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有五次人口大遷徙,走西口和闖關東是其二,其三分別是"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這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非官方,自願為了謀生而形成的!

首先來說說這兩者的第一個不同點,遷徙人口的來源。走西口主要是無數山西人、陝西人、背井離鄉,從中原腹地遷徙到蒙古草原。而闖關東則是以山東,直隸為代表的從山海關外遷往山海關內平原大地!

第二個不同點就是原因了!滿清入

關以後,就以山海關為界限,禁止中原民眾隨意進入關東地區,以此來保護關東這片所謂「龍興之地」,防止清朝「龍脈」被人挖掘。在清朝的封禁政策之下,廣袤的關東地區成了一片人跡罕至的地方。及至後來,竟然被沙皇俄國以強取豪奪的形式蠶食了1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到了清朝後期,黃河中下游經常泛濫,本是富庶之地的中原大地也變得民不聊生,內憂外患的清朝政府根本無暇顧及這些,還有繁重的苛捐賦稅,讓本來就不好過的中原民眾雪上加霜。所以,遷徙是個好方式,可是去那啊?這時候廣袤無垠的關內平原是個好地方,可是還有封禁政策。但是在西方列強還有太平天國的壓迫下,已經無暇顧及這些了,到了1897年,關東地區已經全面開放!所以纔有的闖關東!

走西口則更早,從明末就開始了。但是主要集中在所謂的康乾盛世之後,此時的清朝創造了一個奇蹟,至乾隆朝,人口已經突破三億大關,隨之而來的就是尖銳的人地矛盾。雖然此時是盛清,可是此時的盛清真的只能說是封建王朝的迴光返照吧。表面一片安居樂業,實則混亂不堪。這是清朝史學家的記載: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兇,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再加上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等種種原因,不得不外出謀生!

最後就是這兩者的意義了!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區,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闖關東也是一段艱苦的歲月,一個奮鬥的征程!「闖關東」對於移民輸出地華北地區而言,極大地緩解了華北各地(尤其是山東)的人口壓力,減少了社會動蕩,有利於社會的安定。華北移民在東北披荊斬棘,艱苦奮鬥,他們將辛苦所得源源不斷地輸回桑梓故里,為華北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本地經濟的發展。

上面就是小編的愚見了,希望大家多指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