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關於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子淵曾經專門撰文介紹過,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這裡就再簡要地介紹一下清末名將、民族英雄劉永福。

▲劉永福故居前的半身像

劉永福,字淵亭,生於廣東欽州(今屬廣西防城古森洞小峯鄉)的客家人家庭,祖籍博白東平。出身貧寒的劉永福從小練武,替家裡做些力氣活。父母雙雙亡故後,20歲的劉永福加入天地會,立志要反清復明。在清軍的不斷圍剿下,劉永福帶領天地會兄弟們進入越南遊擊作戰,在此過程中許多飽受壓迫的貧苦農民主動加入,逐漸形成了一支能徵善戰的軍隊,因以黑旗為標誌,所以後世稱其為「黑旗軍」。誰也沒有想到,劉永福的傳奇一生也因黑旗軍而起。

▲黑旗軍旗幟

在工業革命與大革命後,法國國力日益強盛,在拿破崙時期曾一度稱霸歐洲。在世界各地開始殖民活動後,法國不斷染指大清,「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更是與英國合謀,公然將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放火焚毀了這座「萬園之園」。嘗到甜頭後,法國又不斷蠶食清朝的藩屬國越南。面對法軍的囂張侵略,越南國王分別在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兩次請求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出軍,幫助越南對抗法軍。劉永福不忍見越南民眾受法軍蹂躪,便答應了越南方面的請求,兩次都將法國人打得全軍覆沒,並在短兵相接中,親自斬殺法軍統帥安鄴,以至於法軍見到劉永福就瑟瑟發抖,十分害怕。

▲越南同慶帝舊照

為了感謝劉永福,越南國王下令加封其為男爵,劉永福名號於是越發響亮。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一心報國的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參戰,一連收復了十幾個州縣,聲威大震,令法軍膽寒不已。可以說,這場戰爭是清政府唯一一次徹底從武力上戰勝列強的戰爭,法軍戰敗後,時任內閣也因此黯然下臺。

在這場戰鬥中,劉永福的軍事才能展現得淋漓盡致,清廷意識到這是可用之才後也派人出面對其進行招安。然而在招安之後,滿清朝廷對劉永福頗為忌憚,不僅將黑旗軍人數減少到1000人,還採用「將兵分離」的方式,把劉永福調到臺南任職。

▲甲午戰爭劇照

「中日甲午戰爭」慘敗後,這一地區被割讓給日本人,清廷遂下令劉永福撤離,但此時劉永福堅決不肯,他率領新練的黑旗軍與當地民眾一起頑強抵抗日軍,僅用五個多月就斬殺3萬多日寇,比清軍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所消滅的敵人還要多。在劉永福的帶領下,黑旗軍創造了輝煌戰績,極大程度震懾了日本朝野,而劉永福也成為近代最偉大的民族英雄。

▲劉永福墓

不過由於清廷遲遲不肯派兵援助,劉永福與黑旗軍最終因彈盡糧絕,被迫撤離臺灣。此後,心灰意冷的劉永福一直閑居家鄉,不問世事,直到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在欽州溘然長逝,走完了自己的傳奇一生,享年80歲。回顧劉永福的一生,無愧於「欽州淵亭,國之宿將」的評價。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