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藉助高科技CT光片機診療患者。 視覺中國

  法治週末記者 萬文竹

  “市一級醫院的檢查結果省級醫院根本不認,所有的項目都重新檢查了一遍。”不久前,陳力的父親在本市一家三甲醫院查出了癌症,由於病情加重,很快轉到了省裏一家三甲醫院。

  陳力告訴記者,幾個月的輾轉治療,僅檢查費就花了近萬元,檢查項目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血糖血脂、B超、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等,最貴的檢查一次花費近3000元,其中CT一項檢查就花了800元。

  “昨天剛做的檢查,今天就又要求重新做一遍。醫生讓做檢查,患者哪有反駁的道理?”說起檢查,陳力感覺到很無奈。

  “一到大醫院,無論大小病,醫生首先都會給你開一堆檢查單,動輒上千元。而各大醫院的大型檢查科室的檢查儀器,諸如CT、核磁共振、B超等設備都差不多,病人所有的檢查結果均出自這些儀器設備。”不少到大型醫院就醫的患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紛紛吐槽重複檢查。

  “醫檢互認”的地方做法

  實際上,早在十幾年前,這一問題便引發了關注。2006年與2010年,衛生部先後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強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推進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工作,各省(區、市)同級醫療機構之間要於2010年年底實現醫學影像資料互認和常規臨牀檢驗項目結果互認。然而近年來,醫院檢驗結果互認制度仍存在“落實難”問題。

  “大大小小的醫院都看過了,在沒實行檢查結果互認之前,不管是省裏的醫院還是市直醫院,誰也不認誰的檢查單。目前來說,雖然有些檢查項目上級醫院不認下級醫院的檢查結果,但基本上可以實現同級醫院之間部分醫學檢查項目的互相認可。”患冠心病多年的患者張文這樣告訴記者。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有不少省市在本省或者本市內推行“醫檢互認”了。

  最早這樣做的是上海市。2005年6月,上海市衛生部門決定在部分公立醫院開展互相認可輔助檢查項目的試點,各區縣中心以上的醫院,包括各市級醫院、各區縣中心醫院、部隊醫院、二級甲等企業醫院等70所醫院,成爲首批試點。

  除了各省內部,還有地區之間的醫院檢查結果互認。從2016年10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就有132家醫療機構試點互認27項臨牀檢驗結果。與此同時,四川成都、湖北武漢、重慶市以及山東的一些醫院也實現了檢查結果互認。

  “各地自發的這種醫療機構間醫學檢查互認制度,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一位三甲醫院的醫生田璐(化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醫檢互認”是侷限在一定區域內的。比如,上海市只能規定,上海的醫療機構之間彼此承認檢查結果,而很難與其他地方的醫療機構之間達成互認共識。其次,各地互認制度所涵蓋的範圍不一,標準不一。有的地方範圍廣一些,有的地方範圍小一些,不同地區互認的醫檢項目也不相同,這使得互認制度的推行效果呈現較大差異。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正在嘗試終結“重複檢查”。近日,2019年度廣東省醫療機構檢驗科主任會議召開,佛山市臨牀檢驗結果互認技術平臺正式啓動建設。佛山成爲國內互認平臺建設的首個試點城市,全市五區27所醫療機構首批接入互認平臺。

  佛山市臨牀檢驗結果互認技術平臺是由臨牀檢驗質控機構負責管理,利用互聯網技術每天實時監測各醫療機構的檢驗質量信息,通過實時比對瞭解各醫療機構之間的檢驗結果是否符合標準,及時向實驗室反饋質控信息,確保醫療機構間檢驗結果一致化,保障檢測質量的一個科學化技術手段。

  醫院說法:重複檢查爲避免誤診

  爲杜絕“重複檢查”,2013年,河南省衛生廳發出通知明確規定,對於部分穩定性較好、費用較高的醫學檢驗和醫學影像檢查項目,在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情況下,全省同級醫療機構之間結果互認;二級及二級以下醫療機構對上級醫療機構屬規定的項目結果的,原則上應予以認可。

  其中納入醫學檢驗互認項目至少要包括臨牀生化、臨牀免疫、臨牀微生物、臨牀血液項目。醫學影像檢查互認項目至少要包括普通放射線檢查和使用甲、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的檢查項目。這一初衷是好的,但能否真正杜絕“重複檢查”現象呢?

