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作品編號2010092101《放眼世界著名自然景觀 感受異國文化》

美國總統山在美國南達科他州境內西南部拉皮德城西南方的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的東南坡上,有一群世界上最大的人面雕刻。因其山上雕刻著美國四位總統的頭像,而被人稱做「總統山」。據說,「總統山」最初的構想,源於一位學者。1923年,一名姓羅伯特的學者,萌發了一個念頭,他想在南他州黑山區堅硬的花崗岩石山峰頂上,雕鑿一座象徵美國的摩崖石刻人物雕像,他這一大膽的構想,隨即得到當時著名的雕塑家鮑格姆的全力支持。經過幾年的醞釀和精心策劃。「總統山」摩崖石刻人物雕像的浩大工程,終於在1927年拉開了序幕。據史料透露,當時參加這項恢宏工程的全美雕塑家就多達360多人。他們風餐露宿,忘我拼搏,在精心雕刻中,送走14個春秋,1934年,俗稱「總統山」的摩崖石刻人特雕像浩大工程,終於全面竣工了。從此,「國立拉會莫峰紀念地」便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眼前。依山開鑿,雕刻的「總統山」,端莊、凝重、氣勢恢弘。昔日光禿禿的花崗岩峰頂上,如今雄踞著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佛遜、亞伯拉罕·林肯和狄奧多·羅斯福四位總統的巨型半身塑像。這些虛實並重的半身石刻雕塑像,體量很大,每位總統的面孔,從下頦到頭頂部,分別從18米到21米不等。其中,僅林肯的嘴唇,就寬達6米多。在四位總統石刻頭像的山腳下,簇擁著蒼松、柏,下面是寬寬的大道。大道兩側豎立著十幾根方柱,美國五十個州的州旗分別以四面一組裝飾在大理石飾面的方柱上,象徵美利堅合眾國的聯邦國體。

比利時布魯塞爾原子塔

比利時布魯塞爾原子塔(Atomium)矗立於比利時的埃瑟爾(Heysel)高原上,高102米,當年是為1958年的萬國博覽會而興建。以鋼骨建構出放大1650億倍的鐵分子結晶,它的9顆圓球代表9粒鐵原子,也象徵比利時9省。9個圓球之間用粗大的鋼管相連,圓球和鋼管總重量達2200噸。9球之間有自動梯相連接,圓球四周鑲著巨大的明亮的有機玻璃,並裝有數架望遠鏡,可同時供250位遊客觀光。每個圓球都有一個科技知識展覽室。內容包括和平利用原子能,航天技術、太陽能、天文、地理與科普知識。

葡萄牙里斯本大發現紀念碑葡萄牙里斯本的「大發現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Discoveries)高50公尺,矗立於太加斯河口,為獨裁者薩拉查(Salazar)為紀念航海家亨利逝世五500周年在1960年命人所建。亨利站在船首,手上托著一艘當時的多桅小帆船,其他15與16世紀偉大的海上探險家則緊跟在後,包括1498年繞過好望角的達伽馬、1521年橫越太平洋的麥哲倫,以及第一位航抵巴西的歐洲人卡布拉爾(Pedro Alvares Cabral)。葡萄牙是伊比利半島上第一個擺脫摩爾人統治的國家,因此得以比鄰國西班牙更早50年展開徵服世界的大業,在航海大發現上扮演重要角色。葡萄牙水手開歷史之先河,探索全球各大洋。因他們的開疆拓土,葡萄牙帝國的勢力在16世紀初就遠達東印度群島。葡萄牙征服者及後來的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征服者遠征時,同時將基督教信仰和科學理念傳播出去,而且往往是以武力和奴役的方式來達到這項目的。

墨西哥坎昆島的坎昆角

在墨西哥金塔納羅奧州猶加敦(Yucatan)半島的東北尾端,有座狹長的島嶼矗立於沿岸廣大瀉湖與加勒比海之間,島上直到一九七二年才出現幾棟建築。如今這裡已是墨西哥最重要的觀光區,全球最大的海邊渡假勝地之一,與歐美有直飛班機往來。沿著十五公里長的海邊,豪華飯店林立;在坎昆(Cancun)南部的馬雅里維拉(Maya Riviera)海岸沿線,住宿設施更是綿延七十公里長。觀光是墨國的重要經濟來源,二○○○年時就替墨國賺進八十三億美元。一九九九年,在坎昆這個大眾旅遊勝地(每年三百萬遊客,百分之七十四是外國人),舉辦了一場以「永續觀光」為題的北美洲會議。觀光開發帶給環境的衝擊,往往連帶改變了當地原有的特色。這項前所未有的會議,便將重點放在自然資源與本土特色的保存,以及如何開發當地人也能公平分享的利益。坎昆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東北部,過去只是加勒比海中靠近大陸的一個狹長小島,長21公里,最寬處只有400米。但這裡有平靜的大海,明媚的陽光,細軟雪白的沙灘,周邊還有大量古瑪雅人的文化遣存。經過開發,坎昆島上已建起80多座豪華旅館以及餐館、購物中心、娛樂場所。坎昆早已成為聞名世界的海濱度假旅遊的勝地,每年有200多萬國外旅遊者到這裡度假旅遊。

