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代移民欣慰地看見曾曾曾曾孫從它眼前遊過時,我們纔在媽媽的懷抱裏躺了不到2個小時。

出生的一瞬間,我們居然就沾上了一堆細菌!

我們一開始是無菌的

我們出生前還在媽媽的子宮裡的時候,是完全無菌的。除了和媽媽的互動,9個月以來我們都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我們攝取的是媽媽已經消化過了的食物,我們呼吸的氧氣媽媽也提前過濾過了。媽媽通過血液把這些食物和氧氣傳送給我們,而她的血液已經經過了免疫系統的殺菌消毒。我們被羊膜包裹著,外面又套著肌肉發達的子宮,子宮頸又被牢牢密封著。我們就像在一個層層包裹的保險箱裏,這裡沒有寄生蟲,沒有病毒,沒有細菌,沒有真菌,更不要說會有第二個人能碰到我們。

我們比消毒過的手術臺還要乾淨。

這輩子我們再也不會有像在子宮裡的時間,那樣被保護著,但也是那樣的孤獨。一旦出生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便會立刻融入到熙熙攘攘的眾生中去。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大一點的生物都會有至少一種小生物去陪伴它、幫助它,作為回報,這個小生物可以寄居在它身上。一旦我們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也會自動遵守這個規律,因為我們的身體結構就是這樣設計好了的。

我們的細胞表面很適合細菌依附,它們就這樣依附著我們,千百年來和我們一起共同進化。

在媽媽肚子裏就被細菌問候了

一旦保護膜不再密封,哪怕只開了個小口,細菌就立刻浩浩蕩蕩遷居過來了。我們剛才還是100%由人類細胞組成的,一瞬間就會被數不清的微生物佔領,以至於最後我們渾身上下所有的細胞裏,只有10%是人類細胞,而剩下的90%都是其他各種微生物的細胞。因為人類的細胞比這些小寄居客的細胞要大太多了,所以我們根本感覺不到自己已經完全被佔領了。

在我們第一次看到媽媽溫柔的眼神之前,媽媽子宮裡的細菌們已經過來和我們一一打過招呼了。首先打招呼的是陰道里的保護菌,它們是這塊聖地的守衛者。它們通過製造酸性物質將其他細菌全部驅趕乾淨,以確保通向子宮的聖路每向前走一步都更潔凈。

連鼻孔裏的菌羣都有差不多900種,產道里的卻寥寥無幾。這裡的菌羣都經過了嚴格的篩選,只有那些有益的細菌才能留下來,圍成一個細菌守護圈保衛著小寶貝。這些細菌衛士裏有一半以上都是同一個品種——乳桿菌。它們喜好生產乳酸,想要通過這關的自然必須得要抵擋得住酸性環境。

我們出生的時候細菌安家啦!

好了,手術室裏接生的準備一切就緒,就等著小嬰兒的到來。而小嬰兒在隆重登場前還要做最後一個決定,就是頭到底要朝著什麼方向,其實也只有兩個選擇啦——朝自己的屁股看或者不朝屁股看。之後就是和媽媽長時間親密的皮膚接觸,然後降到了一個戴橡膠手套的手上,最後被一塊布隨便包裹了起來。

就在上述登場的過程中,細菌的一代移民已經成功遷居到我們體表和體內,這裡面最主要的是媽媽陰道和腸子裏的菌羣,其次就是些皮膚菌羣,再次就是混跡在醫院裡的各種微生物。這個搭配其實還不錯,乳桿菌用乳酸來保護我們免受壞人的入侵,其他的微生物就正好用來訓練一下免疫系統,或者幫助我們分解母乳裏消化不了的東西。

這些細菌中的好大一部分只需要用20來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我們人類花20多年都不一定能完成的事情——製造下一代。當第一代移民欣慰地看見曾曾曾曾孫從它眼前遊過時,我們纔在媽媽的懷抱裏躺了不到2個小時。

3歲定終身的腸道菌!

