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多方投資等靈機一動的觀點或許有道理,但絕對和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人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早孤,從父(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公元187年(東漢中平四年),諸葛瑾、諸葛亮任職泰山郡丞的父親諸葛珪病故,三年前母親章氏離世,叔父諸葛玄帶著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以及兩個姐妹,前往廬江一帶暫避謀生。這時,年僅19歲的諸葛瑾主動辭別大家,獨自前去江東尋求發展。後來,靠自己的能力一步步進入了東吳的核心圈層。

以此來看,諸葛瑾進入東吳應是偶然為之,並無什麼謀劃投資的想法。

諸葛亮16歲時候,叔父諸葛玄死於荊州(另一說被豫章太守朱皓所殺)。由於叔父和荊州牧劉表關係頗有交情,因而為諸葛亮、諸葛均倆兄弟在南陽隆中謀得數畝良田用以度日。因此,曹魏一方文武辱罵諸葛亮時,喜歡說「諸葛村夫」。但是,直到諸葛玄死,也一直沒有提到諸葛誕之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請(三顧茅廬)諸葛亮時,諸葛亮已有27歲。但是,從諸葛玄死後到諸葛亮投入劉備麾下,期間長達10年之久。根據諸葛誕的經歷來看,他至少比諸葛亮小10多歲。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投效劉備的前10年中,諸葛誕也只有10多歲,諸葛亮完全有機會投靠曹操。但是,他為什麼沒有投靠,或許理由很多,但絕對和諸葛誕這個「堂弟」沒有半分錢的關係,更不存在多方投資的謀劃。

如果,諸葛家族真想多方投資,為何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要跟在他的身邊呢?作為大家族的司馬懿八兄弟,即:「司馬八達」,又為何全部投靠在曹操的麾下?難道他們不懂多方投資的道理嗎?顯然,所謂的「多方投資」或「分散投資」或「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說法,是後世一些人靈機一動想出來的吧。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國志·諸葛瑾傳》以及《三國志·諸葛誕傳》的記載中,都沒有提到諸葛誕是諸葛瑾、諸葛亮的堂弟,只是說三人都是諸葛豐的後人。如果以此來算,從西漢的諸葛豐時期,再東漢末年,長達近300多年,其後人分支不知有多少。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侄子諸葛恪興兵東關之時,叔叔諸葛誕奉命督諸軍前去征討,反被侄子大敗。但是,在這期間,依舊沒有資料顯示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是比較親近的三兄弟。

《世說新語》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該史料之所以說,「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無疑是參照《三國志》的記載之說,三人均為諸葛豐之後。

因此,可以斷定,諸葛瑾和諸葛亮是親兄弟自不必多說,而諸葛誕也應該和這兩個所謂的兄長並不認識,因此也就不會去投靠「兩位兄長」,又何來多方投資之說。

此外,令人感到非常奇怪的是,竟然找不到諸葛誕父母的記載。由此可以斷定,他的父母在當時絕對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最多也就是個朝廷的「一般公務員」身份,因此他才有了接觸曹操高層的機會,最終靠著自己的努力,爬到了曹魏政權的管理高層「征東大將軍」,高平侯,封邑三千五百戶。

所以,關於「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分別在吳蜀魏三國做官,是多方投資」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圖片來源網路


多方投資是不假,關鍵諸葛家三兄弟的名聲都非常好。威望也非常高,沒人會拿這個說事情。

多方下注

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總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古代動不動就喜歡株連三族。三國時期像諸葛家這樣下注的,真的很常見。

比如說荀彧的兄弟荀諶(沒人知道是哥哥還是弟弟),是袁紹手下的謀主,在官渡之戰中為其出謀劃策。

司馬家同樣如此,在魏國立嫡之爭裡面,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支持的就是曹植。無論誰贏了,司馬家都是長盛不衰。

而且,諸葛家這三個人也是親疏遠近的區別的。諸葛亮和諸葛瑾是親兄弟,諸葛誕就離得有點遠了,妥妥的出五服了。前兩個可以說是多方投資,諸葛誕那個完全就是正常現象。

名聲很好

諸葛誕和另外兩兄弟關係不是太親密,也不會有人腦子想不開在這個上面去構陷他。可諸葛亮和諸葛瑾就親密過頭了。

時不時的就有書信往來,諸葛瑾的一個兒子還過繼給了諸葛亮。按道理來說一個通敵罪是跑不掉的,可偏偏就啥事也沒有。

因為諸葛家這三兄弟的名聲都非常好,都是當時的道德模範。

諸葛亮就不去說他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家都知道。諸葛瑾直言擅諫的同時,還是孫權的貼心小棉襖。關鍵是諸葛誕就離譜了,忠義無雙(拿命搏的),天下找不到在這個上面名聲比他好的人。

印證結果,真的有用

諸葛瑾在諸葛恪這代被株了三族,不過之前過繼給諸葛亮的那個兒子逃過了一劫。諸葛亮的親兒子在綿竹戰死了,後代也不知所蹤。

至於諸葛誕,那就牛了。再次向我們演繹了多方投資的好處。他本人和司馬氏是死仇,但是他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他的曾外孫司馬睿,是東晉的開國皇帝(服氣不)。所以他的後代過的也還算滋潤。

PS:最後吐槽一下——雖然現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謂的諸葛亮後人,但是拿著從宋代以後編修的假的不能再假的族譜真的是漏洞百出。平時在新聞里看到這些上躥下跳的人就煩。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首先說一下三人的關係,諸葛瑾和諸葛亮是親生兄弟,諸葛誕是他們兩個的堂弟。再說他們三人分別效命於吳蜀魏,是三兄弟商量好的還是單純的巧合?我個人分析認為是商量好的,說是多方投資也無不可。原因如下

