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共有兩篇傳世,後人為便於區分,按時間先後分別稱為《前出師表》(或《出師表》)與《後出師表》,當然《後出師表》仍有爭議,可能不是武侯親作。提問中談及北伐前,那大概率單指《前出師表》。《前出師表》所做的目的肯定不是武侯預料到情形不好、有所不測才反覆陳說叮嚀後主的,原因有:一、古人雖然人均壽命短,但諸葛家族屬於名門望族,諸葛亮本人生活條件也不差。且兼蜀漢政權前期諸葛亮更偏向於宏觀參謀統籌,一些勞力勞心的活並沒有大規模落到他身上,養生好自然身體狀況較好;二、關羽荊州敗亡,先主伐吳退守後,雖然內外危機重重,但到《出師表》面世時,蜀漢政權內部危機已消除,外部隱患也逐步排除,正是政權重回正軌、實力鞏固恢復的時候,此時的武侯已較少著眼內政、全力備兵備戰外拓,意氣風發之時心情舒暢,心理狀態也很健康。

那為什麼看起來整篇文章並不昂揚揮灑、傲視睥睨,而給人一種凝重危急、蕭瑟肅殺的感覺呢?首先,《出師表》要為用兵開宗明義,要奠定出兵基調。雖說經過武侯的斡旋整肅,此時外憂漸彌、內患暫消,但畢竟伐魏還是以弱攻強,姿態就要擺低一些,否則驕兵必敗。其次,長期的交往相處中,武侯發現後主作為二代,並不懷有一顆堅定的心為統一漢室傾盡全力,同時可能也沒有表現出能夠實現「恢復漢室、還於舊都」所相匹配的能力。作為二代,故土是遙遠的,來自故土的情感自然也沒多強烈。相對而言,把握當下、享受眼前更讓他感到真實。況且益州土著勢力的利益點也在於保持現有的穩定,與付出巨額代價謀求瓜分極不確定利益相比,守成更能讓他們青睞。因此,政權決策層裏武侯為代表的一派人與後主這類人是有矛盾的,後主又是國家(起碼明面)的所有人。所以,武侯必須要不厭其煩、誠懇謹慎、利益權衡的擺到明面上,盡量讓後主全力配合、支持北伐。再次,凡事都有不確定性,即使心裡評估後再有把握,說到紙面出來都應保守三成,為不太好的結果可能出現留有迴旋的餘地。因此,《出師表》更多的是講付出與困難,不傾向與談不切實際的可能成果。不談,不代表不會取得。若能取得,大家都知道如何享受。若不能取得,反正都擺到明面上說開了,再差大家也都能接受。最後,集體辦事必須要形成合力,最忌一盤散沙、離心離德,因此全篇都貫穿人事安排。既極力推薦自己認為靠譜的,又給不一個派系的「人才」留有發揮的空間,放低身段、拉攏感情。

綜上,我個人認為諸葛亮做《出師表》並沒有預料到自己的一些不測,而僅僅已這種行文基調更好的達到一些目的而已。畢竟,文為「工具」,自然可虛可實、可曲可伸,有助於達到目的纔是此中真意。


個人觀點,諸葛亮掌握大權是在劉備死後(公元223),政治經濟軍事全部都是諸葛亮負責,因此在4年後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時才會對劉禪進行勸勉,言辭懇切委婉,教導劉禪好好管理蜀地,安頓好後方,然後諸葛亮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北伐戰爭中,並沒有意味著諸葛亮知道自己要死,另外諸葛亮死於234年,是寫出師表後的第10個年頭才死的,個人觀點諸葛亮寫出師表和知道自己要死並無聯繫,最重要的作用是勸勉劉禪,教導劉禪怎麼執政,同時向劉禪表達自己自己的衷心。


劉備劉老闆死後,把蜀國集團託付給職業經理人諸葛孔明總經理。每次出去談業務之前,跟新任董事長劉禪交代一下也很正常!

畢竟快到退休年齡了,這次向北開展業務,難度非常大,但是誰讓你老子當初三顧茅廬聘請我出任CEO呢,知遇之恩不可不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說的好嘛!

得!臨出發前,發表一篇文章《出師表》表表決心、囑咐一下董事長吧!


出師表寫於227年

諸葛亮逝於234年,享年53歲。

當時成年人平均壽命40歲左右。


總而言之,備雖有光漢之心,怎奈江湖義氣太重,這就註定了備無霸主統一之氣質,為一二狂妄之士而損失七十餘萬之眾便可知。諸葛投其人安有好的結果?咱這是就演義而論,不對望諒!


不是!日月兩輪天地眼,出師兩表絕世驚!


主要是用來告誡劉禪的,寫的年限和去世的年,相差了好幾年


有一方面的原因吧,但是更多的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他做一件事錢希望做好萬全的準備,自己萬一途中意外,也好給自己一個交代。


應該會有,必竟歲月不撓人!就和普通家庭的老人差不多,只交待的事情不同而以


應該是每次北伐,自己的身體他自己知道,喫不下睡不好,身體之差肯定感覺命不久矣。以出師表希望告誡劉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