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共同乘的「外皈依」中,以佛陀為本師,將佛法做為修行解脫依循的正道,以僧眾為修行助伴,以此為三寶而頂禮皈依。「無上導師是佛寶,無上救護是法寶,無上指引是僧寶。」

在不共的密乘「內皈依」中,以身、口、意三門供養上師,依止本尊修行,以空行為助伴,成就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以此皈依。

在殊勝善巧的金剛乘「密皈依」中,凈化脈、氣、明點,清凈脈而現化身,清凈氣而現報身,清凈明點而現法身,以密皈依成就法、報、化三身。

在究竟實相的金剛乘「極密皈依」中,皈依諸聖眾尊相續的本體空性、自性大光明,和周遍大悲等三相無別的智慧,以此不斷修持,使自己的自相續生起無相之智慧。

「真實善逝三寶三根本,脈氣明點清凈菩提心,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乃至勝義菩提恆皈依。」這四句皈依文,包括了外、內、密及極密的皈依,具有「因皈依」和「果皈依」的意義。

在共同乘中,不論是小乘或是大乘,都是先從皈依佛、法、僧三寶開始修起。「皈依佛」的「佛」,分為法身、報身、和化身三身。法身是最究竟的,我們從最初的修行,一直到真正理解般若空性,證悟究竟法身佛的果位為止,都必須不間斷地依靠三寶,懺悔業障,累積資糧。這種皈依稱為「因皈依」。

有關皈依的修法,因修行的方式而有所不同,由皈依的對境,依次往「內」依止。對所有佛教徒來說,佛法僧三寶是因皈依的對境;在我們還沒有完全成就證悟之前,三寶始終是修行的對境所依。

在金剛乘里,並不強調以因找果的途徑,尋找心性本體,來成就果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法身本是內在心性的本體,不假外求,過去、現在、未來,始終無生無滅。於本體體性上,無任何舍取之心,也沒有任何好壞分別。我們依靠禪定和般若等各種修行方法,讓本具的佛性,也就是原始的覺性,從「客塵障」中自然透脫,安住在空性中,現證法身佛果位,並不是在心性外面,另外去尋找一個果位。這種直接對原始清凈的心性本體,本有的法身境界所作的皈依,稱之為「果皈依」。當然,這是非常難修的。

由於我們對佛、法、僧的虔誠,從「因皈依」開始,依靠三寶,透過佛、法、僧的慈悲力,慢慢修行,從無明愚痴中覺醒,自然會產生法喜的覺受。在修行過程中,雜念和分別心越來越少,對世俗種種的執著,也會慢慢消失,那時,會逐漸體解心性本體。如是精進,最後會恍然大悟,原來法身是人人本有的佛性。

但是,對現在正在修行或還沒修行的人來說,那清凈本有的佛性,無始以來,早已經被深厚無比的煩惱習氣所覆蓋,這就是所謂的「客塵障」。為什麼本有的清凈本性會被掩蓋呢?因為二元對立的分別心產生以後,由分別心形成眾多複雜的雜念和妄想,本性覺受的光明因此就被遮掩住了。為了要讓覺性光明顯現出來,最佳的捷徑,就是追本溯源,直接探究心性根本。對於所有二元對立的分別,包括內在我執和外境實有的執著,用「果皈依」的方式去破除,破除到最後,本性光明自然會顯現。

同樣是正法,因為修行的方法不同,往外依止和往內依止,兩者在速度上有快慢的差別。依賴外境,成就的速度比較緩慢;往內依止心性本體,成就的速度比較迅速。如果想要往內求,就要先從明白自己的種種心念開始,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時時安住在原始清凈的本性中。要修到這樣究竟證悟的成就,中間需要不斷追隨具德上師聞思修佛法,並有百分百堅定不移的信心,所以,我們常說,修持密法需要上上根器的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