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為了擺脫當時各根據地被分割壓制的局面,中央令劉鄧大軍從晉冀魯豫出發,千里躍進大別山,同時令山東的華野部隊分兵,一部分跳到外線作戰,一部分繼續在內線堅持。此外,在太嶽地區的陳賡兵團也渡河南進,進入豫西陝南地區。三支部隊呈品字形在中原大地上展開,半年時間殲滅國軍75萬人,將戰爭完全引向了國統區,根據地的壓力大為減小。

但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後,部隊嚴重減員,減員數量超過一半,重武器幾乎全部損失。進入大別山地區時,大約只有五萬人,難於堅持。先是在內線和敵人兜圈子,試圖在運動中捕捉戰機,但敵人疲勞、減員,劉鄧大軍本身也減員,也疲勞,始終未能擺脫被動局面。華野調到外線的幾個縱隊,也是同樣的情況,幾乎完全是被動狀態,同樣是嚴重減員,補給困難,傷員無法安置。雖然粟裕和陳老總到外線之後,組織了沙土集戰役,殲敵9500人,也算是大勝,但並未完全改變中原戰局的膠著局面。

1947年底,中央提出,準備以粟裕率領華野一、四、六三個縱隊渡江南進,把戰火燒到長江以南的敵人腹地去,以調動一部分中原國軍機動部隊主力到長江以南,來打破中原戰局的僵持局面。中央給粟裕的第一個渡江南下的命令是讓他從豫陝鄂地區渡江,第一步進入鄂西,第二步進入湘西,之後逐步向湘贛、閩贛、閩浙地區的山區發展,以分散的遊擊戰來擾亂敵人後方,迫使敵人回援長江以南地區。第二個方案則是從皖南地區渡江,直接進入敵人的核心區,迫使敵人從中原調機動兵力回援。

沙土集戰役結束後,粟裕請求率剛結束戰鬥的華野一、四、六三個縱隊北渡黃河,進行一段時間的休整,為下一階段躍進江南做準備。中央同意後,粟裕率部北渡黃河,在濮陽一帶整訓和補給。粟裕一方面整訓部隊,一方面開始考慮渡江南下的問題。既然中央已經決定了,粟裕也只能考慮具體實施。同時,中央也責令劉鄧、許譚、陳謝三個部隊,要全力配合粟裕兵團南下,為南下創造條件。

粟裕不是第一次執行外線出擊任務。第一次是中央蘇區時期,為了打破第五次反圍剿的不利局面,粟裕以七軍團參謀長身份隨七軍團北出皖浙贛,七千人的部隊長途轉戰,行程2500公里,沿路減員,又是無後方作戰,在皖南遇伏,遭遇懷玉山失利,幾乎全軍覆沒,剩餘僅有五百餘人,改編為挺進師,在皖浙贛地區堅持遊擊鬥爭,環境極為艱苦。第二次是抗戰結束前,粟裕奉命率部渡江南下,進入天目山地區,迫近敵人核心區,但按照粟裕後來的說法,部隊僅有二萬餘人,控制地方方圓五百公里,仍然弄得民窮財盡,無法堅持,最後不得不退到蘇中。

而且,粟裕分析了當時敵人在中原的主力部隊,主要是整編第五軍、整編十一師、整編第七師、整編四十八師、整編二十五師等。整編第五軍和整編十一師是敵人在中原戰場的主力部隊,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撤離中原戰場。第七師和四十八師是桂系部隊,如果讓他們回到長江以南,等於縱虎歸山,這是桂系最希望的,國軍統帥部自然不會願意。所以,唯一有可能調動的部隊,實際上只有整編二十五師。也就是說,粟裕認為,即使他率三個縱隊南下,仍然難以真正打開中原戰場的僵持局面。

粟裕還算了一筆賬。粟裕估計,他率三個縱隊約十萬人南下,估計沿途減員要超過一半。沿途作戰必然會有大量傷員,因為是無後方作戰,只能就地安置,這樣這些人最後歸隊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實際上等於損失。渡江之後又需要在各個地區留置一部分部隊發動羣眾,建立根據地和遊擊區。這樣,最後能夠集中用於作戰的部隊數量不會太多,只有二三萬人,敵人也不需要調動中原主力去圍攻。而按照粟裕的計算,如果留在中原地區作戰,正常情況下,解放軍每付出一萬人的減員,可以殲敵一個師,也就是三萬人左右。

如此算來,粟裕的結論是以解放軍暫時不渡江更好,留在中原地區再打幾個大殲滅戰,消滅一部分敵人,對戰局發展會更加有利。陳未表示反對,並鼓勵粟裕向中央提議。劉鄧此時已經跳到外線,敵情壓力有所減輕,所以也不急於以粟裕南下來減輕壓力,也表示同意暫緩。在他們都未提出反對意見的情況下,才向中央「鬥膽直陳」,正式提出了暫緩南下,在中原地區再打幾個大殲滅戰的請求。

