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轉型、缺少接班人 郭臺銘只能退不能休 財經 第1張

  嚴正聲明:「商業人物」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須獲得「商業人物」授權。一切形式的非法轉載,包括但不限於盜轉、未獲「商業人物」授權通過第三方轉載行為,均屬侵權行為,「商業人物」將公佈「黑名單」並追究法律責任。「商業人物」只願與尊重智慧產權的機構進行合作。

  作者:郭儒逸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4月15日,郭臺銘在臺北舉行的一場研討會場邊向外媒記者表達了考慮內退的意向後,鴻海集團又匆匆否認了他要辭任的消息。

  這位鴻海商業帝國的掌門人已經年近七十,他旗下擁有的上市公司涉及臺股、港股、A股以及日本資本市場。在過去幾年中,郭臺銘的退休傳聞不時傳出。但截至目前,他仍然「頑強」地站在前臺,並一手掌控著全局。

  在外界的眼中,鴻海系正在經歷一個傳統代工企業轉型的關鍵期。郭臺銘畫了很多藍圖,他希望能夠淡化「代工」這個略顯尷尬的標簽,也想把更多的科技元素附加在原本處於產業鏈底端的公司身上。正值操盤之際,準備「將個人色彩淡化到最低」的郭臺銘,顯然還遠不到辦理交接手續的時候。

  「工業富聯」降溫

  去年6月以短短36天時間過會並在A股上市的「工業富聯」(SH.601138),是郭臺銘實現夢想的得意一筆。

  當時監管層有意開通獨角獸在內地IPO的綠色通道,一時間獨角獸概念大熱,而鴻海旗下工業富聯正是其中之一。在郭臺銘通過早前的一系列重組計劃,將60家旗下子公司(包括不少空殼公司)注入上市公司之後,工業富聯頂著「工業網際網路」的光環登陸上交所,成為廣受追捧的熱門標的。

  同期完成上市的,還有以中概股身份回歸A股的葯明康德和動力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監管層的眷顧、明星機構加持以及市場的認可,讓這些獨角獸在上市初期連連漲停,風頭可謂無兩。

  不過,與另外兩只股票相比,工業富聯的表現很快便令市場錯愕。工業富聯在連續三個漲停之後即告開板,並一路下跌持續到去年底。憑借今年市場行情的回暖,才收復部分失地。雖然郭臺銘當時表示不看重股價的短期表現,但在被鴻海內部和資本市場均寄予厚望的情況下,工業富聯即便擁有網際網路巨頭和大型央企等投資者的背書,也不免正在失去所謂「獨角獸」的光環。

  工業富聯的主要業務涉及通信網路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製造。公佈不久的2018年年報顯示,工業富聯總營收突破4000億大關,同比增長17.16%;歸母凈利潤為169.02億元,同比增長6.52%;經營性凈現金流220億元,更是同比大增158.47%。

  看上去這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但上述幾項業務毛利率均同時下滑,其中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板塊的下滑幅度達到16.67%。而如果時間拉長一點,過去三年工業富聯的凈利潤率也連續下滑,從2016年的5.27%降至去年的4.1%。

  更重要的是,上市之後工業富聯的業績支撐仍然是代工業務(通信網路設備收入),蘋果、華為、思科和諾基亞等均是它的「大客戶」。在去年,工業富聯從該板塊獲得的營收佔總營收超過60%,而雲服務、精密工具和機器人業務這些前景美好的業務仍然未成氣候。

  工業富聯寄託了鴻海從OEM(代工模式)向ODM(原始設計製造商)轉型的夢想,但現在看來這個夢想實現的時間會很長。其實在上市前後,市場對於究竟是應該按照科技企業還是製造企業來對工業富聯估值,就產生過不少分歧——二者的估值相差3倍左右。作為郭臺銘對轉變鴻海成長模式的一次嘗試,他腦海中的那些通過引入工業機器人來提高生產效率,並以此改變智能手機生產線的構想,仍然需要艱難的努力。

  郭臺銘多次在公開場合將工業富聯當作是他的第三次創業,要「一天24小時,一刻也不放鬆」。他向眾多狐疑的投資者們給出了至少三年的時間承諾——這意味著最快2020年投資者們才會有所收穫,但隨著「概念」熱度的降溫,工業富聯能否繼續講述一個令人信服的轉型故事,已經增加了不少變數。

  代工大象的轉型

  鴻海早在1999年就與蘋果公司聯系在一起,2007年第一代iPhone正式推出,當時的喬布斯還向郭臺銘展示了這一新款產品。紅利隨之而來,藉助2008年消費電子行業的迅速升溫,手握蘋果大單的鴻海和富士康終於迎來爆發。