西藏布達拉宮地標布達拉宮位於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西北郊區約兩千米處的一座小山上。在當地信仰藏傳佛教的人民心中,這坐小山猶如觀音菩薩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語稱此為布達拉(普陀之意)。布達拉宮重重疊疊,迂迴曲折,同山體融合在一起,高高聳立,壯觀巍峨。宮牆紅白相間,宮頂金碧輝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是拉薩城的標誌,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創造力的象徵,是西藏建築藝術的珍貴財富,也是獨一無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類文化遺產。

葡萄牙里斯本基督像

這尊基督像於1959年樹立在伊比利半島的大西洋岸,面朝里斯本,興建靈感來自俯瞰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基督像(Christ the Redeemer)。藝術家法朗科(Francisco Franco)花了10年時間,完成這尊高28公尺的雄偉基督像,連同下方82公尺高的混凝土底座,共110公尺高。基督像聳立於太加斯河口岸邊,見證了伊比利半島人民的宗教狂熱。葡萄牙比鄰國西班牙還早50年脫離摩爾人的宰制;在這50年間,葡萄牙搶先展開了新世界的探索和征服。在航海家亨利(1394-1460)帶頭下,葡萄牙水手相繼出海,成為全球海域的探險先驅。

摩納哥國會中心堂

這是用法國沃爾維克(Volvic)的熔岩塊拼出的神奇之作。這些熔岩塊來自法國中央高原的採石場,先切成薄板狀,再送到普羅旺斯塗上瓷釉,接著切割成二萬四千塊、14種亮麗顏色的菱形石板,最後鋪在摩納哥國會中心堂的屋頂,形成這片約一千五百平方米寬的平台。這座六邊形建築在堅如磐石的混凝土椿上,正對著著名的賭場。整座建築俯瞰地中海,宛如蒙地卡羅市濱海區新長出來的生物。

葡萄牙佩納宮

葡萄牙里斯本近郊的新特拉鎮(Sintra)是摩爾貴族與葡萄牙王室的夏宮所在地,之所以在新特拉建夏宮是因為這裡樹林陰翳、滿目蔥蘢,風景迄人。這一帶山巒起伏,宮殿、城堡和別墅就坐落在這一碧連天之中,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揉合在一起,難怪詩人拜倫把新特拉喻為伊甸園。早在摩爾人統治時期,新特拉王宮(Palacio Nacional de Sintra)就已經存在了,但成為今天這個樣子卻是從15世紀初葉開始經過多次擴大與重建的結果——一個摩爾式、哥特式和葡式的混合體。宮內富麗堂皇,最漂亮的要數天鵝廳,成群頭戴皇冠的天鵝繪在了天花板上。最後一位女王19世紀80年代仍住在這裡。100年後的今天,王宮對外開放。翠綠的山上粉紅色的佩納宮是國王離宮,輕快的粉紅色和如發射火箭般的城堡頂層塔樓,使它看上去像一座樂園式的城堡。此外還有小徑、門廊和固定弔橋等,形成了多種建築風格綜合在一起的城堡。佩納宮建於1840-1850年,距今近一個半世紀,但卻是新特拉比較新的宮殿了。佩納宮(Palacio da Pena)是國王離宮,它耀眼、奇特、矯飾的身姿看上去像一座樂園式的城堡。宮殿本身為多種建築風格的大雜燴,兼具哥德式、文藝復興式、摩爾式、曼努埃爾式(Manueline,葡王努埃爾一世在位時的建築風格)乃十九世紀葡萄牙女王瑪麗雅二世的丈夫——費迪南德(Ferdinand of Saxe-Coburg-Gotha)之心血結晶。費迪南德受德國浪漫主義的啟發,授命德國建築師馮埃施韋格南爵(Baron von Eschwege)負責興築,主要建於1840——1850年,最終完工於1885年,即費迪南德逝世那年。居住在此地區的其他達官顯貴,按照同樣的理念建築官邸,使得辛特拉成為歐洲浪漫派建築的中心,其公園與庭園風格更深深影響及後世的景觀美化設計。由於深具文化價值,此一地區於199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澳大利亞大堡礁

