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敢和別人發生衝突,背後的原因是:衝突之後,不知道怎麼相處。

尤其是那種衝突之後,還必須要相處的。比如:同事之間。擡頭不見低頭見,畢竟,工作還要來往。

我們以爲是面子問題,或者只是簡單歸咎於不好意思。

背後其實大有原因。

來訪者曉月的主訴是情緒問題。

心理問題的一條基本的規律是這樣的:所有你提出的問題,往往都不是問題本身,而是背後發生了什麼。

所以,如果曉月的主訴情緒問題——輕度焦慮。那麼,我們就跟她說,你不要焦慮,凡事往好的方面想,放輕鬆,不會有問題的。

那這句話就等於白說,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因爲,這句話對曉月,不會起任何作用。

這就是爲什麼有的時候,朋友的勸說並不能幫助到你的原因。

曉月焦慮的背後,是有原因的,但是這些原因,往往僞裝的風馬牛不相及。

溝通了幾次,我們終於發現,曉月焦慮背後的原因,跟她的一位昔日的朋友,今天的下屬有關。

下屬人很好,工作很認真,也很努力,就是特別敏感,有一顆玻璃心,稍不注意就會被刺痛。

因此,曉月在照顧這位下屬的情緒方面,向來倍加小心,但是,即便這樣,下屬還總是動不動就要找曉月“談談”:

比如,同事交接工作的時候,對她不夠尊重;

這個工作不應該是她負責,誰要硬推給她;

今天跟別的部門的同事衝突了,覺得很委屈;

今天早上一上班,你怎麼沒有那麼熱情洋溢地跟我打招呼,你是不是針對我……

曉月不勝其煩,但是忍了。

有一次,這位同事看到曉月桌子上的早餐是前一天的,直接給扔了,說是喫隔夜的不好,導致一大早就要開會的曉月,餓了整整一上午。

曉月很不高興,但是,同事看曉月不高興,竟然緊跟着更加地不高興,覺得曉月不知好歹,自己好心被當成驢肝肺。

曉月真的想跟對方大吵一架,你憑什麼動我的東西?動我的東西爲什麼不跟我說一聲?

但是,曉月又忍了。

曉月小心翼翼,隱藏了自己所有的情緒,就是爲了照顧到對方,以換取相安無事的局面。

久而久之,因爲長期的壓抑,曉月就有了情緒問題。

情緒之所以低落,是因爲曉月沒有讓他們被充分地表達。

反過來,如果她不那麼壓抑自己,情緒就得以順暢地流動,她就不會出現情緒的問題。

可是,不壓抑,就意味着表達,表達往往就意味着衝突。

“你可以直接跟下屬表達你的想法嗎?”我問曉月。

“當然不可以!”曉月說。

“爲什麼?”我追問。

“我表達了,她肯定就被`扎`到了,會反擊我,我倆就會吵起來。”

“吵起來會怎麼樣?”

“我不知道怎麼收場啊,畢竟,以後還要相處。”

不知道怎麼收場,不知道怎麼相處。

所以,問題卡在:不知道如何和解。

我們中國人,特別注重面子問題。我們認爲,最好沒有衝突,也就是所謂的,不要“撕破臉”,所以,即便我們看對方已經非常不順眼了,但是,我們還是會選擇隱忍。

只要我們還能忍。

不能忍了怎麼辦?不能忍就隔斷聯繫,老死不相往來。

所謂:惹不起,還躲不起嘛。

所以,很多朋友之間,明明相處的挺好的,但是因爲一點不愉快,開始漸行漸遠,直到最後“絕交”,都沒有發生過當面的衝突。

這是很矛盾的,我們往往很在乎彼此的這個“不愉快”,同時又都選擇“隻字不提”。

我們心裏的某個角落似乎在告訴我們:一旦把“不愉快”拿出來說,就會爭執,就會發生衝突。衝突了,這段關係就完了,不可修復了,是不可逆的。

那麼,爲了維持表面上的皆大歡喜,我們作了些什麼呢?

隱忍,剋制。

在隱忍和剋制的過程中,我們的“自我”中,真實的一部分,在被不斷壓抑。如果在一段關係中,真實的一部分自我始終保持不斷壓抑的狀態,那麼,這段關係,不算是一段好關係。它只能是浮在表面上,承擔了某一部分社會功能的關係,比如說:同事關係。稍微需要一些深度的關係,在這種狀態中,都無法發展。

因此,只有經歷衝突,纔可能建立一段更深入的關係。

我大學時,有兩個關係特別好的男性朋友,他倆之間,最開始的時候,就是通過“打了一架”才成鐵哥們兒的。

我自己關係瓷實的朋友,也是吵過架,又和好,關係才更深入一步的。

在衝突的過程中,我們都以一種比較激烈的方式(當然,最好是比較溫和的方式,比如:可以平靜溝通彼此的想法,而不是爭吵)非常堅定表達了彼此的需求和界限,這讓我們可以在這段關係中做自己,同時,又能真實看到彼此的存在,我們的關係纔開始流動。

這就需要和解的能力。

在一次節目中,江疏影自曝,自己曾經和古力娜扎發生了非常激烈的爭吵,爭吵之後,自己覺得,該說的都說清楚了,沒必要僵着。於是,通過“親了對方一下”的方式和解,一下子就緩和了彼此的尷尬。

就這個敘述本身來說,江疏影的這個和解能力,是很優秀的。

有能力和解,會和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品質,背後有着很強的心理動因。

和解能力的背後是:你相信,自己是結實的,對方是結實的,你們的關係也是結實的。

(1)對方是結實的。

我們不相信對方的心理能夠承擔你的真相,所以,我們才委屈自己。但是,一段健康的關係是,對方就是要足夠結實,以至於可以接受真實的你。否則,關係從何談起呢?

(2)我們自己是結實的。

吵架之後,我們能夠不心存芥蒂,好像對方跟我們不一樣,我就要“記仇”一輩子;對方對我們有微詞,那麼就是對我們的全盤否定……我們自己要足夠“結實”,才能讓自己具有和解的能力。

(3)我們的關係也是結實的。

我們可以吵,但是,我們仍然是朋友;我們是兩個朋友在吵架,我們可以討論我們有分歧的地方,這不妨礙,我們仍然是朋友。

這不是天塌下來,不是走到了絕路。

我們只是吵了個架。

在一段結實的關係中,我們“表達自己”就會更有安全感,更加不會害怕衝突,也能充分伸展自己的舒適空間,作一個真實自在的自己。

如果關係中兩個人都能做到這樣,你們的關係,才能真正流動起來。

所以,“衝突”並非洪水猛獸,“衝突”在幫你篩選,哪些是你真正的朋友。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