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衣所云看似公允,有根有據,其實,掌握的信息量還是不夠。

按照官方與民間的一致說法,豫劇為我國第一地方劇種,無論國有或民間院團,從業專業與業餘藝人,及其基本觀眾,都是最多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100問》(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所說。從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以及河南相關機構公布數字,基本觀眾最多的,稱是3億以上。依鄙人觀點至少兩億五千萬左右。依據是:河南人一億,相臨的冀南邯鄲、邢台,晉東南3地市,魯西至少3地市,皖北四地市,蘇北多數地市,鄂西北兩個地市,這些地方都是說河南話,聽河南戲的地方,加起來一億三千萬,陝西有河南移民800萬,外加蘭州等西北鐵路沿線的河南移民,太湖周邊的河南移民,以及散居各地的河南人,加在一起足足有餘。另外,全國22個省級地域有專業豫劇團,凡有豫劇團的地方,都會有豫劇觀眾,這也無計算在內。所以,魏青衣網友所說網上統計,沒有代表性。因為上網者多是年輕人,而看戲的多為鄉村人與中老年人。況且,從劇團(包括專業與業餘)數和從業人數,京劇連豫劇的一半都不到。

但實事求是講,儘管豫劇從行當與唱腔上,並不比京劇少,但京劇畢竟是國粹、國劇,豫劇雖然綜合數字都超過京劇,但還是地方戲。更有:京劇唱腔高雅優美,而豫劇要俗氣一點(準確說是雅俗共賞,因為五大名旦其雅美不亞於京劇。唐派和劉派唱腔,也不亞於京劇),個別唱腔俗不可耐(如《花木蘭》中的「女子在家坐享清閑「幾句)。

至於京劇與河南緣淵(一是來自於漢調二黃與徽劇,創始者與河南相關。二是中州韻),鄙人已發文講過,這裡不再贅言。但這只是京劇歷史,與人們是否喜歡無關。


說說我的看法。

說起豫劇,這幾年確實很是紅火,風頭蓋過評、梆、越。但提出這個問題的肯定是河南的豫劇戲迷,京劇愛好者絕對不會有此一問。想起了侯寶林大師那段相聲,「吃栗子吧,老窩瓜味兒的」。沒這麼吆喝的。京劇自誕生的200多年中,很快便甩開崑曲,獨佔鰲頭,國劇地位從未被動搖。京劇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其影響力也是任何地方劇種都無法比擬的。

京劇和豫劇,哪個更好,不難得出結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比分析:

1:京劇是我國傳統戲劇文化的代表

京劇以先的戲劇文化是以劇本文學為核心的,以古代的戲劇巔峰------元曲為例,關漢卿、湯顯祖等劇本作家才是元曲的代表符號,《竇娥冤》這齣戲家喻戶曉,但元朝時這齣戲誰唱的最好?有人知道嗎?自近代京劇始,劇本的地位弱化,演員表演的重要性佔據主導地位。京劇二百多年的歷史使得這種以演員為中心的戲劇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甚至出現了劇本為演員量身定做的趨勢。 京劇的發展歷史幾乎就是表演藝術流派的發展史。現在說起《竇娥冤》首先想到的是程硯秋的程派,而不再是關漢卿。這種里程碑式、標誌性核心的變化是由京劇完成的,任何劇種也沒有這種號召力。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自梅大師起,京劇早就成了外國人了解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一個窗口。京劇團體經常出訪歐美交流演出,不知道豫劇是否也經常出國演出?京劇是中國戲劇的代表,沒有之一;豫劇只是河南戲劇的代表之一。

2:京劇的表演程式是最完美的。

京劇的表演基本程式歸為「四功五法」,不同行當又有著明確的要求上區別。同時京劇又有著一整套可以傳神地表現一切人物、劇情的虛擬化的表演程式,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用虛實結合的手法,營造出符合戲劇情境的時空幻覺。特別是京劇的武戲,不論是大將還是俠客,與此對應的有「長靠」和「短打」不同的具體表演方法。單純一個大將出場的「起霸」,就有「專用霸」、「官中霸」、「蝴蝶霸」等區別。豫劇似乎演不了《挑滑車》、《武松打店》、《三盜九龍杯》、《鬧天宮》之類的武戲吧?

3:京劇是行當分工最細緻的劇種。

京劇早先分為「生旦凈末丑,副外武雜流」十大行當,後經不斷合併基本保留「生旦凈丑」四大行當,每個行當下又分為若干小段門類。比如生行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而老生又可分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不論什麼年齡、身份、性格、都有與之相適應的行當演員。京劇可以很好的完美表演任何人物、任何劇情、任何情境的劇目。這一點也是地方戲不可比擬的。

4:京劇殿堂級大師最多,流派最多。

京劇的盛行與其湧現出無數表演大師有著明顯的關係,無論是「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鬚生」以及麒麟童、裘盛戎等等,即使你不許喜歡京劇,這些如雷貫耳的大名以肯定也有耳聞。但豫劇似乎只有常香玉、馬金鳳、牛得草較為知名,其餘基本名聲不出河南了。而常香玉與梅蘭芳、馬金鳳與張君秋、牛得草與蕭長華的藝術才華相比是什麼結論呢?

