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候,自由戀愛都是不可取的,往往被「守禮」的人士冠以「無媒苟合」的污名。婚禮者,將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人認為,結婚是將兩姓融合,於公可以報效國家,於私可以傳宗接代、延續子嗣。在這種觀唸的驅使下,男女在結為夫妻之前有無感情並不重要,女人有無資格進門才最重要,於是古代男女失去了婚姻自主權,只能遵循父母之命,聽信媒妁之言。

《詩經》有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孟子》中也說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一對男女在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和媒人的說合下的結合,是不被社會所認可的。


很遺憾,十分遺憾,不管我們今天對丟失的《紅樓夢》後四十回裏的內容有多麼大的爭端和分歧,但寶玉和黛玉最終沒有結合在一起卻是不爭的事實。

是啊,寶玉那麼愛黛玉,「你放心」、「我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睡裏夢裡也忘不了你」這些誓言情話發自肺腑,句句誅心,感動著我們讀者。為什麼不去求老太太和太太娶了林妹妹呢!以寶玉的受寵程度,恐怕要天上的星星只要摘得也會給呢!

事實真是這樣嗎?

書中我們看到寶玉每次見到父親都是垂手站立、戰戰兢兢,父親對他是「喝」、「命」、「罵」、「冷笑」,不用說見著,就是聽到叫他,都是聞風喪膽,磨磨蹭蹭、滿懷憂慮,用賈母的話就是被嚇破了膽!寶玉在父親面前簡直就是個避貓鼠,話都不敢說。光是寶玉給襲人取名字就觸怒了他,要是讓他得知寶玉親自「要人」豈不後果更甚!要不是有個讓賈政顧慮的老太太護著,說不定寶玉早就像賈瑞和秦鍾那樣,被他父親打死了呢!

寶玉在母親王夫人那裡呢?王夫人倒是對寶玉百般疼愛,摸脖子摸臉的。但是我們看到寶玉跟金釧調笑那一段,王夫人狠狠地朝金釧臉上打了一個嘴巴子,罵她「下作的小娼婦,好好的爺們,教你們勾引壞了!」,而寶玉見王夫人醒了,早就一溜煙的跑出去了。再看王夫人攆怡紅院的丫鬟那一段,王夫人一臉怒色,見寶玉也不理,把寶玉幾個心愛的丫鬟攆了之後,寶玉雖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際,自不敢多言一句,多動一步,一直跟送王夫人到沁芳亭。從這兒我們也可以看出,王夫人是通過寶玉身邊人來管制寶玉的,她可以不直接責罰寶玉,但一定會責罰寶玉的丫鬟和小廝們,給寶玉教訓,立下母命不可違的威信。

當然賈母就更不可冒犯了,賈府內宅上上下下幾百人口,賈母高高在上,那種氣場、那種威嚴,寶玉自不敢挑戰,雖說受寵也要顧及綱常倫理。就拿孔雀裘來說,賈母給了這麼金貴的一件衣服,穿了一天就燒壞一個洞,說明什麼呢?說明你不把老太太的心意當回事,辜負老太太的美意。後果很嚴重,孫子加重孫子好幾個只疼你,這樣不知好歹常了,賈母會有意見的。所以賈母這裡也是有底線的,不是什麼都可以觸碰的!

封建制度下最可恨的行事方法就是不尊重個體,尤其這種婚姻大事更不允許自己做主。所以就有了寶玉的「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就有了黛玉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的愛情狀態。

因此我們知道,任寶玉喜歡娶誰,如果得不到賈府權力的認可,寶玉求也沒用。

如果看到這了,就關注作者一下、或點個贊吧。


那時候的道德觀是以孝治國安邦,以孝治家富貴,兒女親事是家族大家庭的事,不是男女二人的事,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誰嫁誰是父母的事情,你自己提出來就是大不孝,是反當時社會道德禮教傳統。


賈寶玉雖然看似放蕩不羈。實則是個封建社會的老古董。


因為社會制度不允許,封建社會講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