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6家庭与发展因素
 
导:个案概念化包含
(1)问题一开始是怎么发展的
(2)这些问题怎么呈现在人际关系中,引发案主来求助的症状或问题是什么
(3)问题如何带进治疗关系中,在治疗关系中重演
 
 
依附类型( Attachment)
主要以『焦虑』与『逃避』形成四个象限的依附类型,分别代表不同依附风格
依附关系中的焦虑:担心或关切重要他人对于满足自己依附需求的可能性或意愿
依附焦虑低:相信自己在有需求时能够找到重要他人,且能获得需求满足不被拒绝
依附焦虑高:在有需求时对于寻找重要他人感到焦虑/担忧重要他人拒绝或无法满足自己
 
逃避:对亲密感到不舒服,逃避自己或是别人的感受/需要/脆弱/痛苦
 
(一)安全依附型(Secure) 第一象限:低逃避/低焦虑
较一致,对过去经验没有防卫或是修通
不把父母理想化或用否认的方式看待过去真实问题
有内化的安全感和较稳定的自我感
 
进入治疗时,对于自己有问题而需要帮忙,较少感到冲突,更能和治疗师合作(冒险探索对治疗关系的负向反应和关系冲突)
 
痛苦时,不会逃避关系,或逃避情感需要;而是适度以健康的方式寻求他人协助或了解。不会过度焦虑或是担心被控制/遗弃
 
*我知道当我需要他时,他会在那里。
*我知道当我亲近他时,他不会伤害我的感受。
*当我痛苦时,他能安慰我。
*我很享受他在情感上'和我如此贴近,而我也觉得和他如此靠近。
 
————————————
其他三类为不安全依附,主要因应痛苦的比较不适应的防卫策略为『过度反应』或『不反应』
个人因依附史及后来的关系经验,发展对自己和他人的负向内在运作模式,常有下列:
1.过度反应策略:自认为不可爱/不值得他人疼爱与回应,对自己抱持负向模式
容易夸大需求,以求不断和重要他人靠近,获得可能回应
 
2.不反应策略:视他人为负向模式,认为他人可能伤害自己,因此不能依靠
知觉对他人寻求亲密是无益的,且可能带来情感伤害,因此『减低』或『否认』需求
 
 
*焦虑型常用『过度反应』来强化自己情感的表达与提升痛苦(让自己感觉很痛苦),来吸引注意力和再保证
*排除型常用『不反应』来减缓痛苦
 
————————————
 
 
 
(二)焦虑依附型(Preoccupied)第三象限:低逃避/高焦虑
『困在』或陷入生气/理想化中,或担忧挂念现在与过去关系中的他人
常担心重要他人能否可靠与自己联系/不会离开自己/不会让自己失望
很焦虑能否可靠依赖重要他人或可否随时找到重要他人
担心和顾虑别人完全占据自己主观经验,常感到不胜负荷
对自己缺乏自信/怀疑自己/知觉自己软弱/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因应/不信赖别人有能力提供协助
 
『害怕失去关系』
容易感到被抛弃
通常是分手或无力结束严重问题的关系/分手很久很久还没无能力复原 而来著的
 
 
焦虑的人常在专注自己身上和面对他人间摆荡,有时自我中心,有时过度苛求涉入别人。
通常长在亲职化家庭,无法预测父母回应,父母通常活在自己世界,无法提供安全堡垒/涵容/情绪调节
 
 
和焦虑型晤谈:一开始很热切投入,感觉很配合很自我揭露,不会区分和他人熟识程度。
容易感受威胁感,也容易让治疗师感受威胁
 
*我不能没有他,即使和他一起并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我常会想,是否他真的关心在乎我
*我非常高兴依赖他的情感支持
*当他让我失望时,我真的很难原谅他
*我伤心时会去找他,但并不会让我的心情好转
 
 
治疗师上吧!——清楚分化/设定界线的反映
*
 
 
(三)排除依附型(Dismissive)第二象限:高逃避/低焦虑
对于记得童年记忆有点困难(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呈现的童年通常过度理想化或正向(每件事都很棒,我有很棒的家等等)
 
(1)即使很明显有虐待事实,痛苦的问题经验与影响都被很轻易“排除”或是忽略
(2)过度贬抑照顾者经验(都是笨蛋/不想有瓜葛)
 
不相信在自己有需要时,可以获得情感或社会支持。
最常呈现:胜任/称职/独立/自给自足/有能力
因为抗拒依赖,常呈现情绪与关系疏离,认为展现脆弱或需要是不被接纳的
 
 
唔谈关系不易,因为排除型逃避亲密关系,拒绝对人依赖。一开始常理智/极少揭露或分享,倾向把问题归咎他人。“不反应”远离情感需求或脆弱,轻忽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不在乎他是否爱我或要我
*当我沮丧时,我不想告诉他,因为我会照顾自己的感觉
*我习惯什么事都是靠自已,我不会要他帮忙
*没有他,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没问题,一切都很好
 
 
治疗师上吧!
*听起来妳似乎需要靠自己做很多事
*我很好奇,有些时候,是否你要独自面对自己的问题,是有点困难的?
*也许别人并非总是对你有帮助,或用你想要的方式回应你
 
 
(四)害怕依附型(Fearful)第四象限:高逃避/高焦虑
相对于焦虑或排除有反应/不反应的策略,使自己没有过度强烈症状
害怕型没有稳定防卫机制或因应策略,常见广泛症状或矛盾反复行为
 
通常发生在不当对待或受虐情境的孩子,常有药物滥用或上瘾/自伤行为,去个人化或经验解离
1.父母敌意或明显拒绝
2.受到身体或性虐待
 
 
害怕被拒绝而逃避投入亲密。对他人依赖偏低,不容易以治疗师作为安全堡垒去修通或探索新的连结方式。
羞愧感倾向,个人无价值感与社交不安全感,预期自己会遭到拒绝或被剥夺,容易错听治疗师想关爱的回应。有时很焦虑有时很排除,靠近依附对象时,害怕再一次经验拒绝或剥夺的高度焦虑而不能移动。有些性虐待有解离症状/去个人化以把自己和经验隔开
 
 
因为高焦虑高逃避(逃避情感需要,并在接近依附对象时有明显焦虑)
*一定是我有问题
*我正在失去——不能没有他,但我也不确定我可以跟他一起生活
*我不重要——我只是讨厌我自己
*他们不会喜欢像我一样的人
 
 
治疗时“演出”的核心冲突——靠近/逃避冲突(approach-avoidant conflict)
常卡在两难,有时被同一个人真诚帮助,有时被同一个人背叛拒绝。
有时想靠近他人,但又很快因为害怕被拒绝或虐待而感到焦虑或恐惧。
『不能靠近,又不能离开。』——害怕与人连结(排除型)+害怕与人分化(焦虑型)
 
 
——————————————
安全依附具有很大缓冲作用或复原力。遇到痛苦时,身边有可以给予回应的照顾者,可以更安全长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