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朝思暮想的「大閱兵」來了!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特朗普當地時間7月1日向記者表示,準備於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在華盛頓國家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式,期間將展示包括坦克和第五代戰機在內的一系列武器裝備。特朗普曾於2017年7月現場觀摩法國國慶日閱兵,此後他就希望在美國搞一場類似的大閱兵活動。原本這場閱兵式有望在去年11月舉行,但後來由於花費超過白宮預估的3倍而取消。那麼特朗普為何如此堅持要搞閱兵式,美式閱兵又有過怎樣的有趣看點?本期《出鞘》就來談美國閱兵。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會在國慶日等重大節日舉辦盛大閱兵式,但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在人們印象中卻似乎很少舉辦類似的大型活動,那麼美國為何「不熱衷」閱兵呢?這首先要歸因於美國特殊的體制,美國建國之初雖然表面上各州都歸中央管治,但實際上彼此之間的獨立性頗強,組織全國性的大閱兵存在一定難度,所以大多以各地區邀請部隊參加小規模遊行活動為主。這樣的慶祝活動更像一場聚會,參加遊行的士兵雖然要保持著整齊隊列,但不需要踢正步,只需不斷向沿途的民眾揮手微笑即可,氣氛比較輕鬆。

其次則要歸因於美國的歷史傳統了。在美國成立早期,雖然大規模成制度的閱兵式並不常見,但總統作為三軍統帥其實也還是會找其他各種機會來檢閱軍隊的,尤其是在每年的「美國獨立日」當天。據考證,這種特殊閱兵式一直延續到了美國第11任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的任內,但到他的繼任者扎卡里·泰勒上任後,這個傳統卻中斷了。扎卡里·泰勒沒有舉辦閱兵式,一方面可能與當時支持他上位的輝格黨反對美墨戰爭有關,另一方面則可能跟泰勒本身就是當時美國軍隊中有名的戰爭英雄有關。

雖然定期閱兵的傳統中斷了,但在歷史上一些重要時期,美國還是會舉行不定期的大型閱兵式,以慶祝戰爭的結束或振奮民心。比如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即將結束時,美國總統林肯突遭暗殺。為了改變林肯遇刺後的沉悶悲痛氛圍,並慶祝內戰的結束,繼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選擇在宣布內戰結束的同時,在華盛頓舉辦了一次大閱兵。當時參與受閱的共有三支聯邦軍主力軍團——由喬治·戈登·米德率領的波托馬克軍團、由威廉·謝爾曼率領的喬治亞軍團和田納西軍團,共14萬5000名軍人。

結果這場原本為振奮人心的大閱兵演變成了米德和謝爾曼之間的榮譽之戰。首先登場的是波托馬克軍團,5月23日米德率領他的8萬官兵,從華盛頓國會山出發,沿著賓尼法尼亞大街行進,整個隊伍綿延了7英里長。隔天喬治亞軍團和田納西軍團也開始接受檢閱。相對於波托馬克軍團,謝爾曼的部隊在軍容、軍紀方面明顯相形見絀,不僅軍人們又瘦又黑、衣衫襤褸,軍團最後還跟著成群結隊的黑人、勞工和牛馬。儘管如此,謝爾曼還是非常激動,他後來回憶說這是「一生中最幸福和最滿意的時刻」。

美軍早期的不少將領都是滿腦子古典軍人傳統的人,除了謝爾曼外,還有一個便是巴頓,據說他在西點軍校時就非常喜歡閱兵。但在1943年西西里島戰役時,巴頓卻碰上了同樣視榮譽如生命的將領——蒙哥馬利,這在兩者之間意外引發了一場入城式競賽。為了阻撓巴頓搶先進入墨西拿,蒙哥馬利使計讓巴頓繞遠路去打巴勒莫,而自己則抄近道直撲墨西拿。但巴頓卻將計就計搶先殺出一條血路,提前進入墨西拿。後來當蒙哥馬利率領英軍入城時,巴頓早已率領美軍在城內辦完了入城閱兵式。

在巴勒莫之後,巴頓參加過的另一場閱兵式便是發生在1945年9月四大戰勝國在柏林舉行的聯合勝利閱兵式了。由於戰後美蘇英法四國已生嫌隙,這場聯合閱兵式沒有一絲「聯合」的味道,例如原本參加閱兵的應該是四國軍方的最高代表,但只有蘇軍老老實實地派出了朱可夫,美國則由巴頓代表艾森豪威爾,而英國方面的蒙哥馬利乾脆不出場,只搬出了一個不出名的少將來頂替。或許是出於對西方盟國的不滿,蘇軍最後在聯合閱兵式上亮出了IS-3重型坦克,在氣勢上要壓倒美軍接受檢閱的M24霞飛坦克不少。

