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 從1980年開始,嘗試教學實驗研究到現在整整經歷了20個春秋。教學改革的本身就是一種嘗試,也是對舊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這20個來,走是一條嘗試與創新的發展道路。實踐規模從1個試驗發展到60多萬個,試驗範圍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港澳台,並已傳到國外。應用範圍從小學發展到中學、幼兒園,從教學發展到語文、外語、科學常識等科目。在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理論研究不斷深化,已從嘗試教學法升華為嘗試教學理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生能嘗試  用將近10年時間,從實踐上和理論上證明:"學生能嘗試",打破了"教師沒有教,學生不能嘗試"的顧慮,確立了"學生能在嘗試中學習"的觀點,並已逐步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代表性著作《嘗試教學法》出版。  第二階段:嘗試能成功  從1990年開始,用6年時間進行構建嘗試教學理論的研究,主要解決理論上一個根本問題:"教師不先教,學生的嘗試是失敗還是成功"。結論是"嘗試能成功"。嘗試教學理論是"嘗試成功說",區別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在20世紀初提出的"嘗試與錯誤說"。系統提出了學生達到嘗試成功的七個條件,從實踐上解決了嘗試成功的操作化問題。代表性著作《嘗試教學理論研究》、《嘗試·成功·發展》等出版。  第三階段:成功能創新  在1996年,作為全國教育科學重點研究課題:"嘗試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通過了國家級專家鑒定,爾後獲得了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此後,為了深化嘗試教學理論的研究,開?quot;嘗試教學與創新教育"的研究,主要解決"成功能創新"的命題。本文就是第三階段研究的初步成果。代表性著作已出版的有《嘗試開拓創新》、《嘗試教學新論》等。  這三個階段是互相聯繫,逐步深化的,"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形成了嘗試教學理論的主要框架。學生的嘗試最後的落腳點應該是創新,嘗試教學理論的指嚮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但要讓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成功",更重要的要讓學生在"嘗試中創新"。  本文先分析嘗試與創新的關係,再論證嘗試教學與創新教育的聯繫,最後論述嘗試教學作為一種創新教育模式怎樣進行操作。  一、 嘗試與創新的關係   嘗試一詞古今中外早已有之。早在2300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就說過:"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1)意思是,我雖遲鈍,也要嘗試,這道出了嘗試的普遍性。查閱中國的權威語言辭典,都有嘗試一詞的解釋。《康熙字典》中說,嘗--試也;《辭源》中說,嘗--試探;《辭海》中說,嘗--試,如嘗試。《左傳·襄公十八年》中載有"諸候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何?"西晉學者杜預對"嘗"字的注釋為:"嘗,試期難易也"。詞語的含義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延伸,按現代社會對嘗試的理解認為,"嘗"是指探測問題的難易;"試"是指探測解決問題方法的有效性。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為"嘗試",是指對問題的一種探測活動,其目的是獲得關於問題的難易及解決問題方法的有效性的信息,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創新"一詞早在《南史·后妃傳·宋世祖殷淑儀》中曾提到過的,是創立或創造新的東西的意思。(2)《現代漢語辭典》中有"創新"詞目,解釋為:"拋開舊的,創造新的。"  在國外,"創新"的概念最初是與工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國外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他在1912年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創新"概念。根據他的定義,"創新"指的是建立一種生產函數,在經濟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實現生產要素新的結合。(3)我國閻立欽教授指出:"創新"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前人所未有的,即像現在說的創造發明的意思;二是引入新的領域產生新的效益也叫創新。(4)由此可見,"創新"的含義比創造發明含義寬,創造發明是指首創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創新則還包括將已有的東西予以重新組合、引入、產生新的效益。