大堡礁綿亘於澳洲東北海岸,長二千五百公里,育有四百多種珊瑚,為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組成物。這片豐富而寧靜的海底生物樂園,一九七九年闢為海洋公園(佔全球受保護海面的百分之十五),一九八一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大堡礁棲息有一千五百多種魚、四千種軟體動物,還有瀕臨絕種的儒艮(海牛)之類的動物,以及六種海龜(全世界只有七種)。珊瑚礁為世上唯一在本質上屬於生物性的地形,由眾多珊瑚蟲所組成,而珊瑚蟲與與動物海藻(zooxanthella)共生。動物海藻為光敏海藻,促成其宿主鈣質骨骼的發展。 大堡礁縱貫蜿蜒於澳洲的東海岸,全長2011公里,最寬處161公里。南端最遠離海岸241公里,北端離海岸僅16公里。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島。礁群與海岸之間是一條極方便的交通海路。風平浪靜時,遊船在此間通過,船下聯綿不斷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為吸引世界四方遊客來獵奇觀賞的最佳的海底奇觀。

丹麥米德爾格倫登海上風車園

丹麥哥本哈根的米德爾格倫登(Middelgrunden)海上風車園(風電場)位於距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幾公里的海面上,風機通過海底電纜與3.5公里以外的Amager電廠的變壓器相連。從想法到現實早在1993年,哥本哈根一群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就產生了建設Middelgrunden風電項目的設想。但想法的實現卻經歷了7年的時間,於2001年5月建成,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電場。現在,這個由Middelgrunden風機合作社與哥本哈根能源局風能事業部共同開發,裝機4萬千瓦、擁有20座0.2萬千瓦風機的海上風電場,正在為哥本哈根的4萬多戶家庭供電。丹麥計劃在二O三O年時,靠風力提供全國所需電力的一半(目前是百分之十)。目前,可再生能源僅佔全球所用原生能源的百分之二,但因具環保優勢而漸受重視。科技的進步降低了風力發電場的噪音(安設於距住宅區約五百公尺處),也降低了其發展阻力。過去四年里,風力發電場每年平均成長三成。由此看來,這類發電設施似乎已為人所接受。

德國柏林猶太博物館猶太博物館建於1993年至1995年,是為紀念死於第三帝國時期的六百萬猶太人而建,並且展有猶太人在德國近兩千年的歷史。館長布魯門索(MichaelBlumenthal)是德裔猶太人,他的父親曾被拘禁在布杭瓦爾集中營(Buchenwald)。這座博物館是為紀念死於第三帝國時期的六百萬猶太人而建。建築師丹尼爾·李布斯金稱他的設計為「BetweentheLines」(兩線/行之間)。建築摺疊多次、連貫的鋸齒形平麵線條被一組排列成直線的空白空間(「voids」)打斷。這些空白空間代表了真空,意喻著猶太人民及文化在德國和歐洲被摧殘後留下的、永遠無法消亡的空白。猶太博物館裡,由表及裡,所有的線條、面和空間都是破碎而不規則的,整幢建築幾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結構。人一走進去,便不由自主地被捲入了一個扭曲的時空。沉重鐵門,陰冷黑暗的狹長空間,微弱的光線,使參觀者無不感受大屠殺受害者臨終前的絕望與無助,藉由此混亂的圖形表達出歐洲集體意識中最痛苦回憶之可怖。博物館在2001年9月9日開幕,展示內容包括大屠殺(Holocaust)的追念,它是二十世紀規模最大的種族屠殺。其他的種族殘殺,還包括土耳其人在1915年到1916年大規模殘殺亞美尼亞人(120萬人死亡)、赤棉政權在1975年到1979年屠殺柬埔寨人(170萬人死亡),以及1994年在盧安達,圖西人對胡西人大開殺戒(50萬人死亡)。根據國際法,1948年起,種族屠殺被視為一項罪行。

荷蘭利瑟鎮郊的鬱金香園

每年4、5月,荷蘭大地就會披上多彩的外衣。自從奧地利大使從奧斯曼帝國帶回的球莖於1594年首次開花以來,荷蘭的鬱金香經過四個世紀的揀選、淘汰,如今已衍生出八百多種變種。荷蘭人以兩萬多公頃的田地(一半種鬱金香,四分之一種百合),生產的有花鱗莖植物(約一百億株)佔全球百分之六十五,切花則佔全球百分之五十九。荷蘭農業僱用了百分之五的勞動人口,是全世界最集約的農業之一,並將荷蘭推上全球第三大農產品輸出國的寶座(僅次於美國、法國)。但農藥導致水質惡化,荷蘭因此開始利用天然掠食者來保護作物,尤其是園藝領域的作物,使其免遭疾病和害蟲侵襲。