為了奪回氣勢,1946年1月12日美國又在紐約重新舉行大規模陸上勝利閱兵。與先前柏林盟軍聯合閱兵不同,美國為這次閱兵投入的資源十分可觀,例如第82空降師在柏林閱兵中只出動一小部分,而在紐約閱兵時,不僅提前被從西柏林的守衛任務中調換出來集訓,還幾乎傾巢而出。而在裝備方面,美軍這次不僅出動了在二戰中立下輝煌戰功的「謝爾曼」坦克以及其他裝甲戰車和榴彈炮,還專門組織了由C-47運輸機構成的空中陣營。閱兵式上的暗自較勁,後來也被認為是冷戰開始的先兆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無疑是需要用閱兵這種形式來向蘇聯展示自己的國力的。例如在1957年艾森豪威爾的就職慶典上,美軍就搶先展示了改進自德國V2導彈的「紅石」火箭、當時最先進的「蛇鯊」導彈和「鬥牛士」導彈等先進武器。此外1958年剛列裝部隊的F-104戰鬥機也被搬到了彩車上進行展示。此次遊行最後據統計共有73個樂隊和59輛彩車參加,這也使這場遊行整整持續了4小時32分鐘,成為歷屆美國總統就職慶典遊行中最長的一次。

在艾森豪威爾的這次閱兵之後,美國大型閱兵式出現了一個新傳統——新總統就職典禮取代「美國獨立日」成為舉行大型閱兵式的主要場合。當然,這也給了部分政客以作秀的機會。例如在1961年肯尼迪的就職慶典中,除了美軍參與遊行的軍人方陣和先進武器外,其中一輛彩車上還拉著肯尼迪在二戰對日作戰時服役過的魚雷艇,以褒揚總統勇猛抗敵、身受重傷的英雄之舉。不過這艘魚雷艇實際上只是仿製品而已,因為真正的那艘早就被日本人打沉在了太平洋里。

在肯尼迪之後,美國國家級的大閱兵開始壽終正寢。這主要與當時美國陷入越戰泥潭有關,因為越戰不僅讓美國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還讓美軍在美國普通民眾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加上美國社會各個階層的反戰和厭戰情緒高漲,以及美國在同蘇聯的軍事對抗中逐步轉入戰略防禦階段,這些都讓當時的美軍高層對舉辦類似大規模閱兵式慎之又慎。而這一停,便停到了1991年6月8日。

當時美軍通過海灣戰爭已經完全洗刷了越戰的陰影,為了顯示功績,老布希便在華盛頓舉辦了名為「國家勝利」的大閱兵。這次閱兵由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諾曼·施瓦茨科普夫上將擔任閱兵總指揮,在各軍種步兵方隊方面,由海灣戰爭期間指揮駐中東地區美軍海軍陸戰隊的沃爾特·布默中將走在前列,參加過海灣戰爭的其他多國軍隊方隊則舉著本國國旗緊跟其後,之後在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的「愛國者」防空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也相繼登場。

老布希之後,美國再也沒有舉行過如此大規模的國家級閱兵式,特別是在陷入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泥潭之後,美軍更願意採用一些更加軟性的公關活動,來給軍隊掙得形象分,這一方面盡到了軍隊的義務,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在國會老爺們面前爭取軍費。我們常說國會老爺們是美軍的「第一天敵」,這一點在閱兵式上同樣明顯。例如美國舉辦一次閱兵,不僅需要國會和所在地州議會的投票通過,其所需的費用和資源也都需要國會內各個利益集團的博弈才能得到,這些無疑降低了美國在舉辦閱兵式上的可操作性。

此外限制美國舉辦大型閱兵式的因素,還有美國社會傳統中對龐大戰備力量的戒心。以前在美國還孤立於美洲大陸的年代,美軍「連給好萊塢拍戰爭戲的資格都沒有」,更遑論抽出精力來頻繁組織大閱兵了。而等到美國強大到有資格做「世界警察」的時候,持實用主義哲學的普通美國人,又會把閱兵看成是缺乏實際意義的形式主義。加上頻繁的戰爭又毀掉了美軍在普通民眾中的形象,單純舉辦為了展示實力或顯示戰績的大型閱兵式,會進一步挑動全球的反美神經,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除了美國國民的性格之外,美軍不常搞大型閱兵式還與場地因素有關。因為美國搞國家級閱兵式有一個先天不足,那就是首都華盛頓沒有一個足夠大的場地來容納步兵隊列和武器裝備。雖然美國白宮外就有一片很大的草地,而且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之間也有一塊很大的空地,但這裡既不與交通幹線連通,路面也不夠厚實到可以承受重型坦克碾過。所以美國的閱兵式大多會選在華盛頓的大街上舉行,而且重裝備展示也多會以花車的形式來展出。

有了這些「不利因素」,特朗普的閱兵式還有搞頭嗎?其實客觀地說,特朗普的這場閱兵式的確是美國現在急需的。因為雖然美國目前仍然是現存的唯一超級大國,但由於中俄等國軍事實力的急劇增強,和其本身尚未脫離多個戰爭泥潭,美國社會現在普遍瀰漫著一股焦慮的氣氛。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顯然是需要一場大型閱兵式,來展示美軍的強大軍力的,這一方面有助於給國內民眾打氣,安撫種種不安的情緒,另一方面也能威懾潛在的對手國。

此外隨著特朗普上任以來,美軍頻繁爆發各種非戰鬥事故,美軍也需要一場盛大的閱兵式,來提振美軍士氣和修復美軍形象。當然除了這些原因之外,特朗普本身的需要也是促成這次閱兵成行的條件之一。因為舉辦閱兵式,一方面有助於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展示對軍隊的強大領導力,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特朗普藉助這場具有愛國主義色彩的集體活動,將普通美國民眾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對其個人的選票支持,這在接下來的連任競選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