方面做文章,

企業先不說了,由於現在的房子是最大的支出,甚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的財富情況和階層,

全國範圍內能不能針對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

專門在住房上出政策予以傾斜,尤其是沒有房的剛需科研人員,

比如定向低價出讓土地自建房,

購房免稅,購房專享低利率或者零利率銀行借款,

降低首付比例,經濟適用房優先等等。

解決這個最大的後顧之憂。

欠發達地區要敢於以跨越自身發展階段的投入來支持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礎科學研究

欠發達的時候,技術應用優先,經濟實力和社會逐漸發展,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逐漸提高,這本來是很正常的。

但是在一個國家內部,這個行不通,發達省份和發達城市已經進步到大肆投入基礎科學,大肆搶人和補貼的階段了,你不能落在後面。否則人才的自由流動你擋不住,

像前面提到的中部某省211高校,是該省唯一的211高校,

本身地域上就不具備太大吸引力,還只給能夠進入青年千人會評階段的傑出青年人才25-30萬年薪,這是很難吸引人才的。

我在想,當地市政府,省政府完全可以專門針對該高校進行人才現金補貼,其實並不需要多大的支出,以該校2100多名高校教師為例,每個人每年給予10萬元補貼,一年也就是2億多,如果給5萬元,那就是1億多。

這並不是什麼太大的支出,但是卻可以大大的增強該校的人才待遇,保護本省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避免出現在未來實現產業升級後,才發現本省缺乏高級科研人才的尷尬,到時候再想引進高端人才,構建本省的基礎研發能力,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下一篇文章,我們看看研發投入與中國各個產業的關係。

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規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