  在最風光的時期,iPhone的年產量一度超過2億部。盡管蘋果公司給代工廠們設置了嚴格的質量管理條件、價格和交貨期,但後者仍然賺得盆滿缽滿。與此同時,鴻海(富士康)對蘋果公司的依賴也日益嚴重。目前鴻海合併銷售額中,就有五成以上來自於蘋果相關業務。

  業內有人將蘋果公司比作「毒蘋果」,但顯然沒有任何一家代工企業可以輕易不繼續啃下。不過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的放緩,人工成本和零部件成本的高漲,以及鴻海(富士康)與臺灣競爭對手長期的激烈競爭,郭臺銘的日子已經難以過得那麼順遂。不僅代工利潤被侵蝕,在強勢廠商的面前,處於「蘋果」產業鏈底端的鴻海壓力也與日俱增。

  過去幾年,危機中的郭臺銘一直在尋求突破困局,以及新的利潤增長點。當初收購夏普、東芝核心PC業務,就是試圖實現業務多元和提升品牌的努力。他的心情一直很迫切,直到遇到「工業網際網路」的風口。

  業內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國內工業網際網路的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200億美元。激進的郭臺銘認為,工業網際網路的平臺價值將是消費網際網路的100倍,所以他為此押下重注。內地上市的工業富聯,就成為其中關鍵一環。

  在去年工業富聯上市前夕,郭臺銘在臺北的鴻海年會上向3萬名員工和家屬表示,「未來3年工作非常繁重,過去賴以成功的法則將可能被淘汰。」而在此之後的一次股東會上,郭臺銘更是直言,為了強化內部的轉型意識,所有員工都必須閱讀華東師範大學與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人工智慧基礎(高中版)》一書。

  對鴻海這頭代工大象而言,過去的傳統業務模式似乎已達極限。於是郭臺銘在不斷的佈局,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新能源汽車、5G技術這些新鮮名詞,都成為鴻海實現蛻變的葯方。截至去年底,在富士康內部已經擁有了8萬臺機器人,郭臺銘在今年一月份又定下20萬臺的目標。在這種熱切的推動下,郭臺銘和鴻海都選擇了狂飆突進。

  去年9月,鴻海旗下的鵬鼎控股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這也是一家被冠以「獨角獸」的電路板製造公司。作為鴻海系第二家A股上市公司,鵬鼎控股去年營收和利潤紛紛創下新高。雖然不及工業富聯那麼知名,但郭臺銘似乎仍要努力使得鴻海跟上步伐,以便持續有新的故事可講。

  接班人難題

  在公開資料中,郭臺銘是一個工作狂的形象,「常常半夜兩三點,辦公室還燈火通明。」

  他草根出身,個性鮮明,野心勃勃。在他的諸多語錄中,鴻海帝國的轉型都還遠遠沒有完成。

  因此,郭臺銘也很嚴厲。出於擔憂今年業務環境將更加嚴峻,鴻海集團在去年底計劃實施10萬人的人力調整。郭臺銘說,這次人力調整計劃是泛鴻海集團的成本檢討。據日經新聞網的報道,郭臺銘指示對於賠錢的單位需要特別檢討,同時資深員工及年薪高的員工也需要重新檢視績效。

  對於外界敏感的退休問題,郭臺銘在2016年收購夏普之際曾表示,股價不到200新臺幣就不會退休。截至4月16日,鴻海的股價僅是在90新臺幣上下徘徊,顯然這距離郭臺銘的目標還十分遙遠。

  在最新的表態中,郭臺銘說今年內要退居二線,「我已經忙了45年,我應該交給年輕人。」之後他的主要任務是大方向的把控,而日常營運則交由董事成員負責。在公司內部,郭臺銘希望把個人的色彩將降到最低。

  他還說,希望未來可以寫一本書,來講述鴻海從一家小企業到巨頭的發家史,對外也或可以幫忙其他中小企業來運營。

  盡管如此,目前鴻海帝國的接班人選並不明朗。在郭臺銘早先的表態中,家族成員不會成為交棒的對象。按照他的設想,接班人至少要和他相差20歲以上。在職業經理人和追隨他多年的創業元老中,郭臺銘會如何選擇仍然是個未知數。

  但有一點清楚的是,和那些明確宣佈將要退休的商業大佬相比,鴻海帝國既沒有長和的李澤鉅,也沒有阿里巴巴的張勇。因此郭臺銘只能退而不休,一邊不斷地畫新藍圖,一邊不停地繼續尋找令他滿意的接班人。

  *圖片購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