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軍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都是二戰時期的五星上將,這兩個人都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如果要說誰更偉大的話,那麼毋庸置疑正是艾森豪威爾。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非常明顯,那就是艾森豪威爾是個戰略家,麥克阿瑟只是戰術家。

從這兩位美國將軍的履歷來看,艾森豪威爾主要負責美國在歐洲地區的戰事,而麥克阿瑟則是美軍在亞太地區作戰的指揮官。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場上贏得了對日本軍隊的一系列勝利,尤其是麥克阿瑟將軍運用美軍兩棲登陸優勢而進行的跳島戰術,避開日軍堅強防禦的島嶼而直接攻擊後方薄弱區。此舉極大的推進了太平洋戰爭的進程,也反映了麥克阿瑟著急回到菲律賓的心情,他是一位非常在乎自己榮譽的將軍。

1944年的菲律賓戰役,徹底暴露出麥克阿瑟的自私和短視,也足以證明他遠不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本來,美海軍司令尼米茲認為,解放了幾內亞後沒必要陷入菲律賓,應該集中力量解放臺灣島或者琉球羣島,將駐守南洋羣島的日本海陸空精銳拋在身後,這樣能提前至少1年終結太平洋戰爭,而麥克阿瑟為了兌現他那句回到菲律賓的諾言,頑固地拒絕尼米茲,他太在乎自己的榮譽了。

而艾森豪威爾則是歐洲戰區的總指揮,它的偉大體現在對美國戰後的貢獻上,而不是像麥克阿瑟那樣只專註於自己的榮譽。

為了團結英美兩國,他對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格外的尊重;為了取得勝利,也能容忍喬治巴頓的蠻牛脾氣。有艾森豪威爾在,英美法聯軍才能團結一致,完成在北非戰場的東西夾擊把德軍徹底逐出非洲。非洲戰役對盟軍來講不算激烈,但意義重大,因為從此確立了美國的主導地位,正是艾森豪威爾的出色表現才讓美國順利取代了英國,一直到戰爭結束後成為主導全球秩序的超級大國,這都是艾森豪威爾的偉大之處,相比一戰時期的美軍總司令潘興,艾森豪威爾足以名垂青史。

隨後在解放義大利的戰役中更少不了艾森豪威爾,因為英美法三國存在嚴重的分歧,英國執意擴大在南歐和中歐的影響力,借道義大利搶在蘇聯前面解放波蘭、捷克等中歐國家,甚至還想登陸希臘;但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更想儘快解放法國,處在美國的立場也不希望戰後的英國染指南歐,如何協調各懷鬼胎的英美法是個高難度的工作,艾森豪威爾成功做到了,他利用義大利半島的失敗制止了全力進攻南歐的戰略,並給予蒙哥馬利反攻歐洲的指揮權,將英國人拉回諾曼底,要是換成倔強的麥克阿瑟肯定只有一鬨而散了。

與麥克阿瑟相比,艾森豪威爾最大的特點在於,他是協調多個國家進行總體軍事行動的領導者,而並非是每一場具體戰役的直接指揮者。艾森豪威爾需要統籌的是美軍和英軍以及其他盟國軍隊之間的合同協作。更有甚者,他需要統籌的是西線盟軍和東線蘇軍之間的聯絡與合作,為多國之間的溝通提供一個協調的平臺。這讓美國從一個物資供應者的角色,一步成為盟軍的領導者,儘管它的軍隊並不是戰鬥力最強的,對整個美國而言這是艾森豪威爾最偉大的地方。

艾森豪威爾這種人是屬於整個戰爭的最高領導階層,是負責戰略層面上的總體規劃,而並非著眼於一城一地的攻掠。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證明他的格局要遠比麥克阿瑟更高。更何況在戰爭初期,美國就已經確定了歐洲第一的方針,麥克阿瑟所在的太平洋戰場重要性是遠次於歐洲的,艾森豪威爾解放全歐洲的功績,明顯要比麥克阿瑟在東面攻打日本輝煌。

最後麥克阿瑟僅僅是一個純潔的軍事家,他對政治可謂是一竅不通,這也是他在後來的朝鮮戰爭中一意孤行,執意要發動挑釁性更強的戰役,而招致自己的軍事失敗和政治生涯終結的原因。相比之下,懂得政治能夠屈伸和變通的艾森豪威爾纔是真正的政治家與軍事家。比如說:艾森豪威爾非常信任喬治-巴頓,賦予這位桀驁不馴的將軍極大的權利,讓他放手反攻德軍,但是當巴頓挑釁蘇聯時,又毫不猶豫地懲罰這位功勛卓著的將軍,這體現出艾森豪威爾的大局觀,巴頓將軍反而更接近麥克阿瑟的水平。

非常巧合的是,正是因為麥克阿瑟的軍事生涯結束引發美國民意反彈,直接導致了杜魯門的下臺,也使得艾森豪威爾成功登頂為下一代美國總統。二人一個軍事生涯的結束與另外一個人的政治生涯踏開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恐怕也能證明艾森豪威爾是遠比麥克阿瑟偉大的人物吧。

公平地說,麥克阿瑟是戰場上的戰將,他是和巴頓、蒙哥馬利一樣的職業軍人,艾森豪威爾則是戰略家,更善於參謀工作,雖然沒有麥克阿瑟那種英雄主義的風光,但後者的層次明顯要高,對美國的貢獻也更大。如果要做難分伯仲的對比的話,應該是拿麥克阿瑟和喬治巴頓這種戰場軍事家來進行對比。


麥氏和艾氏同為二戰中湧現的傑出帥才,但比對二人性格,智商,戰略眼光,指揮風格沒交集,沒可比性,艾帥屬政治家,領袖級,麥帥只可是戰略區主將。


他們只是美國人中的優秀人士,在人類歷史上他們算不上偉大,更沒為人類社會做出什麼偉大貢獻,稱其偉大名不符實。


在二戰中美國真正的偉大人物是羅斯福和馬歇爾!


麥克阿瑟黑點無數,看不出哪裡偉大了


先弄清什麼是偉大?再討論。


與我們無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