(5)所以,創新是有層次性的,對中小學生來說,獨立地發現或獲取新知識、新方法、新思想、新見解、新的組合、新的用法等,都是一種創新。創新並非神秘莫測,高不可攀,也並非"天才"所獨有。它是可以通過教育的培養和發展的。嘗試與創新是密切相聯的。"嘗試是創造的前提,嘗試是成功的階梯"這一論斷已被大家所接受。任何創造發明都必須從嘗試開始,沒有嘗試就沒有創新,嘗試是發揮創造力的門戶,因為嘗試同模仿不同,模仿是重複別人說過的話,重複別人做過的事,而嘗試是一種探測活動,是為了解決新問題,思維沒有固定的框架,不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現代科學的基本精神是實驗精神,實驗實質上就是嘗試;一項新措施出台前,必須經過試點,試點也是嘗試;農村研究新品種、新的耕作方法要種試驗田,種試驗田也就是嘗試;打破舊制度建立新制度需要社會革命,革命本身也是嘗試;改革舊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的教學改革也是嘗試,……。縱觀科學發展史和社會發展史,一件件的創造發明,一項項的社會變革,不都是人嘗試開始嗎!  發明地動儀的東漢科學家張衡早就說過:"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意思是不去探索,何來收穫,也說明了不去嘗試何來創新的道理。連搞文學的英國大詩人莎士比亞也懂得這個道理,他說過的一句名言:"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嘗試往往能成功。"我國學者胡適在五四運動前後出版一本新詩集就取名為《嘗試集》。他在書中作了一道"嘗試歌":"我生求師二十年,今得"嘗試"兩個字,作詩做事要如此,雖未能到頗有志。作"嘗試歌"頌吾師,願大家都來嘗試!" (6)並把南宋大詩人陸遊的一句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改成"自古成功在嘗試。"   美國人最愛說的一個詞是"try",它的意思就是"試",大家習慣與對於沒有見過的東西都去"try"一下。比爾·蓋茨在十幾歲上學的時候就開始"try"計算機軟體,後來沒有讀完大學,休學專門去"try",終於"try"出一個世界軟體王國,當了微軟公司的老闆。什麼都敢於"try",才有創新,這正是一個民族有生氣的表現。(7)革命領袖都是偉大的嘗試者。毛澤東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嘗試思想。毛澤東同志的名言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8)用通俗易懂的生動實例說明嘗試的重要性。創立井崗山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建立統一戰線,直到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偉大的嘗試,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一次創新。鄧小平同志是一個勇往直前的嘗試者、革命者,他的名言:"摸著石頭過河"就是要求大家敢於去嘗試。他明確提出:"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9)創辦深圳經濟特區,在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等都是偉大的嘗試,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又是一次創新。   古代人類通過不斷嘗試,發現了"鑽木取火",這是劃時代的創新,才使人類走向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嘗試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科學發明創造,不斷嘗試帶來了無數次的社會變革,嘗試--創新--再嘗試--再創新,不斷循環往複,促進了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綜上所述,嘗試與創新是緊密相連的,是一個活動的兩個方面,創新以嘗試為前提,嘗試以創新為目標。嘗試與創新是相輔相承的,在嘗試中創新,在創新中嘗試。大膽嘗試,才能創新!  二、 嘗試教學與創新教育的關係   先對嘗試教學與創新教育的含義作一番分析。  現實生活中有各種步同的嘗試,主要有三種:生活中的嘗試、科學研究中的嘗試、教學中的嘗試。  生活中的嘗試是指學說話、走路、騎車、穿衣服、拿筷子吃飯等,一般屬於技巧性的;科學研究中的嘗試是有目標的實驗,一般屬於發現性或創造性的;教學中的嘗試是指學校中的嘗試教學,一般是指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因此,嘗試教學是嘗試思想應用到教學中,是一種帶有嘗試特徵的特殊的教學活動。它既是嘗試活動,又是教學活動。  一般嘗試活動至少應由三個要素構成:(1)嘗試活動的主體,指進行嘗試活動的人;(2)嘗試問題,這是嘗試的目標;(3)探測活動,它是聯繫主體和問題的紐帶,指嘗試的過程。由此得出嘗試教學活動的特點;(1)嘗試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2)嘗試問題,一般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提出;(3)探測活動,它是在教師主導下一種有指導的嘗試過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