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第六章從眾和服從

4 人贊了文章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第六章從眾和服從

(羊羣效應帶來的安全感、安全感、洗腦術、中國文化、羊羣效應)

從眾:個人被羣體改變。

從眾實驗:謝裏夫和阿施實驗無外部壓力下人們都有明顯從眾反應。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權威可以讓人服從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

從眾的易發情境:問題個人難以應付;羣體人數越多,一致性越強,凝聚力越強、集體主義、社會地位,公開場合

從眾的原因:羊羣效應

從眾的易發人羣:集體主義文化;缺乏安全感

從眾的抵抗:人類進化出來的本能就是適者生存,羊羣效應難以避免,只能提高社會羣眾的安全感、價值的多元纔有可能出現真實的個人獨立。

一、從眾的定義和三種方式

1、從眾: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

2、從眾的三種方式:順從、服從、接納。

(1)順從:迫於壓力,為了得到獎勵或者避免懲罰,跟隨他人的行為。

(2)服從:外部明確命令引發的跟隨他人的行為(多發于軍隊,威權體制)。

(3)接納:發自內心的從眾。

二、從眾的實驗研究

(一)、謝裏夫規範形成研究:(面對模糊的現實,羣體給出統一意見)

羣體規範,羣體會通過相互影響,形成一致觀念。(目的最終也是指向了趨同,歸屬集體,羊羣效應帶來的安全感)

1、個體易受暗示性。(錯誤觀點的暗示和植入;咳嗽;打哈欠)

(1)我們對現實的看法未必僅僅是我們自己的觀點,有可能摻雜了各種植入和暗示及主觀解讀在內。(房地產永遠漲價在所有媒體的不斷暗示和植入)

(2)別人打哈欠你也跟著犯困,背景笑聲讓你更容易笑,愉悅的環境你的心情更容易保持愉快,這就是心境鏈接。

2、變色龍效應:人們會無意識的模仿他人的動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頻率和情緒。(目的也是為了趨同,融入集體)

(1)羣體妄想症。(經濟學裡常提到的人們的非理性會互相傳染然後自我實現、自我強化)

(二)、阿施的羣體壓力研究:(面對確定的現實,羣體給出錯誤答案,個體是否會跟隨)

謝裏夫實驗、阿施實驗,在沒有明顯的外部壓力下(沒有獎勵、懲罰、權威命令),人們就表現出明顯的從眾行為(典型的羊羣效應,一隻牧羊犬就可以驅趕和管理一羣羊)

(三)、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1、對權威的服從可以戰勝道德。權威可以導致大多數人們的服從,甚至是產生違背道德的行為。

2、影響服從的條件:

(1)受害者的情感距離:將行為引發的同理心斬斷,或者實施者佩戴面具,自我面譜化,或者把對方佩戴頭套、視覺隔離等。

(2)權威的接近性和正當性:參與實驗和正當名義。

(3)機構的權威性:

(4)不服從的同伴參與者的釋放效應

3、服從的心理學解釋:行為和態度之間的聯繫

(1)外界環境力量超過內在力量,行為將由外部影響決定。

(2)行為的登門檻現象,馴化是從小開始,逐步提高。

(3)行為又將影響態度;順從久了就會發生接納。(在內部合理化的機制下)

(4)人們傷害自己不喜歡的人,人們不喜歡自己傷害的人,醜化他,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5)任何習慣都是一步步的強化出來的

4、服從的心理學解釋:情境的力量

(1)20世紀社會心理學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在決定人們行為的因素中,個體自身特點往往沒有自我感知到的情境重要。大家並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大的自主性,被動而不自知,隨波逐流還自以為是。

(2)道德或者社會行為規範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有約束力。大家都存在道德偽善現象,知行合一不容易。

(3)社會可怕的大的暴行都是從小的暴力事件逐步升級演變出來的。大家各司其職的時候,個人僅僅是惡行鏈條的一環,同理心和責任感更加的淡化,惡行更加容易進行。(中國制度性的不負責的成因)

(4)在邪惡力量支配下,普通人也會墮落,他們會對不道德行為進行合理化歸因。因此普通士兵會聽命令屠殺平民,僱員會聽命生產偽劣,團隊成員也會聽命折磨新成員。(每個小單位都是一個孤島,自成封閉系統,內部文化很容易同化新成員,洗腦術、情境的同化力量,登門檻的逐步馴化、行為改變態度、自我合理化)

(5)行為和態度可以互相強化。

三、何時從眾?

1、問題越難,靠個人越難應付,從眾就越容易發生。例如房地產,需要理性思維,普通人根本不具備,從眾就不可避免。

2、羣體特徵:人數越多越容易發生;羣體凝聚力高越容易發生;

(1)羣體規模越大,從眾越厲害,超過五個人從眾比例趨向於穩定。

(2)一致性,有人破壞了羣體一致性,就會降低從眾。刺頭讓領導討厭的原因。只有一個人的反抗是很艱難的,同伴的支持給你勇氣。

有人持有異議,即使是錯誤的,也可以增加個體的獨立性。

(3)凝聚力,羣體凝聚力越強,對成員的影響就越大。越集體主義文化,越容易從眾。

(4)地位,地位越低的人越習慣於服從命令,從眾。這也是中國房地產的一個現實,有錢人當消費被滿足之後,多餘的錢只能追逐資產進行增值保值,地位低的人也學習,往往沒認識到,你買的只是自住,根本就不是投資,兩者做的事情本質不同,一個是消費品,一個是投資品。

(5)公眾場合,越是公開場合越是容易產生從眾。搶房大戰,僱傭羣眾演員參與。

四、從眾的原因

安全感不足,個人評價嚴重依賴社會評價,社會評價改變個人自我評價。靠羊羣效應帶來的安全感,外部越惡劣,安全感越不足,羊羣效應就越強。

五、從眾的個體差異

1、人格:適應也是從眾(進化兩個本能之一,學習和適應)

