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是指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

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餘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持(楊炯《王勃集序》)。他們的詩歌扭轉了唐朝以前萎靡浮華的宮廷詩歌風氣,使詩歌題材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領域擴展到江河山川、邊塞江漠的遼闊空間,賦予詩以新的生命力。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採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

對唐代文學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有「初唐四傑」這個稱呼。它指的是唐初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著名詩人。他們四個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和文章,為唐代文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四個人命運都很悲慘。

楊炯,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幼年聰明好學,很早就顯現出文學方面的才能。年僅九歲便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楊炯通過制舉考試,被授予校書郎一職,掌管校勘書籍之事,這一年他二十六歲。永隆二年(681)楊炯被推薦為崇文館學士,後又改任詹事司直,掌太子東宮庶務。武則天當政後,楊炯的堂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的活動。楊炯因此受到牽連,垂拱二年(686)被貶為梓州(今四川三臺)司法參軍。後又被授予盈川令一職。

楊炯官職不高,懷纔不遇,長期心中憂鬱。武則天當政,他曾寫過一些文章歌頌武則天的功績,希望能引起女皇的注意,從而得到提拔。但卻從未受到女皇的垂青。楊炯「為政殘酷」,性情暴躁,恃才傲物,性格怪異,和同事關係不好。長壽二年(693)楊炯在盈川令任上去世,時年四十四歲。史書上並沒有說明他的死因,從他經歷來看,大概和他長期憂鬱、性格暴躁有關。

王勃:仕途多舛,英年早逝

王勃是個文學天才,六歲就能寫文章,九歲時候寫了篇《〈漢書注〉指瑕》,指出著名學者顏師古《〈漢書〉注》中的錯誤。可見小王勃學識廣博,膽識不凡。他的文學才華給他帶來了仕途鴻運。十四歲那年,他給當時的右相劉祥道寫了篇議論時政的文章,叫《上劉右相書》。劉祥道看後深為賞識,稱譽王勃是「神童」,並上表朝廷加以推薦。王勃因此被任命為朝散郎。朝散郎的品級為從七品上,雖然屬於低級文官,但是對於一個十四歲的孩子來說,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入仕後,王勃銳意進取,積極向上,充分發揮他的文學特長,寫了很多歌頌朝廷和皇帝唐高宗的文章。當時沛王李賢非常寵愛王勃,他招王勃為沛王府侍讀兼修撰。有一次,沛王和英王在一起玩鬥雞遊戲,在一旁的王勃為了給沛王「打氣助戰」,當場寫了篇《檄英王鬥雞文》。可能因為該文寫得很精彩且大家都想拍沛王馬屁,該文迅速在王公貴族之間流傳。唐高宗也看到了這篇文章,他讀後大怒,他斥責王勃不勸諫王子反而有意挑撥諸王間的矛盾。因此下令撤銷王勃官職,禁止出入王府。剛剛起步的仕途就這樣毀於一旦。這對王勃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但是他有優勢,那就是年輕。年輕,一切都有可能,從頭再來也不嫌晚。

二十歲這年,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擔任參軍一職。但是在任參軍期間,他耿介清高,恃才傲物,和同僚關係不融洽,甚至得罪了當地一些人。因此被人陷害,犯了殺害官奴的罪,按律判處死刑。幸運的是遇上上元元年八月改元大赦,王勃得免一死。但是他父親卻因此事被牽連。當時他父親王福疇擔任雍州司戶參軍,受連累後被貶到偏遠的交趾當縣令。經歷此次打擊,王勃在仕途上再不可能有大作為。他也心灰意冷,不再有所希冀。

王勃的人生充滿挫折,即使拋開他在仕途上的失意,他的人生也是一出悲劇。上元二年,王勃從洛陽啟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途中路過滕王閣,寫了千古名文《滕王閣序》。上元三年(676),王勃在渡南海時,不幸溺水,被人救起後,心悸而死。年僅二十七歲。

駱賓王:人生坎坷,兵敗伏誅

你一定知道有首詩叫《詠鵝》,詩是這麼寫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詩的作者就是駱賓王,寫這首詩那年他才七歲。駱賓王天資聰明,人稱「神童」。

