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中,東晉軍大敗擁有數量優勢的前秦軍

原 典

《百戰奇略》衆戰篇原文爲:凡戰,若我衆敵寡,不可戰於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衆進止。”(語出《司馬法·用衆第五》)。

衆戰篇的大致內容是,如果我衆敵寡,就不能在險阻的地形上進行戰鬥,必須在平坦開闊的地形,以便部隊聽到鼓聲前進,聽到鑼聲停止,這樣便戰無不勝。誠如古代兵法所說:“指揮大軍作戰,要能控制部隊進退”。該計強調我衆敵寡情況下,作戰指揮應注意把握的原則。

戰 例

衆戰篇所附戰例,爲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時期,前秦君主符堅率領大軍駐紮壽陽,沿淝水岸邊擺好陣勢,準備同東晉將領謝玄決戰。謝玄派使者送信給苻堅,要求秦軍稍作後退,以便晉軍渡河決一死戰。儘管符堅部將都認爲應把東晉軍阻隔在對岸,但符堅不以爲然,打算趁東晉軍渡河一半時派騎兵衝殺,於是下令前秦軍後退。不料,前秦軍在後退過程中陣腳大亂,謝玄趁機指揮八千精兵搶渡淝水,展開猛烈攻擊,前秦軍全線崩潰,符堅慘敗。

1999年8月至2000年12月,俄羅斯政府發起第二次車臣戰爭。俄軍不再像第一次車臣戰爭時那樣採取逐步增兵的添油戰術,而是一開始就超常用兵,動用包括空軍、陸軍、空降兵、海軍陸戰隊等在內的5倍於敵的武裝力量,投入所有能夠投入的最新式武器,對敵形成強大軍事壓力。作戰中,俄軍穩紮穩打、步步爲營、多路擠壓,最終殲滅大部分車臣恐怖分子,初步達成預定目標。

計謀分析

以上兩個古今戰例,各有一方兵力佔優,結果卻截然不同,充分說明“衆戰”並非“勝戰”,兵力佔優也絕不等於穩操勝券,想要真正克敵制勝,還需“識衆寡之用”,時刻保持“衆”對“寡”的絕對優勢,從而牢牢掌握主動權。

正確認識“衆”與“寡”是前提。孫子兵法《謀攻》中指出:“識衆寡之用者勝。”如何“識衆寡之用”,孫子並未具體闡述。但古今戰爭實踐證明,正確認識衆寡之分是基本前提,只有分得清何爲“衆”、何爲“寡”,才能趨利避害,發揮並保持“衆”的優勢。在冷兵器時代,兵力數量多少無疑是贏得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隨着戰爭形態變化,多兵種聯合和局部條件下的體系制勝成爲新的戰爭模式,此時“衆”的概念不能再一味強調人力多寡,更應注重火力和信息技術的優劣,以火力集中和信息技術領先取代人員數量優勢,這也給現代戰爭“以衆擊寡”賦予更爲深刻的內涵。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軍不僅重視兵力優勢,更注重全程保證技術上的絕對優勢,使車臣恐怖分子的一切活動都在俄軍嚴密監視下,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遠程火炮和地對地戰術導彈等對敵目標進行遠距離、非接觸性的精確打擊,沒有給車臣恐怖分子一絲喘息之機。

指揮員合理掌握“用衆”的原則和方法是關鍵。衆戰篇進一步發揮《司馬法》的論點,既強調“進止整齊”,又強調“不可戰於險阻之間”,以防力量被分割削弱。實際上,這只是強調了地形條件的好壞利弊,想要真正發揮衆戰的威力,指揮員還必須正確把握“用衆”的原則和方法。具體而言,就是在兵力兵器佔優的前提下,遵循制勝規律,選擇適於己而不適於敵的戰術,通過合理有效的指揮揚長避短,從而始終保持“衆”的態勢,確保贏得最終勝利。歷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之所以多次以衆擊寡而不能勝,除軍隊作戰能力參差不齊等原因外,戰術手段單一,未能發揮兵力兵器優勢也是重要因素。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軍不僅“牛刀殺雞”,投入重兵,還綜合運用多種戰術手段,將傷亡降到最低。戰爭期間,機械化部隊每日只推進10至15公里,每攻佔一地,立即進行鞏固。在完成對格羅茲尼的包圍後,俄軍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封鎖圍困,使用空中打擊使其斷水斷電,爲最後攻城創造良好條件,始終未給敵可乘之機。

人心齊、士氣高是“用衆進止”的保證。部隊進止是命令,更存乎人心。人心向背也是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因此還需師出有名,如此,方可人心齊、士氣高。“人和”是確保部隊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用衆進止”的保證,否則,會導致人心渙散。淝水一戰,前秦軍大敗固然有符堅驕傲輕敵、地形選擇不利等原因,但也與前秦軍士兵大多被強徵入伍、悲觀厭戰有很大關係。這些人本身就無心戀戰,再加上東晉軍間諜煽風點火謠傳“秦軍大敗”,導致人心惶惶,符堅無法有效節制部隊,“衆因亂而不能止”,焉有不敗之理。

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由於俄羅斯政府內部對出兵存在嚴重分歧,導致俄軍官兵鬥志不高、人心不齊,部隊進止混亂,己衆敵寡卻以失敗告終。第二次車臣戰爭,俄政府充分吸取上述教訓,從戰爭伊始就高舉“反恐怖主義、維護國家統一”的旗幟,強調遂行的是“捍衛國家統一,維護俄國家利益”的正義行動。俄軍官兵更是統一聽令於以總統普京爲首,包括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內務部長等強力部門領導人組成的作戰指揮中心的調遣,互相配合、進止一致,最終取得勝利。(盧曉東、祖光磊)

作者:盧曉東 祖光磊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