儘管細菌數量以這種疾速的方式增長著,但直到腸道裡面的菌羣列國志最終成型,差不多還要3年的時間。在此之前,我們的肚子裏一直都是混戰的狀態,羣雄爭霸,權力更迭。有的細菌進來後迅速擴張蔓延但又迅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有些來了以後會陪伴我們終生。至於誰會進到肚子裏來,有相當一部分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親親媽媽,咬咬椅子腿,用臉擦乾淨了整個汽車玻璃窗,給鄰居家的狗一個濕漉漉的熱吻??我們天真爛漫到處玩耍時,各種細菌大搖大擺地進入我們的體內,很快就建造好了它們的帝國。至於這個帝國能存在多久,那就各有天命了;至於這個帝國留下的影響是好是壞,那也是聽天由命了。我們用嘴開啟了它們的命運,用屎記錄了它們的輝煌和血淚。但其實這個命運不僅是它們的,也同樣影響著我們。這是一場和很多陌生人的遊戲。

媽媽給我們的安全——母乳

在列強爭霸、慢慢形成終極帝國版圖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各種外力相助,媽媽是其中最大的後援團。不管我們在車窗玻璃上舔了多少次,只要經常親親媽媽,就可以被媽媽身上的菌羣保護起來。此外,媽媽通過母乳也可以把某些特定的腸道菌羣傳給我們,雙歧桿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雙歧桿菌早早地就定居在我們身體裏,並在免疫系統或者代謝系統形成的過程中助我們一臂之力。如果小寶寶在出生後的幾年裡缺乏雙歧桿菌的話,他長大以後變胖子的概率會比其他人要高很多哦。

在這麼多各式各樣的細菌裏,有好的也有沒那麼好的。母乳餵養可以均衡改善小嬰兒的腸道菌羣,比如母乳餵養的小朋友日後對谷蛋白過敏的風險會低很多。第一批進駐的腸道菌羣會為後來的菌羣做好入駐的準備,它們會清除腸道里的氧氣,只有在無氧的情況下,腸道的標準居民才能安心入住。

母乳餵養的好處真的很多,如果媽媽奶水充足的話,那在寶寶的營養均衡這件事上你基本上可以高枕無憂了。母乳就是寶寶飲食的天然聖品,再完美不過了。母乳可以輕鬆滿足小嬰兒所有的營養需求,不僅如此,它還可以把媽媽的免疫系統代傳一點給小寶寶。而這些抗體可以幫助捕獲小寶寶體內的有害細菌(比如親鄰居家小狗時吞下去的)。

斷奶——第一次大革命

斷奶後小寶寶的飲食結構突然完全改變,這就引爆了菌羣世界的第一次大革命。幸虧大自然想得周到,第一批細菌居民除了喜歡母乳以外,也還是能處理些簡單的碳水化合物的,所以小寶寶不喝母乳改喫米糊了,它們也還是能應付得過來。但如果馬上給小寶寶喫的是一盆豌豆糊,情況就沒那麼簡單了。這種複雜的蔬菜單靠小寶寶自己的菌羣是搞不定的,必須有新的菌羣遷居進來幫忙纔行,而這些細菌會根據小寶寶的飲食需求配置出相應的技能。非洲小朋友體內的菌羣就自備了專門分解粗纖維植物的類別,而歐洲小朋友體內的這類菌羣就沒有這麼能幹,當然這也是事出有因的,他們喫的都是已經打得很爛了的糊糊外加一些肉糜,花拳繡腿足矣。

我們的腸道菌是祖傳的!

細菌們不但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自己製造些裝備,它們還會向外界借一些裝備。比如日本人的腸道細菌就跟它們住在海里的細菌兄弟們借了一個基因,專門為了喫壽司時好分解海苔用。所以說我們腸道里究竟都住了何方神聖,配了什麼寶物,往往取決於我們的飲食習慣和需求。

一個純種歐洲人,享受完壽司自助餐,回家卻會便祕。這種事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他肚子裏沒有「海苔消化菌」啊。而且看家的腸道細菌是代代相傳下來的,不管你追溯到他家第幾代祖宗,肚子裏都不會找出一個海苔消化菌來。「要是能跟日本人借用點這種細菌多好啊!」「或者我多喫點壽司,以後我生了小孩,小孩子是不是就有這個菌了?」想法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因為這決定權不完全在你手裡,細菌也要挑它喜歡的地方纔肯待下來啊。