5京劇的唱腔藝術最完美。

梅派的華貴,程派的凄婉,荀派的嫵媚、尚派的剛勁,張派的端莊,馬派的瀟洒,譚派的質樸、楊派的儒雅、奚派的幽怨。同樣的《盜御馬》銅錘花臉有銅錘花臉的唱法,架子花有架子花的唱法。不論是悲劇喜劇,不論是人物性格,都有與之匹配的行當流派加以表達。論聲腔藝術的表現力,京劇行當、流派、唱腔旋律表現力之細膩、之全面、之精準也是豫劇所不具備的。試想豫劇如何用唱腔演繹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唱腔最後是不是也來個標誌性的「吶哈嘿,呀嗬嘿----」?有如此底氣的林黛玉肯定死不了了。那體格直接完勝「傻大姐」了。

6:京劇的雅俗共賞兼容的最完美。

京劇的高雅不僅體現在唱詞、唱腔上,它的文學性之強也不是豫劇所能達到的高度。精美的上下句工整對仗與豫劇的大白話相比充分體現了國學基礎的厚薄區別。京劇體現更多的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積澱,豫劇散發的是中華五千年中原大地濃郁的鄉土氣息。

說了這些,提問「京劇與豫劇哪個更好?」的那位你自己有答案了嗎?

豫劇受歡迎但基本出不了河南,京劇遍布全國各地。不知河南有沒有京劇團,但肯定除了河南以外,全國沒有一個專業豫劇院團。學京劇的從南到北哪都有,你看河南以外的人有學豫劇的嗎?豫劇的紅火,拋開豫劇本身的藝術性不論,有三個重要的客觀原因:一是河南上億人口,全國十個人里就有一個河南人,觀眾基數大。二是河南人有著極強的地域認同感。總是覺得家鄉的是最好的,人親、物親、文化親。「三個公章不如一個老鄉」在河南人身上體現的最充分。三是人多地少的河南人分散到全國各地謀生髮展,也把家鄉戲劇傳播開來了,造成了哪都有人在欣賞豫劇的現象。假如你過去搭訕一句:「恁弄啥咧」?回答一定令你倍感親切:「噫——,老鄉」!

不論是在京津滬,還是黑吉遼,聽豫劇還是河南人。

就與河南人認為麵條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美食異曲同工。

個人淺見,歡迎指正,期待關注。


有人說,如果我國首都設在洛陽,那麼國粹就是豫劇;如果首都設在西安,那麼國粹就是秦腔;如果首都設在安慶,那麼國粹就是黃梅戲……這麼說起來,似乎京劇只是佔了地利的優勢,換個地方誰都能完爆它。但事實真的是如此么?

說實在的,這兩個劇種我都很喜歡,但如果非要我選一個的話,我還是會選擇國粹京劇,而不是地方戲豫劇。我這樣的選擇並不是瞧不起地方戲,而是我認為有如下的理由:一、京劇並不是依靠地利而成為國粹的

對應著本文的第一段,我必須得說一下,即使我國的首都不設在北京,京劇依然會成為國粹,這是無可置疑的。雖然京劇到現在也只有兩百來年的歷史,但京劇這兩百年的發展,卻是所有京劇都望塵莫及的。

自京劇在北京城站穩跟腳開始,京劇就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皮黃戲、時裝戲、樣板戲、新編京劇等等,除了京劇之外,沒有一個劇種有過這樣頻繁的改革與創新,也沒有一個劇種能改了這麼多次還能成為國粹。二、京劇程式是戲曲界最完整的

戲曲界最注重的就是程式,而程式是什麼呢?是舞台演出形式的標準和格式。程式越多,表明演出越專業。程式就像是一種語言,越全面越細化,演出起來才能越細膩越完整。

而我們縱觀包括豫劇在內的地方劇種,它們的程式相比於京劇來言,真的是小巫見大巫,程式少說明演出不完整,很多內容沒有辦法表達出來。表達不出來,也就意味著演出的時候缺少很多觀賞性,這樣一來,很少能夠有跟京劇來比演出效果的劇種。三、京劇相比較於豫劇,明顯更受觀眾的歡迎

關於這個話題,我就知道一定會有很多人否認,他們一定會拿百度百科上面的介紹來反駁我。這個不急,既然那麼多人都喜歡用百度,那麼我就用百度的貼吧數據來反駁他們,因為數據是最直觀的分析。

以上分別是京劇吧與豫劇吧的數據,大家都知道戲曲是個很小眾的藝術,但在這麼小眾的情況下,京劇吧有4.7萬關注量,貼子有166萬個,而豫劇吧只有1.5萬關注量,貼子只有57萬,從這個數據上,京劇就可以完爆豫劇了。