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在1997年正式落成啟用,它是工業城畢爾巴鄂(Bilbao)整個都市更新計劃中的一環。當初斥資一億美金動工興建,整個結構體是由加州建築師蓋里(FFrank O.Gehry),藉助一套v空氣動力學使用的電腦軟體逐步設計而成。博物館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鋼和石灰岩,部分表面還包覆鈦金屬,與該市長久以來的造船業傳統遙相呼應。博物館全部面積佔地兩萬四千平方公尺,陳列的空間則有一萬一千平方公尺,分成十九個展示廳,其中一間還是全世界最大的藝廊之一,面積為130公尺乘以30公尺見方。這項文化名勝已經吸引許多人前來畢爾巴鄂參觀,每年參觀人數從26萬人增加到100萬人。博物館活化了當地的經濟(巴斯克省的工業產品凈值因此成長了五倍這多),也為該市盈率帶來新生。1997年,一座石破天驚的建築傑作在西班牙中等城市畢爾巴鄂橫空出世,它以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和嶄新的材料立刻博得舉世矚目,被報界驚呼為「一個奇蹟」,稱它是「世界上最有意義、最美麗的博物館。」它就是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

阿聯酋迪拜人造天堂-棕櫚島

迪拜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第二大城市。像其它中東城市一樣,迪拜因石油而富庶。但對一個雄心勃勃想在新世紀大展身手的新興城市來說,石油當然不是全部。它打開了大門,大力發展旅遊業。由於擁有高素質的環境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因為80%的人口是外國人的緣故),到迪拜的旅遊者以模特、藝術家、商人等高收入階層居多。迪拜是中東地區最主要的自由貿易港和經貿中心和最大的航空樞紐,有「中東的香港」之稱;迪拜取消了所得稅和消費稅,是世界著名的免稅區;迪拜選擇了一條與海灣地區其他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這就是力圖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迪拜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建造豪華度假勝地和購物場所,並對投資者和定居者敞開大門。其中,風景如畫的白色沙灘與一年四季的陽光成為吸引人們的最大亮點。

義大利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位於義大利中部比薩古城內的教堂廣場上,是一組古羅馬建築群中的鐘樓。這座造型古樸而又秀巧的鐘塔,是羅馬式建築的範本,然而它使人們驚嘆詫異的地方還遠不止這些。每年80萬遊客來到塔下,無不對它那「斜而不倒」的塔身表示憂慮和焦急,同時為自己能親眼目睹這一由缺陷造成的奇蹟而慶幸萬分。建塔之初,塔體還是筆直向上的。但興建至第三層時,發現塔體開始傾斜,工程被迫停工。塔體出現傾斜的主要原因是土層強度差,塔基的基礎深度不夠(只有3米深),再加上用大理石砌築的塔身非常重,因而造成塔身不均下沉所致。這種情況的發生,完全是由於建築師對當地地質構造缺乏全面、縝密的調查和勘測,使其設計有誤、奠基不慎造成的。塔停建96年後,又開始繼續施工。為了防止塔身再度傾斜,工程師們採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如,採用不同長度的橫粱和增加塔身傾斜相反方向的重量等來設法轉移塔的重心。但由於建成的三層傾斜已成事實,所以,全塔建成後,塔頂中心點還是偏離塔體中心垂直線2米左右。600多年來,因鬆散的地基難以承受塔身的重壓,仍然繼續而緩慢地向南傾斜。塔基南面已開始下沉。特別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塔已向南傾斜了大約30厘米,斜度達到8度,塔身超過垂直平面5.1米。1972年10月,義大利發生的一次大地震使斜塔受到了強大的衝擊,整個塔身大幅度搖晃達22分鐘之久,極其危險。幸運的是,該塔仍巍然屹立。這種「斜而不傾」的現象,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使比薩斜塔聞名遐邇。這座堪稱世界建築史奇蹟的斜塔,不僅以它「斜而不倒」聞名天下,還因為1590年,義大利的偉大科學家伽俐略,曾在斜塔的頂層做過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讓兩個重量相差10倍的鐵球,同時從塔頂落下,結果,兩球同時著地,一舉推翻了束縛人們思想近2000年的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關於重量不同的物體其下落的速度也不相同的「物體下落速度與重量成正比」的理論。伽俐略開創了實驗物理的新時代,被人們稱為「近代科學之父」,而他用來做實驗的斜塔也因而更加遐邇聞名。到義大利去旅行的人,幾乎沒有不到比薩去的,因為比薩斜塔的名氣太大了,而這名氣並不是由於建築藝術上的高超與輝煌,而是因為它的「歪斜」成了世界建築史上的「絕筆」,以及發生在這個斜塔上、被記入了初中物理課本的一個科學故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