2、文化:集體主義國家更容易從眾;工人階層更容易從眾、白領更願意獨立。

3、社會角色:角色有巨大影響,我們傾向於內化角色,適應角色要求,合理化自然做到要求。

六、抵制從眾壓力

1、保持適當獨特性

2、人畢竟是社會動物,是很難完全擺脫社會影響,這是現實。認識到獨立的有限性,並接納。獨立和特色並不是值得追求,向自己嚮往的地方前行即可,是不是獨立和特色不重要,他人是否理解也不重要。

3、社會價值觀包容、多元化;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安全感;

由本章引發的思考:

一、安全感:

1、安全感:身體健康、物質保障、有歸屬

2、逃避自由:現代社會給人們以極大的自由,但與此同時,由於自由的增大,使得現代人與社會、與他人的聯繫日益減少,個人的責任日益增大。現代人日益缺乏歸屬感,經常體驗到孤獨和不安全。這一體驗的最終結果是,許多的個體為了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把自己的權利和命運交給專制主義和集權主義。

自由只有靠制度保障才會發生,人的本能是有強烈的羊羣效應的,本能的就想加入集體獲得安全感。

3、安全感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基石

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對於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馬斯洛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對比。

(1)缺乏安全感的人

對外界不安全解讀,疑心重,不相信自己和他人,永遠不滿足,自我中心

(2)有安全感的人

對外界安全解讀,信心足,接納自己,相信他人,知足,善意,自我中心很淡。

4、生活啟示:

(1)正視自己 你不用對生活負全責(不要負擔自己負擔不了的責任,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接納自己的有限性)

沒有安全感的人總覺得必須要做點什麼或必須要處在一種焦慮狀態中,才能應對未知的變化。所以首先要學會承認一個事實:人生本來就不安全,不因為你多一分擔心就會少一些變數。你沒有那麼大的責任和能耐去改變世界的運行規律。不要神話你的「主觀能動性」,你的焦慮應急狀態不會因它而改變。

(2)正視失去 你本來就不擁有什麼(看淡得失,出世心態看入世問題,把自己的立足點拉高看待一生,一切都是小事情)

缺乏安全感其實是种放大心理,把自己的負擔放大,把後果的痛苦放大,所以沒有安全感的人對「失去」看得格外沉重。趕快從牛角尖裏出來吧,沒有什麼是固定屬於誰的,財富、地位、權勢和情感無一例外。唯一屬於我們的是自己的感知和經驗,或許可以說「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對人生不安全感的充分體驗」。

(3)生活在別處 安穩在心中(擺脫社會束縛,做自在自己)

我們的不安全感恰恰來自從小到大對安全的認知。長輩總告誡我們什麼樣的工作安全,什麼樣的男性安全,什麼樣的處事方式安全,於是我們便朝著這些方向去導覓,結果發現事與願違。其實一開始我們就錯了,錯把目光放在了「外部」而不是「內部」,放在了現象而不是覺悟。安全感別人給不了,必須自備若干。

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來自於一個地方,那就是你的內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佔據著社會上最穩固的資源,但一定佔據了這樣的天賦——「不在乎有的,不惦記沒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強扭的。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萬一什麼都不是了也無所謂。對得到適可而止,對失去心無畏懼。」

二、洗腦術反思

存在兩種洗腦術:

1、一種是封閉的,直接灌輸觀點,然後用行為去強化觀點,引發內心的自我合理化,行為和態度互相強化;然後疊加懲罰(懲罰不配合的刺頭,保持羣體一致性)和獎勵,進行強化;讓後用榜樣人物去具象化,加速強化。高強度的洗腦,見效快,常用於傳銷和邪教。

(2)還有一種是大眾洗腦術:人數過於龐大很難用第一種方式,短時間集中灌輸觀點的方式,只能用另外的一種,就是暗示和植入,在媒體上反覆植入觀點,不斷的暗示和植入觀念,這就是所謂的代言人的作用。房價神話,大部分觀念都是靠這個暗示和植入造成的,然後形成羣體性共識,大家互相感染形成羣體狂歡。

然後靠現實的多次強化,不計代價的拉抬房價,不斷強化這個觀念,買對了發財,踏空了虧錢,理性思考不賺錢,沒腦子非理性發財,鼓勵大家無腦買房,植入城鎮化神話、學區房神話、戶口神話、中國特色神話、最後政府無恥神話,各種神話強拉房子價值。

另外行為改變態度,大家越買房,腦子裡就更加容易合理化這個行為,然後變成看漲一族。這就是為啥有時候觀點就在於你有房還是沒房,沒房子容易看空,有房子本能看多。

然後大家越買越漲,越漲越看漲,越漲越惜售,供需就失衡,價格上漲,自我實現,自我強化。

三、中國文化反思

最大的情境就是文化,對於文化的反思,文化自帶思維模式的反思。中國文化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平等(西方在宗教改革、文化復興裏最大的成果就是把這個人人平等帶入人間,讓大家接受),有了這個平等才會有規則和契約,才會逐步開始遵守規則而不是人人厚黑,制度上纔有博弈和妥協,經濟上纔有市場和價格。敬畏規則和契約才會誕生對理論框架的尊重,有了理論框架纔有了理性思維的基礎。

四、深入基因本能的羊羣效應

1、在長期進化中,羣體歸屬纔有安全感,被羣體拋棄意味著死亡,人有歸屬集體的本能。從眾就是建立與此,因此從眾幾乎是必然難以避免的。

2、長期進化中,人類的兩種能力,學習和適應,這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從眾,學習他人進而適應這個集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