京劇與豫劇相比不過短短228年歷史,但確眾星雲集,大師倍出。上世紀二十年代後發展空前,加上梅蘭芳先生出訪,把京劇推上了世界舞台。得到了其它兩大表演體糸(德國的布萊希特,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的認可與推崇,並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糸(梅蘭芳體糸)。成為了世界頂尖的藝術形式!也被當時推為國戲,五十年代後更是體制化,規模化空前,成為國粹。各地先後成立了許多京劇院團(如雲南幾乎專州都有京劇團)。一些知名的大藝術家都在各地主持或任院團領導。而且工資待遇之高,相傳梅蘭芳,關肅霜工資都是兩三千元以上,其他的譚,馬,余,楊等都是一千多近兩千。在當時可謂天文數字!我們一般百姓工資不過二十到七八十元。當然很多藝術家都不接受這麼高的待遇,是主動降低自己的待遇的,但說明了政府對他們工作的重視!

六十年代開始,國家重視現代戲的演出。特別是後期頃力打造了很多現代戲(不止京劇),把藝術成就高,思想性強的八台大戲(其中有一場交響音樂,兩場芭蕾舞劇)列為全國樣板。普及程度之高,戲迷數以億計,實實在在的空前絕後!

至於豫劇雖不象京劇的影響那麼深遠,但也是中原大地的奇芭。藝術群體與戲迷也是數量龐大,普及程度真可是達田間地頭!也出過馬金風先生之類的名家大師。但畢竟地方特色濃重,不可能全國各地的人都會欣賞。但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自己喜歡就行!

京劇《甘寧》,雲南京劇院

京劇《智取威虎山》豫劇《楊門女將》?


京劇雖說被譽為國粹但一直很少有新戲。而豫劇僅次於京劇的第二大劇種一直在前行!不斷有新的劇目,與時俱進!新戲且響應國家號召又順應了時代氣息!如:《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村官李天成》《焦裕錄》《香魂女》《鍘刀下的紅梅》等等無不都是朝著時代腳步去開拓!其影響力遠遠大於京劇!全國各地的豫劇團數不勝數,乃至台灣的國光豫劇團也甚是優秀!同時也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演員及著名作曲作詞家!與其說是京劇國粹第一,到不如說是豫劇是所有劇種的「領軍者」!


京劇,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劇。

清代為慶賀乾隆80大壽,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京,此後,京劇與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以及其他劇種部分劇目和一些民間曲調,表演方法,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得到認可並在北京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有「四大名旦」,「四大鬚生」,以及花臉金,郝,裘,以及小生的葉,老旦的李,醜行的肖等流派。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起源於明朝中後期, 是在河南盛行的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後發展而成的。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彙報演出",逐漸形成各大豫劇流派,從藝術和影力上確立了陳、常、崔、馬、閻五大旦角以及唐喜成李斯忠等生凈一些流派。

若說京劇和豫劇哪個更好,那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就是說,喜歡哪個就會覺得哪個更好。比如河南本地人,從小生活在豫劇的環境內,耳濡目染,長期接觸,都會覺得豫劇好。那麼生活在北京或者周邊京津地區,那裡京劇氛圍比較繁榮,喜好的人,由於長期接觸,就會覺得京劇好。

那麼我是這樣想的,京劇因為受宮廷文化影響,它的藝術從開始就逐漸往講究上靠,二三十年代,由於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的崛起,京劇出現了很多大師級的藝人,在他們身邊,又有不少文學大師替他們寫劇本籌劃,使京劇的品位不斷提高。

一些京劇大師對京劇的服裝,舞台化妝,等等的改造,都直接影響了其他的劇種,其中也包括豫劇。豫劇來源於鄉土,發源於民間,鄉土氣息濃郁,紮根群眾之中,群眾基礎厚實所以很多老百姓喜歡也是理所當然的。但京劇畢竟是國劇,文化底蘊以及幾代大師的不段完善使其在藝術上有很高很強的優勢,這一點,也不是豫劇能比的了的,所以他們各有優勢,哪個更好呢?那就看您喜歡哪個哪個就是更好。


京劇是帝王將相看的戲,豫劇是咱老百姓看的戲。

戲曲有五大戲種,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京劇吸收了崑曲和秦腔及民間地方戲的曲調,不斷的吸收地方戲曲好的營養成分,形成了京劇。

豫劇是全國地方戲最大的劇種,又稱為「河南梆子」豫劇同指河南各劇種。

要說那個更好,兩個劇種各有千秋。受眾不同的人群。


竊以為均屬文化遺產,無論高低。以受者範圍和影響力看,京劇明顯高於豫劇。豫劇的喜愛者主要集中在河南及周邊地區,影響力有限。對我來說,都喜歡。套用朱自清語:晚睡固然重要,午憇也別有風味。


謝邀!我覺得都很好,這是每個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粹,每一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它既然存在,就同樣有人喜愛,兩種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並不存在哪一種更好的說法。所以,京劇和豫劇我們都應該支持和保護,讓中華文化得以傳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