先說諸葛瑾,年齡上要比諸葛亮大7歲,要知道在當時那個年代人們平均壽命應該也才40左右,所以差7歲就顯得差很多,也要成熟很多,早年間諸葛瑾是躲避戰亂來到了江東,和魯肅認識後被推薦給了孫權,直到公元200年諸葛瑾才正式謀了個職位,所以這個家族最早出山的是諸葛瑾。

那時候諸葛亮還在茅廬里悠哉「等著」他的伯樂出現,為什麼是雙引號的等著,因為到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才三顧茅廬拜訪,也就是說從他哥正式當官到他出山中間隔了7年,這7年難道諸葛亮就真的是甘心在茅廬里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嗎,肯定不是的,諸葛亮本身才華橫溢,這樣一個一身本事的人怎麼不想有所發揮到這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折騰一番呢,但是他哥哥已經在東吳擔當了要職,他要是去投靠應該也會被收容,但我想卧龍名號的榮譽感也不容許他寄人籬下,其實放到現代也是一樣,你說你和你家親戚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固然有個伴兒,但是長久來看絕對是弊大於利的,所以諸葛家族的人都這麼聰明怎麼可能想不透這個道理呢,所以他們倆兄弟應該至少是心照不宣的,"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的道理他們比誰都明白!

這7年間東吳不想去,魏國那邊說白了也沒諸葛亮什麼空間,人家程昱,荀彧哪個也不比他差,去了魏國說不定還不如東吳,所以諸葛亮索性就先悶著了,等到207年劉備三顧茅廬,這就相當於一個面試,面試也是雙向的,諸葛亮也在考察劉備,被叫卧龍的總不能比自己的"虎哥哥"比下去,所以他跟劉備也是本著"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想法吧。於是諸葛亮成為了蜀國軍師。

他們的堂弟諸葛誕那就更晚了,出生就213年了,這時候大哥諸葛瑾已經是東吳重要人物了,二哥諸葛亮更是蜀國的二把手了,這位小堂弟乾脆就直奔魏國,到曹魏後期也是赫赫有名的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

所以從諸葛三兄弟的履歷時間線來看,他們三人分別效力吳蜀魏三國是有著「分散投資,互相照應」的初衷的,並且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人們最重要的觀念第一是光宗耀祖,第二是家族血脈延續,這樣分別投靠至少能讓家族血脈延續的幾率更大,分別效力也更能讓諸葛家族滲透的地域更加廣泛,諸葛家族可謂計之深遠!


諸葛瑾、諸葛兩、諸葛誕他們分別在吳、蜀、魏做官,與其說是諸葛家族的多方投資,不如說面對亂世家族繁衍生息不得不為之的無奈之舉。

在古代宗族觀念很強,宗族內部利益聯繫也是非常緊密,一個宗族內往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在古代政治鬥爭中,往往以宗族為紐帶,建立了有著強大向心力的利益集團。比如曹操起兵時,就以自己本家曹氏和夏侯氏為基礎班底,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這些曹魏主要將領,或者是曹操從弟,或者是曹操同族兄弟。正是因為同族是政治上的有力臂助,在政治鬥爭失敗後,同族也就成為了打擊對象,就有了夷三族,後來甚至有夷五族、九族,到明朝明成祖誅殺方孝孺時,甚至把門生算做一族,誅十族。因此,一旦在政治鬥爭中失利,就意味著整族要被殺。

諸葛亮三兄弟分仕蜀、吳、魏三國,而且都是位居高官,這樣不論那家勝出,諸葛一族都能有一條活路,或者說那一家在政治鬥爭中失敗,遭受滅族,其他國家的宗族兄弟仍然能夠保存。比如,孫權曾讓諸葛瑾勸諸葛亮歸順時,諸葛瑾曾說,正如自己不會背叛吳國那樣,諸葛亮也不會背叛蜀國。我們不管諸葛瑾這麼做,是不是家族授意,但此舉確實讓諸葛瑾一家逃過滅頂之災。在諸葛瑾死後,他的兒子諸葛恪在吳國政變中被殺,並被滅族。諸葛瑾面臨無後的危險。但是早年諸葛亮因為無子,諸葛瑾就把自己二兒子送到蜀國,過繼給諸葛亮。正因如此才為諸葛瑾保存了僅有的血脈,等到吳國為諸葛恪平反後,諸葛瑾的二兒子才回到吳國,延續諸葛瑾的血脈。還有魏國的諸葛誕在司馬懿奪權後,也被滅了三族。從 很難想像他們三兄弟如果在一方為官,其中任何一人的失敗,就會導致家族的覆滅。從以後的發生的情況看,他們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諸葛家族在晉朝仍有位居高官的。


諸葛兄弟分別為魏蜀吳效力,談不上多方投資。戰亂年代,有時之士總要找一個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華,諸葛三兄弟,看魏蜀吳曹劉孫還是有些作為,於是,投奔而去。此後,便是各為其主了。可以說,三兄弟還是很有眼光的。


不是多方投資.古人的觀念還是非常了不起的.

家事國事分開論.

應該是在舌戰群儒那一集.諸葛瑾勸說諸葛亮投靠東吳.諸葛亮不願意.然後回過頭來勸說哥哥保重身體.這一別不知道此生還能不能相見.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各自為主.而且還在心裡保持著那一份親情.很是不容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