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袭卷壹以来的古典悬疑风格,以鬼怪传说一类附会刑案,读来颇有早期电台播送的《包青天》或《施工奇案》一类公案剧。《张公案》中总藉著鬼怪或民间轶闻作为引子,慢慢引出案件真相,并不是真的有鬼怪妖精作祟,一切出自人心、出自有心人有企图而为之,自然与古朝背景的神探十分搭配。

 

(本文牵涉小说剧情,请斟酌点阅)

 

  作者的笔锋非常轻盈流畅,卷壹的两篇短篇在悬疑的架构上还没那么成熟,甚至在挖掘线索、以及梳理推论的地方有点混乱。但在卷贰《女儿村》一改前述缺点,结构完整札实,办案过程读下来也算有条有理,较没有〈黄大仙〉那样读一读脑子会打结的状况。

  撇除逻辑上是不是真有什么漏洞,或是最后追查出有个大型地下组织正掌控国家未来,这种看似过于浮夸的真相,《女儿村》循序渐进、由浅而深地在带案情,起初是沐天郡的辜家庄的灭村之谜,其次是陈筹的女儿村奇遇,再写兰珏会考当年结交的辜姓考生离奇之死,看似无关的三件事,却由一个四叶三果图腾隐约串连著。作者不疾不徐地先破了沐天郡的叛党案,再让陈筹出走,引出女儿村之谜的主谋,两事汇聚在兰珏被下毒暗杀一案,拼图凑齐,三条线一气呵成,读起来其实很过瘾。

  再加上大风刮过在描述人物心境的笔调十分细腻,偶尔还能看出他们性情的可爱之处,更添加这系列的可看之处。

  像张屏从兰珏处听来辜清章一事,正揣摩著这对当年挚友的心境,就拿陈筹来问,即使这段有卖腐之嫌,但陈筹与张屏之间的互动自然可爱,很讨人喜。又如最后真相揭晓,原来辜清章是前朝皇族后裔,被神秘组织束缚著,身不由己,张屏说辜也许是早就知道所有真相却选择不说,含苦含冤而死,惹得兰珏心里诸多回忆与感情翻腾,读者读著也心有戚戚……等等,皆能看出大风刮过在人物描写上的功力深厚。

  即使如此,《女儿村》仍有不足之处。

  像是张屏办案的场景著墨不多,大多时候他都在县衙的卷宗库里调阅资料,偶尔出门看看辜家庄现状,或探望兰珏、打探消息,或与陈筹的日常描述,之后大都著墨在大理寺卿邓绪与断丞柳桐倚如何装疯,在市街上暗中打探叛党线索,就连最后私审刘知荟时,张屏也只提出假推测钓刘知荟自己说真相,证实他知情之外,只有与柳一起到禅寺寻找线索,在断案上,张公的存在感有点淡薄,让人很想为他捏挤把冷汗啊。

  人物心境虽然细致,但却也有矛盾与不自然之处。

  像邓绪虽然号称京城三神断之首,作者还写他擅长察人观迹,王砚被列为三神断之一,只是因为他家世显赫,能断别人不敢断的案,明显是在写邓绪办案能力其实超越王砚。但在卷壹最后一篇番外,王砚看出路边卖身葬父的女子有冤屈,邓绪却没看出来,被王砚喷了一脸,与形容邓绪的「擅察人观迹」有了前后矛盾。

  或像兰珏为人在朝中似乎又臭又黑,每个人都讨厌。除却拐骗柳家小姐的传闻、在卷壹开头暗示兰珏会收人好处以外,还真看不出来他讨人厌在哪里,反而觉得他很会做人,这样的人在官场、在职场应该很吃得开才对,怎么还一年到头都被御史台参折子?兰珏没骗人感情被传有骗,就算真有骗,又跟这些官有何关系,竟要这么讨厌兰珏?还是出身不好惹人轻视?但也有不少大人是平民出身,说不通。就算他会收人好处,也知道科举期间要避嫌。看来看去还是不很懂兰珏到底哪里黑到无法升官啊?

  话说如此,但《女儿村》揭露了有个地下组织,看起来像是给主线开个头了,后续我应该还是会往后追就是了,毕竟这系列不算太差,还有吸引人往后读下去的悬念在。

 

  最后的最后,我在读《张公案》之前完全没有读过大风刮过的其他作品,也只是恍惚知道这系列与《皇叔》是同一个世界观,但作者似乎已大家都读过他的其他作品为前提在写后记,于是就是被雷个体无完肤。

  不仅雷了《皇叔》,也剧透了《张公案》里王砚未来的结局。

  如果你跟我一样,只读过《张公案》,又不想被暴雷,千万、记得千万不要去看作者的后记,会后悔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