如果一個微生物在我們的腸道里住得如魚得水,說明一則它喜歡腸道細胞的建築結構,二則它喜歡腸道里的氣候條件,三則它喜歡每天送來的食物。這三點人與人之間都大不相同,就連雙胞胎也不例外。基因雖然是建造我們身體時的首席設計師,但是卻沒辦法最終決定我們身體裏的各式寄居者。比如單卵雙胞胎雖然擁有相同的基因,但是他們體內菌羣成分並沒有比普通兄弟姐妹更加相似。不僅僅是基因,生活方式、遇見的人、生過的病或者業餘愛好等等都共同決定了我們肚子裏的小世界。

優雅的剖腹產,雜牌的腸道菌

小寶寶長到3歲的時候,腸道菌羣差不多開始定型了。這時候我們能往嘴裡塞的差不多也都塞進過嘴裡了,肚子裏的細菌也由剛開始幾百種慢慢累積到了數不清的程度。從一開始就留守腸道的都是我們正好需要的細菌,剛好它們也喜歡我們肚子裏的居住環境。

最初的腸道居民可以為整個身體未來的健康狀況打下重要的基石,這在科學界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了。各項研究都表明,小寶寶出生後的幾周內獲得的菌羣對免疫系統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小寶寶僅僅出生3周,就可以根據它腸道菌羣的代謝產物來判斷以後它患過敏、哮喘或者神經性皮炎的可能性有多高。這些有害的細菌到底是怎樣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找上門來的?

在西方工業國家,差不多1/3的孩子是通過剖腹產「優雅」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不用在產道里擠來擠去,也不用擔心那些討厭的副作用,比如會陰撕裂或者胎盤脫落,剖腹產根本就是一個完美的生產方案嘛。絕大多數剖腹產的孩子經歷的人生第一個瞬間是和另一個人的皮膚接觸。因為沒有經過媽媽的產道,自然也少了產道菌羣正式入住這個環節,以至於剖腹產小朋友的腸道菌羣都是從別的地方七拼八湊來的雜牌軍:其中有些是來自護士姐姐右手的大拇指,有些是花店員工的——沾在爸爸為媽媽買的花束上,有些是爺爺家狗狗身上的??突然間連平時八竿子打不著的小事都變得舉足輕重起來,比如醫院付給清潔工的錢夠不夠高——這直接決定了清潔工對工作的熱情,間接決定了電話、辦公桌、衛生間等等有沒有被打掃消毒得很徹底,然後也間接決定了剖腹產小朋友可能的腸道菌羣來源??

皮膚菌羣的自我管理可比產道菌羣要鬆散得多,因為它太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通過皮膚接觸,這些皮膚上的細菌很可能很快也會出現在小寶寶的腸道里,病原體和其他輕量級危險分子都可以大搖大擺地通過這種方式去逗逗小寶寶的免疫系統,陪它練練手。剖腹產出生的寶寶,他們的腸道菌羣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調整到正常狀態,所以抵抗力相較於順產的寶寶會弱一些。比如被醫院裡的細菌感染到的新生兒中,有3/4都是剖腹產出生的。除此之外,剖腹產出生的嬰兒以後患過敏症或者哮喘的風險要比順產的嬰兒高不少。不過一項美國的研究表明,如果給剖腹產的新生兒口服一種特定的乳桿菌,可以把他們患過敏的概率降低。正常分娩的嬰兒這種擔心就要少多了,因為他們在出生的過程中已經在益生菌的聖水中浸泡過了。

不管順產還是剖腹產的孩子,到了7歲的時候,他們的腸道菌羣已經看不出有任何區別了,但是影響免疫系統和代謝系統發育的最佳時機早就過去了。當然剖腹產並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營養不良、濫用抗生素、太過乾淨或者太臟也都會造成早期腸道菌羣發育出師不利。雖然我們體內的小世界非常重要,但你也不用太緊張,我們這麼大的個子,怎麼可能一天到晚圍著這些小東西團團轉,所以沒法面面俱到是正常的啦。

上面哪點知識讓您覺得眼界大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