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巔峯期,無論是詩詞還是書畫亦或瓷器等藝術門類都別開生面,推陳出新而又自成一體,連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情趣追求、道德理想標準等都對後世影響巨大,堪稱歷史長河中曠古爍今的一個獨特「頭條號」。

作為宋詩這一藝術瑰寶,有宋一代大詩人璨若星河,青史留名的巨匠數不勝數,而其中的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可謂是其中的最佳代言人,當然還有陸遊、范成大等一批得力幹將也不遑多讓。談到宋詩,宋陳師道《後山詩話》中說:"王介甫(安石)以工,蘇子瞻(東坡)以新,黃魯直(庭堅)以奇。而後世提到宋詩,當時這樣的「三足鼎立」漸漸演變為「蘇黃並稱」,這自有其值得玩味的地方。

回到問題本身,在詮釋這個問題之前,必須破除這樣兩個迷思:一是輩分說。一個時代的傑出文藝代表人物,只有同輩才能並稱無異於刻舟求劍削足適履。打破這樣的常規比比皆是,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就和蘇軾甚至蘇軾直接和他的老頭子蘇洵並稱;就拿蘇黃來說,黃庭堅還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呢,老師與學生並稱也是對此說的直截了當的否定。二是官位說。是的,王安石位居相國,在官位上甩蘇軾好幾條大街。若是此說成立,那唐宋八大家又做何解呢?而且在文人入仕視為正統的古代,學而優則仕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性標準,官位高是「加分項」而不是「扣分項」,按這個道理,王安石而不是黃庭堅更有與蘇軾並稱的分量,稱「王蘇」比「蘇黃」更合時宜。

話說回來,中國歷史傳統上評價文人自有其特有的經緯度,是黃庭堅而不是王安石與蘇軾並稱,有其內在的合理性內核。竊以為,簡而言之,「道德文章」四個字足矣。道德是前提,文章(詩歌)是關鍵,這也是蘇黃並稱的兩個決定性因素。

先說道德。從私德上說,這三人私德上都沒什麼讓人詬病之處,王安石連他的政治死敵司馬光也對他的私德充分肯定。這就說到王安石作為政治家、改革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王安石變法。應該來說,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的眼光是超前的,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評價呈現出一個奇怪的軌跡,自宋及至近代,對他的變法持貶損的態度一直佔據上風,直至近代,對他的變法讚揚的聲音才逐漸多起來。也就是說,在歷史上,認為王安石大德有虧的聲音一直是主流,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變法加速了北宋的亡國進程。這個話題太複雜了,就此打住。提到這一點,也就是說王安石的官位高在歷史上對他作為文人的評價上不是「加分項」反而變成了「扣分項」。

再談詩歌。三者都是大家,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具體分析來看,三者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對後世的影響力也是不同的。蘇軾世所公認,自不必說。首先說王安石,他是宋詩的開山立派之人,創造了「王荊公體」,其特點是用詞、造句、鍊字等方面煞費苦心,其過於追求「工」的藝術特點,再加上他過多的政務工作影響了他的詩詞創作,但其後期的絕句還是讓人耳目一新,但拿影響力說事,他是開山者,但不是發展成熟的代表,他寫的許多其他絕句之外的詩要是比照起來讀的話讓人覺得大相徑庭,風格迥異。再說黃庭堅,他是宋詞發展上的一個巔峯,其特點就是「新」,但這種「新」是推陳出新的「新」,他構建並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理論綱領和創作原則。他的詩法度謹嚴、氣象森嚴、說理細密,可以說是宋詩的典型,具有宋詩鮮明的藝術特點。但他的詩過於追求用典導致「暗礁密佈」,很難讀懂,這也造成了黃庭堅的詩雖然是宋詩的傑出代表,放在現在的語境中其影響力日漸式微的局面。

總之,具體到宋詩這個具有特定的藝術特點的詩歌版圖領域,按宋詩的代表性特點來甄選,「蘇黃」並稱而王安石落選並不為過。這點有點像現在的武俠小說一樣,當初梁(羽生)、金(庸)、古(龍)三者鼎立,但後來梁羽生漸漸沉寂下去,人們更多的是談論金庸和古龍。這其中的道理也有相通之處。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在下以為,如果身處同一個時期,那麼這個「並稱」,不僅是才學相近,更重要的是輩份。也就是說是接近於同一輩份的人物。尤其在文學領域。比如(大)李杜、元白、(小)李杜。李白比杜甫雖然大11歲,但卻是同輩中人。歷史上的同一時間的並稱,基本上都是以平輩相稱,即兄,弟等。

王安石為詩,堪入宋朝前五,北宋前三。論寫詩的水平,黃山谷根本不是王安石的對手。

王安石只比蘇東坡大16歲,但無論年紀,還是職位,還是資歷,都算是蘇東坡的長輩。但是黃山谷卻是和蘇東坡是平輩人,而且東坡會的,山谷同樣會。詩、詞、書、畫、輩份,經歷,才情,愛好,情趣,他們之間可以相提並論的地方太多,多到數不清。

另一個原因就是王安石曾經是相國, 官職太大,文人入仕是很重要的一個標準,否則韓愈為何不和賈島相提並論呢?才學是一方面,有官在身也是一層原因。賈島後來被東坡和孟效放在一起,除詩作風格相近,官微也是一個因素。也就是說,王安石的最大標籤是從政,而不是文學,詩人只是他的另一個小身份。

如果東坡曾為相國,或山谷曾為相國,那麼中國文學史上,就可以改寫成王蘇,或王黃了。

當然,在散文中卻有「歐蘇」之稱,歐陽修的輩份更大,所以輩份一說,在此就不成立了。但歐蘇明顯沒有蘇黃出名。究其原因,還是蘇黃相近之處太多,而且均開一時之風。這個一時之風,就是對當時詩壇的影響。詩歌在王安石那裡產生了變化,到了蘇黃二人手裡發生了巨大改變,從情入理,各具奇妙。當然,批評家也認為,詩歌在蘇黃手裡開始被玩環了!所以,這裡又添加了一個理由,就是他們詩歌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只能是蘇黃,而不能是王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