此時中央已經從陝北遷到了河北阜平縣的城南莊,和晉察冀軍區在一起,而粟裕當時整訓的地點在河南的濮陽,相距不算太遠。中央接到粟裕的電報後,要求陳粟馬上到中央來開會進行討論。當時陳粟正在主持華野部隊整訓及幹部會議,兩人都要作報告,會還沒開完。所以請求開完會再去,中央不僅沒有同意,反而要求他們提前兩天趕到中央駐地開會。但陳粟仍然等到會議結束後,纔去向中央面陳。

參加會議的除了五大書記就是陳粟,主要就是陳粟,實際上主要是粟裕陳述他暫緩南下的理由,以及回答中央領導人的質詢。討論到關鍵時刻,甚至有人當面質問粟裕,是不是對南下有什麼顧慮,如果有,可以換別人率兵南下。這個時候陳老總發言支持了粟裕的意見,他說,執行南下任務,如果粟裕都不行,別人也不行。中央最後同意了粟裕的意見,決定華野暫緩南下,在中原地區打幾個大殲滅戰,但條件是殲滅敵人的整編第五軍。按粟裕的說法,這是在中央立了軍令狀。

之後,粟裕回到華野,陳老總應劉鄧請求,去中原局工作,粟裕開始籌劃殲滅整編第五軍的計劃。粟裕的第一個計劃是把戰場設在魯西南,以一四六三個縱隊渡河進入魯西南地區,吸引第五軍來攻,正在南線的華野三、八兩縱隊尾隨敵人北上,南北夾擊,將第五軍消滅在魯西南。這個計劃報中央後,中央回電錶示同意,並指示劉鄧、陳謝和許譚三支部隊配合粟裕完成任務。但開始實施後,雖然確實調動了敵人,但這個意圖很快被國軍統帥部識破,以十一個整編師參加此次作戰,且隊形密集,戰機並不好。

就在這個時候,正在率三、八兩縱尾敵北進的陳士榘、唐亮給粟裕發了一封電報,提出不用特意去打第五軍,如有更好戰機,先打其它敵人也可以。於是粟裕因勢利導,決定改變作戰方案,以陳唐兵團突然圍攻敵人防禦力量相對薄弱的開封,吸引敵人來援,然後再在睢縣、杞縣之間尋機殲滅敵人區壽年兵團下屬的整編七十五師、整編七十二師和新編二十一旅。粟裕再電中央,中央回電同意,並表示,哪怕是隻殲滅敵人一個整編師或者一個整編旅都可以。

陳唐兵團圍攻開封非常順利,兩個縱隊約計五萬人,而開封守敵兵力只有三萬人,其中主力只有一個被殲滅後重建的整編旅,其它都是地方部隊,所以攻城是比較順利的,一戰全殲了敵人在開封的三萬人。開封是當時的河南省會,被攻破後國軍大震,在強大政治壓力下,國軍不得不命令區壽年兵團、整編第五軍和黃百韜兵團緊急救援開封。這一戰果然很奏效,華野主力在睢杞地區包圍了區壽年兵團,並迅速殲滅了其整編七十五師和新編二十一旅,整編七十二師也被殲超過一半以上。

就在粟裕率部正在圍殲區壽年兵團殘部的時候,來救援的黃百韜兵團率先突破了負責阻援的中野十一縱的防線,進入了包圍圈,距離區壽年兵團殘部僅剩五公里了。這時候粟裕突然靈機一動,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計劃,即以少部兵力繼續圍殲區壽年兵團殘部,將主力轉向圍殲黃百韜兵團。黃百韜沒有料到粟裕有這麼大膽子,居然敢打他的主意。華野迅速殲滅了黃百韜兵團的三個團,黃百韜兵團的實際損失超過一半,形勢危機之時,邱清泉兵團終於在國軍統帥部的嚴令之下,繞過阻援的華野三、八兩縱隊的防線,從側翼迂迴。粟裕見勢不妙,於是命令陳唐兵團二佔開封,迫敵回援,參戰各部順利退出了戰鬥。

這就是著名的豫東戰役。豫東戰役分兩個部分,圍攻開封殲敵三萬餘人,睢杞戰役殲敵五萬餘人,此戰合計殲滅敵人九萬餘人,國軍區壽年兵團除政變七十二師一個旅逃出生天外,其餘全部被殲滅,黃百韜兵團被殲滅超過一半,而華野和中野方面付出的代價是傷亡約三萬人左右。更重要的是,豫東戰役證明,在中原地區的平曠地區,解放軍也能夠突然形成局部優勢,圍殲敵人的大兵團。雖然沒有完成殲滅敵整編第五軍的任務,但此戰殲敵數量也讓中央感到欣喜,戰後中央來電錶揚,同時大幅推遲了粟裕南下的時間,推遲到了一年以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