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隔壁位置一個媽媽帶著一個4歲多的孩子也在吃。她們母女的互動,讓我想起昨天我們群里分享的那個老師發的感慨。

有這樣的話:當年,我初入教壇,血氣方剛,與學生走得很近。如今從教二十餘載,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細,越來越全,患得患失。這樣學生只是站在遠處張望,師生間的情感少了幾分親近與理解。環視四周,苛求學生,不能容忍學生出錯的現象,比比皆是。 記得葉聖陶先生有一句名句:「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工業可以是快節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線的、批量生產的,而農業則是需要適應春夏秋冬的四時規律,需要土壤、水分、陽光,需要播種、施肥、除草。這是一個等待過程,是一個慢的過程。

面對學生的缺點,要放一放,冷處理,多一些等待與期望,留給學生寶貴的反思時間。慢兩拍的做法,恰恰是一種教育藝術的表現。否則,會適得其反。那麼,我們作為家長,也是要有這樣的心態。 今天早上我們見到那對母女吃腸粉的情形是:小女孩見到一個人進來小店,就看幾眼。媽媽就不斷催促:嚼!嚼!快嚼!孩子嚼了,接著說:吞,吞,吞下去!一口吃完,又說:張口,張開口!看得我們旁邊的人都跟著著急。這樣孩子累大人也累。

到底什麼是愛???是對孩子好??

當馬媽媽生下小馬,小馬必須自己站起來,關節在那一刻才會咔嚓結合得很好,那一刻很痛苦。馬媽媽在旁邊流著淚看著小馬艱難地自己站起來。小馬靠自己站起來,會成為寶馬良駒。如果馬媽媽忍不住要去幫助小馬站起來,那小馬一輩子就殘廢了,不能跑了。

難道,孩子連吃飯也學不會嗎?媽媽幫助太多,反而讓孩子懶於自己去學習,去實踐,去做好。反正都有媽媽幫著。而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那將是貽害無窮!

就像昨天悠媽分享的那位老師的感慨:在教育過程中,任何不當的行為,都是在春天的時候搖晃一棵樹,使得花蕊紛紛落地,以至於到了秋天來臨時,收穫的是光禿禿的樹枝。

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不斷犯錯、不斷自我更新、自我成長的過程。要尊重它自然生長的性態,減少教育的浮躁與功利;要遵循教育內在的規律,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基。要有平和的心態,坦然對待孩子的成長。

面對緩緩生長的莊稼,有經驗的農夫總是不緊不慢、不急不躁,悠然自得。這是予以生命的一種尊重,對成長的一分理解。 同樣,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能抱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希冀什麼都會「立竿見影」;將教育簡化為訓斥、禁止與懲罰。面對孩子的缺點,要放一放,冷處理,多一些等待與期望,留給孩子寶貴的反思時間。慢兩拍的做法,恰恰是一種教育藝術的表現。

牽著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儘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彿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要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了!」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