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穿衣服。」

  「我不穿衣服。」

  「不穿衣服會感冒。」

  「我就要感冒。」

  「感冒要打針。」

  「我就要打針。」

  「打針會很疼。」

  「我就要疼。」

  這是在我們上周日的「全民早教·父母訓練營」活動中,一爺爺在互動環節中跟專家交流的問題,但爺爺一說完,在場的不少家長哄堂大笑的同時,也表示,自己的寶寶也正是如此。不少爺爺奶奶很困惑,為什麼寶寶會說會走會聽懂話了,反而更難帶了,寶寶簡直就從天使變成一個專折騰人的小魔鬼。

  現場,母嬰專家先恭喜了這位爺爺,表示,這個剛滿兩周歲的寶寶正進入他的「第一個叛逆期」,這種現象正是表明,寶寶發育很正常。

  不過,調查顯示,近90%的父母不了解「第一個叛逆期」或是缺乏正確的教育態度和手段,60%以上的家長會對孩子採用專制性教育態度或過度限制和保護。

  當孩子處於叛逆期時,家長該如何處理「無理取鬧」的孩子?

  「第一個叛逆期」 出現在2-3歲

  說反話、頂嘴、反抗是正常現象

  貝因美母嬰專家陳曉青說寶寶從一歲多開始就會變得有「脾氣」,在兩歲時會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心理學上稱這一時期為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將延續到3歲左右,是寶寶生長發育過程中時間最長的一個敏感期,家長需要的是無限的耐心與忍耐力。

  這一時期的寶寶活動能力開始變強,活動範圍開始變大,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好奇心強。一方面,他們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可另一方面,他們尚未成熟的身體無法滿足他們動作的需要,有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無法清楚地告訴大人他們到底想要怎樣。所以,一旦遭到父母的干涉和制止,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反抗等現象。

  嬰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嬰幼兒「叛逆」並非壞事,而是開竅的可喜表現。「嬰幼兒開心才會開口,開口才能開竅。現在小孩子不僅開口早,而且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逆來順受』,這是智力發展的表現。」

  叛逆期其實是寶寶自己的探索期

  處理方法不同 鑄就寶寶不同的性格

  福建省情商研究會潛能開發工作委員會主任陳明興表示,讓嬰幼兒多體驗,是早期教育的方法之一。家長對孩子的行動不要輕易加以干涉,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積累經驗,體會成功的快樂。

  陳明興建議面對幼兒的「反抗」,家長要放棄不分青紅皂白的強硬態度,應該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的鼓勵,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以及動作技巧、能力的發展。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多年後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所以,對於兩三歲至六歲的孩子,反抗不是什麼壞毛病。如果家長能突破傳統的束縛,認清孩子的反抗並不是在挑戰你的威嚴,抓住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引導孩子從叛逆走向獨立,相信一定能促進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

  寶寶叛逆期 不聽話

  家長應該不妥協、不粗暴

  「第一個叛逆期」是寶寶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小寶寶不知道如何把握,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陪著寶寶走好這第一步,在面對寶寶不乖的情況下,家長應該尊重理解孩子,不能粗暴處理也不能過於溺愛妥協處理。以下方法從各早教中心的專家處收集,正一籌莫展的大家不妨試試。

  多項選擇法。在親子間發生對抗衝突的時候,你不必急於將自己的意見堅決執行。我們可以試試這樣的方式:「寶寶,必須睡覺了,因為明天我們還要做很多事情。如果你現在還不想睡覺,可以選擇再聽一個故事或者玩十分鐘,你選擇哪一個?」這種多項選擇法在與寶寶打交道的過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寶寶即使兩個方案都不是他原來想要的,但是他喜歡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感覺,所以能接受,並且因為方案是自己選擇的,所以執行起來十分利落。

  反行其道法。當寶寶針對你說的話總是反行其道的時候,家長也可以效仿,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家長想先帶寶寶去動物園再去遊樂場,擔心寶寶唱反調,就可假裝說,先去遊樂場,大部分叛逆寶寶會上當,會反對說要去動物園。

  約法三章法。寶寶生來就是有秩序感的,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時間及對某些事情的處理方式——要共同商定,否則一個外在的規則會被寶寶視作異己加以排斥。一旦他參與了制訂,他便會覺得這些規則很神聖,會努力遵守。你也要認真對待你寶寶的約定,在發生衝突的時候,你可以提醒他遵守約定。

  自然後果處罰法。在一定的範圍內,可以運用孩子行為後果本身,自然而然地懲罰他的行為。比如:有的孩子不肯自己吃飯,那我們就可以應用自然後果懲罰法,他不吃過會兒肯定會肚子餓,當他餓了時你不喂他,他肯定也會自己吃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