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詞要恰當,標題裏說得失傳,就是誇張一番,其實末茶不是失傳,準確的應該是被淘汰了。沒錯,是嫌棄它難喝,被古人淘汰了。

現在提起末茶,有些回憶正常,喜歡的話也能喝到。要是為了裝點情懷、歷史、文化的話,那就有些做作了。末茶的好壞,咱從本質上說,不去扯什麼歷史文化這些情懷,只有本質好的東西,才能滿足咱們的需求,否則,空有歷史、文化、禮儀,也只是明面上的東西,都是裝裝樣子,沒有任何好處。

這也是吐槽一下,不光我吐槽,朱元璋的兒子朱權,自己編撰的書《茶譜》裏,也有直白的吐槽:「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這意思大致就是朱權吐槽末茶又是磨成末,又是混入米膏和一些亂七八糟的佐料,還要製成餅狀,完事還要起高大上的名字,再加過度包裝,貼金畫彩。所以末茶不僅矯情,工序繁瑣,而且茶葉的本味被各種雜味掩蓋,在天然的炒青綠茶麵前,茶末就是個渣渣。

這吐槽就像是現在有了榨汁器,結果非得用手工壓榨,有了研磨機,非得用大磨盤,費時又費力。

廢話就不說了,明朝朱元璋直接下旨廢除團茶,改以散茶進貢,這直接加速了團茶被淘汰的速度。原供應皇室團茶的產業鏈,可是養了一大批茶人,這下全部改制散茶,自然散茶開始飛速發展。其實散茶早在宋朝末期就出現了,當時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改喝散茶。到了元朝,飲用散茶的人更多,元雜劇的詞中有「兩三船玉屑金芽」、「石鼎內烹茶芽」、「松邊香煮雷芽」、「不似靈芽泛玉甌」等句子。這些句中的金芽、茶芽、雷芽、靈芽,單從這些茶種的名字上看,都是散茶。那個啥《金瓶梅》裏提到的各種奇葩茶,在茶中加入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例如「木樨芝麻薰筍泡茶」、「胡桃夾鹽筍泡茶」等,更甚者,竟然有「芝麻鹽筍慄絲瓜仁核桃仁夾春不老海青拿天鵝木樨玫瑰潑鹵六安雀舌芽茶」。這茶有多豐富,想必大家可以自行理解。

所以,說明朝才開始喝散茶,也是因為朱元璋的下詔,算是宣佈茶末的落幕,散茶正式成為主流。

至於日本茶葉,咱也說說,日本主要流行兩種,煎茶和抹茶,這兩種被日本傳承了下來。煎茶和抹茶是兩種茶,飲用方式也不一樣。

先說抹茶,抹茶是我國末茶的延續,飲用手法也沒有什麼變化。日本對抹茶的創新也就是改善了茶樹的種植和採摘技術,通過控制茶樹的生長環境,減少茶葉的苦澀度。不過這種改良也不能說是對宋茶的繼承和發揚,而是已經自成一派。

抹茶的原料依舊是散茶,將茶磨成粉。而宋茶,也就是宋朝的末茶,是非常珍貴的團茶。製作工藝極其講究、繁瑣。《北苑別錄 · 研茶》中記載:「過熟則色黃味淡,不熟則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氣。」這裡說的是蒸芽這道工序的要求,不能過熟,更不能不熟。蒸芽後,還有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等工序。這些工序都已經淘汰,咱們不細說了,單看宋朝製茶對青草氣味的態度,就可以與現在的抹茶區別開了,宋朝茶,以有青草氣為差,好茶是不能有青草氣息的。這與現在日本的抹茶截然不同,日本的抹茶要求色澤鮮綠,推崇青草氣。而且日本的抹茶與文化掛鉤,有各種講究和禮儀,所以也並沒有融入生活,平常買個抹茶粉隨便沖一衝、泡一泡,那可不是正兒八經的抹茶,抹茶是有抹茶道的。

再說,茶末在我國並沒有失傳,一些茶會中仍有存在,雖然也是用現在的散茶製成,與宋朝末茶區別很大。要說這味道怎麼樣,兩個字,難喫!首先蒸青綠茶本就比炒青、烘青綠茶更為苦澀,其次要把茶葉磨成粉喫下去,這味道可想而知。當然真正意義上的宋朝末茶可能味道會好一些,不過好不到哪裡去。

臺灣有茶商根據以往的古文記載,製作出了正宗的宋朝團茶,可能是想炒作吧,但是沒有成功,為什麼?應該是自己都沒辦法接受這個味道吧。

擂茶,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此茶與末茶算是「親戚」關係,擂茶現在也非常活躍,在南方少數民族的地區都能喝到,擂茶更像是飯,在擂缽裏倒入茶葉、花生、大米、綠豆等各類東西,充分搗碎、碾碎後,最後倒水煮沸即可。而宋代的末茶像擂茶一樣,會在茶葉中加入各種佐料,普通的像鹽等,貴重的像皇室團茶,甚至會加入龍涎香等珍稀之物。兩者的區別倒也明顯,擂茶並不專註於茶葉的真味,與眾多佐料混合後,甚至都喝不出茶味。雖然擂茶不能指代末茶,但最起碼這類似末茶的形容茶飲依舊流傳了下來,也融入了日常生活中。細說的話,擂茶是大眾茶,而團茶是貴族、皇室才飲用得起。

接下來說煎茶,日本管自己的抹茶也叫煎茶,莫名其妙。煎茶就是明朝散茶。1592年,僧人元隆琦在福建出生,1654年,將明朝的散茶帶到了日本,於1663年創建了黃檗宗,這時候,抹茶已經在日本發展了一百多年了。雖然叫做煎茶,但並不是我國唐朝那時候的煎茶法,唐朝的煎茶法,是要將茶葉碾碎,然後煮茶,日本的煎茶不碾碎茶葉,也不煮的,與咱們現在的沖泡法相似,因為日本的煎茶本就是在明朝散茶的基礎上發展的。日本煎茶看重的,是綠茶的鮮爽和回甘,並不注重香氣,所以沖泡茶葉時的水溫並不高。高溫可以激發茶的香氣,但也會使茶湯快速變濃。日本煎茶纔是普通大眾最常飲用的茶,這也輔助證明瞭,導致末茶被淘汰真的是咱們自己的選擇,不好喝不說,昂貴又麻煩。

所以,還是開篇說到的,我國末茶的淘汰,是自然的選擇。你想想,平常你喝的這個:

現在變成了這個,你作何感想?

客觀公正有用的茶知識,與大家一同瞭解,請關注公眾號:承藝文化(ID:chengyimc)瀏覽器 搜「承藝*茗茶」、「安吉承茗茶場」即可,望大家支持。


茶是從周朝時期就開始飲用了,只是當時只有少數達官貴人才喝的上。

末茶說的是一種製茶工藝,將茶樹的莖桿通過研磨,磨成粉末,然後沖水喝,在陸羽的茶經中也有記載:

唐代陸羽《茶經·六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其實是由於我國早期對茶葉的炒制工藝不成熟,出現的一種飲茶方法。

後來茶葉的炒制方法逐漸成熟,又有了發酵等手段,其飲茶的口感,保存便利性等都要優於末茶,所以逐漸淘汰了末茶。

形成了現在的綠茶,烏龍,紅茶,黑茶體系。

總得來說,末茶不是失傳了,是被淘汰了。文化是在發展進步的,傳統的東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很多東西因為人的口味,或者生產力發展等等因素,都會被淘汰,不用太憐惜這些,該保有的傳統手藝可以繼續傳承,但是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肯定就要淘汰。


地域義和文化的關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