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哈爾濱,只分道里和道外,作爲這座城市元老級區域的存在,部分建築街區雖被逐漸改造,但歲月沉澱下來的歷史厚重感無處不在。

哈爾濱這座具有200多年曆史文化的老城味道,就彙集在這裏。

一批民間最會做菜的手藝人,憑藉着對食材原始味道的執着,用日復一日的專注,激活四海八方食客的味蕾!

說起哈爾濱的燒烤,就不得不提及老太太燒烤了。

在哈爾濱來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大街小巷經常喫燒烤的人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便是不經常喫燒烤的人也會或多或少的聽說過北三第一家老太太燒烤流傳的故事。

巴洛克街區改造後,老太太燒烤的門面裝修延續了古樸的特色。

老太太燒烤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哈爾濱掛牌的老太太燒烤遍地都是,以至於很多不熟悉但是慕名而來的食客,很難分辨孰真孰假,到底哪家纔是真正想找的呢?

出於食客們對老太太燒烤的熱愛與追捧,市面上已經流傳出好多故事版本,每一段傳頌的傳奇故事背後其實都是一段艱苦的奮鬥歷程,這些美麗的傳說可以說是食客們對店家的一種美好祝願吧!

爲此,龍頭新聞採訪了房老闆,爲讀者還原冰城燒烤江湖中真實厚重的老太太燒烤。

老太太燒烤的主要特色有肥翅,生烤雞蛋,牛肉乾,五花肉,豆花魚,錫紙豆腐,烤黃瓜片,拔絲麪包片。

道外區北三道街和北四道街有一條衚衕,鬆光電影院就坐落在裏邊。當年每天都聚集着很多看電影的人。1981年的時候,二十六七歲的房久田看到了商機便做起了小買賣。

最開始的時候,是用自行車推個小槽子賣烤串,就是這個小野攤,每天光靠電影院散場的人就能賣出千八百串。那個時候都是圍着槽子邊喫,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擼串。

經營了大概兩年多,存了一點積蓄。

1983年的時候在鬆光電影院正門對面,正好有空屋出租(北四道街67號),房大哥心裏有了一個想法:讓客人在屋子裏喫還能遮風擋雨豈不是更好,這樣一來也不用再用自行車推來推去。

當時都是民宅,門也不朝街這邊開,房先生便把窗戶改了一扇門。

趕上冬天效果非常明顯,暖和的屋子,食客更願意多等一會兒,就這樣便爲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食客們想喫了,隨時就可以來找到店裏,再也不用等那個推車的小野攤何時出現。

生串雞蛋是老太太燒烤的絕活。房大哥說:“生烤雞蛋必須生着串,生着烤,這樣才能保證烤出來的雞蛋夠鮮,夠嫩。”

當時研究這個菜品的時候,一天要串好幾十斤雞蛋,串壞了也不能浪費,變着花樣地做雞蛋喫……

天天炒雞蛋,喫的媳婦孩子看見雞蛋眼睛都綠了。

租下來的店面面積不到30平方米,由房久田和愛人一起打理,既然有門店了怎麼能讓食客更容易找到呢?

對於招牌,據房先生講:“開始沒尋思那麼多,也沒什麼叫的,就隨意起了個名字,叫老太太燒烤”。這便是老太太燒烤的由來。

談起這段歷史,房大哥還覺得那段艱苦歲月歷歷在目,“一直是自己一個人烤,冬天手凍得像小饅頭似的”!

隨着社會的發展,燒烤逐漸火了起來,老太太燒烤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後來聽說的人也多了,都想親口嘗一嘗“老太太燒烤”的手藝。

老太太燒烤一點點被食客們口口相傳成了一個品牌,房大哥於是在2000年的時候註冊了老太太燒烤執照、商標和LOGO。

因爲地處中華巴洛克羣建築,屬於歷史建築文化遺產,店面於2012年搬遷到了道外區南大六道街234號。現在則搬到了巴洛克南三道街69號。

現在的店面依然保持着原來的傳統,以品質取勝,肉製品由賓西牛業、大莊園、56號肉製品公司供應。

房大哥現在年紀大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經營上,烤串由房先生親手帶出來的5個徒弟烤制。

房大哥膝下有一個女兒,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上了幾年班後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參與到了店面的經營與新品的創作中。

有了子女的分擔,房先生精力減輕不少,後繼有人也讓房先生倍感欣慰。

這些獎牌是對老太太燒烤最大的肯定。

名氣日漸大了,也吸引來了好多外地食客、明星、劇組、電視臺節目等,還有很多部門頒發的各種獎狀、招牌,這些是讓房先生意想不到的。

2017年3月份中央電視臺節目組還專程來到北三第一家老太太燒烤拍攝大型紀錄片“人生一串”,拍攝了3天,是黑龍江省唯一一家。

在咱們東北這疙瘩,沒有什麼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時光變遷,迎來送往。

當年老北三老太太燒烤麼,您還記得麼?

來一波回憶殺。

北三第一家老太太燒烤

尋味地址:巴洛克南三道街69號

尋味電話:0451-51074458

來源:生活報 龍頭新聞

作者:王振剛

· END·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