  目前,就職於河南省中醫院疼痛科的主治醫師李科告訴記者,醫學檢查結果大概分爲兩個方面,第一是生化檢查,通俗一點講就是“抽血化驗”;另外是影像檢查,也就是我們說的“拍片子”。

  抽血化驗結果的準確性在於試劑和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而現實情況中,病人病情變化快,甚至在服藥前後的某項檢查指標都不相同,比如,血常規檢查,這個結果每天都在變化,血糖監測,一天之內需做好幾次,才能達到觀測目的。

  而在影像檢查中,經常會有些患者爲了迴避檢查,把幾個月之前拍的片子拿來說是剛拍的片子。其中不乏一些照的並不清楚的片子,其直接結果可能造成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誤判。

  “實際上,各家醫院CT等大型設備的分辨率不同,CT片子的清晰度也不一樣。”李科解釋,由於目前生產這些精密設備的醫療企業衆多,每一臺設備所出的檢查結果也會有所差異。各家醫院都會根據自身的條件去選購醫療檢查設備,所選設備的規格、品牌廠家都不盡相同。如果患者拿着別家醫院的檢查結果來問診,在一些重大疾病上,醫生會出於因儀器不同而可能造成檢查結果差異的考慮,而讓患者重新檢查。

  一些二級醫院的設備性能、結果質量和檢驗水平暫時還不能與三級醫院相比,下級醫院的檢驗結果拿到上級醫院一概互認,一旦出了問題很難追責。

  不僅是檢查設備硬件方面的問題,即使是具有確認資格的醫院,臨牀醫生的醫術水平參差不齊。不同級別醫院的醫生,受教育程度高低、診斷經驗積累的多少不同,對病變的認識不同,對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就會有差別。

  “臨牀醫生們對醫檢結果互認態度謹慎”。李科強調,在具體工作中,對病情嚴重又變化迅速或患者帶來的片子模糊不清的,大多數醫生會毫不猶豫地建議病人重新檢查。

  如果醫師沒有親自對患者進行檢查,只是憑藉其他醫院的檢查結果就下結論,沒有做必要的化驗和其他檢查就開處方或進行治療也是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一旦誤診誤治,其後果一定是這位主治醫生承擔,因此,大多數醫生寧願多次檢查,降低誤判率,也是可以理解的。”李科說。

  搭建醫院間資源共享平臺

  2018年3月28日,河北省衛計委官網消息,從當年3月1日起,在原京津冀醫療機構檢驗結果互認的基礎上,繼續增加互認的檢驗項目和醫療機構數量。京津冀三地第二次啓動醫療機構檢驗結果互認。實際實行檢查結果互認的醫療機構共296家,並已全面覆蓋到京津冀三地的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醫學檢驗實驗室等。也就是說,在這296家醫療機構中的任何一家檢查以上33個項目中的任意一項時,都只要檢查一次。

  “希望能搭建各級醫院間的資源共享平臺,逐漸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切實減輕患者負擔,也減少重複檢查造成的浪費。”陳力感慨道。

  而目前現實情況是,上下級醫院由於硬件設置等的限制,沒有建立信息化共享平臺,醫療機構間聯動性差,上下級轉診醫院間不能共享就診和檢查信息,轉診過程中病人的就診與病史材料不共享,藥品使用、檢查等互不認可。

  “醫療機構間資源共享,聯動加強,勢必會直接減少醫生通過‘開藥’或‘檢查’帶來的收益。”某三甲醫院的醫生向記者透露,現在的大型醫院都有較爲完善的檢查科室,醫院自然會想到設備的投入與產出的成本,細化到醫院每一科室的績效考覈政策,使得檢驗科室作爲醫院的盈利科室的事實也客觀存在。

  “即使真的有一天,醫院的檢查設備和醫生的經驗、能力都達到同一水平,如何保證醫院能夠徹底迴歸公益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難題。”該醫生說。

  也有業內人士認爲,醫院重複檢查不排除受利益驅動。一般情況下,像CT、核磁共振等上千萬元的高檔醫療檢查設備,回收期在10年以上。醫院爲了儘快回收投資成本,帶來高收益,會大大提高其使用率。

  “很多患者對醫生要求的檢查都帶有偏見,這其中有很多誤解,醫生也不好一一解釋。”李科希望廣大患者和醫生對“醫檢結果互認”要有正確的認識。患者不要一味排斥,而醫生對檢查技術不規範而影響病變的顯示以及影像診斷結果有錯誤時,應再次做規範的檢查或重新診斷,而不是一概對影像檢查結果作互認。

  “醫檢結果互認是醫改的重要一環,當前醫改的重點是逐步改變‘以藥養醫’‘以檢查養醫’的不合理局面。”李科認爲影像檢查結果互認有利於提高診療效率,以患者爲中心,這是發展趨勢和方向。但是,爲能達到影像檢查結果互認,我們還需要做很多工作。例如,更新落後的影像設備;規範掃描技術,嚴格質量控制;規範化培訓基層影像醫生的職業素質等等。

  李科最後補充說,還要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居民健康檔案建設,實現醫療信息電子化傳輸;完善雙向轉診制度,提高基層醫院醫生的醫療水平;改革支付制度,儘可能做到合理收費。只有這樣,影像檢查結果互認纔會越來越廣泛,促進“看病難”和“看病貴”等問題的解決。

  責任編輯:高恆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