駱賓王的爸爸曾在曾當過小官,但在駱賓王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們一家陷入貧困,過著「糟糠不贍」、「簞食無資」的艱苦生活。成年後,駱賓王被道王李元慶闢為府屬。後又任奉禮郎,出使西域。期間寫了很多邊塞詩。

儀鳳三年(678),駱賓王補為長安主簿,後為朝官侍御史。當時正值武則天以「天后」掌政,制定告密法。由於駱賓王多次上疏諷諫,言語不慎,得罪了同僚。被御史彈劾,誣告他任長安主簿時貪贓。因此獲罪下獄。幸運的是,679年唐高宗改元「調露」,大赦天下,駱賓王獲釋出獄。出獄後他被裴行儉招為幕府,出征突厥。此後一直鬱鬱不得志。

684年,駱賓王在揚州遇到被貶為柳州司馬的徐敬業,兩人「情投意合」、相談甚歡,駱賓王便投到徐敬業的幕府,任藝文令。光宅元年(684)九月,徐敬業在揚州起兵。駱賓王寫了《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文章雖然寫得非常好,但是徐敬業的討伐事業卻非常不順。高郵一仗,徐敬業全軍覆沒。按照《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說法,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伏誅」。還有一些書上說駱賓王並沒有死,而是出家為僧,但是過於傳奇,不可信。

盧照鄰:被病痛折磨,無奈選擇自殺

盧照鄰,字升之。早年受到很好的教育。他本人也非常好學。曾跟隨文字學家曹憲學《埤蒼》、《爾雅》,又隨學者王義方學習經史。知識廣博,能詩能文,文學素養很高。還不到二十歲就被授任為鄧王府典簽。鄧王李元裕對他非常重視,曾對別人誇讚說:「此郎,寡人相如也。」盧照鄰借工作之餘把鄧王府中的豐富藏書通覽了一遍,知識更加淵博。

後來,盧照鄰被任命為益州新都尉。在任上不幸染上了風疾。這是一種因風寒濕侵襲而引起的肢節疼痛或麻木的病症。後來病情不斷加重,他只得辭官養病。在長安時,他「伏枕十旬,閉門三月」,在《釋疾文》中他寫道:「餘羸臥不起,行已十年,宛轉匡牀,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連蜷;不學邯鄲步,兩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可見他幾近癱瘓。當時名醫孫思邈也在長安,並且和他是鄰居。被後人稱為「藥王」的孫思邈對他的病束手無策,說明他已經得了不治之症。

為了給盧照鄰治病,家裡財產幾乎都用於醫病買葯,家庭經濟每況愈下。去世前過著「布衣藜羹」的艱苦生活。雖然他以堅強毅力克服疾病的折磨,常以屈原放逐賦《離騷》,司馬遭腐著《史記》的精神激勵自己,先後寫出《釋疾文》、《五悲》等作品。但是,十多年的病痛折磨讓他深深陷入絕望之中,最終選擇了自殺。約在調露二年(680年)前後,盧照鄰自沉潁水而死。

「初唐四傑」是唐朝文學史上四顆耀眼的星星。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文學天才,但卻命途多舛。上天給了他們一身才華,卻早早地奪去他們的生命。他們就像流星一樣,短暫劃過,卻在天空閃出耀眼的光芒。


【裴行儉一語成讖】

公元671年,也就是唐高宗咸亨二年,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相約一起來到京城長安,共參選補,也就是填補各地官吏出現的空缺而任職。

這是「初唐四傑」首次齊聚長安,因為文采飛揚,早已名揚四海,四人甫一出現,就引起巨大轟動。

吏部侍郎李敬玄也是文人,頗有名氣,又負責選拔和舉薦官員。他熱情地接待了4人,果然氣度不凡,且出口成章,才華出眾,非常看好他們的仕途和人生前景。

不久,李敬玄就帶著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去見自己的同事——吏部侍郎裴行儉,想讓他也幫忙推薦推薦。

不料,裴行儉看了四人後說:「讀書人堪當重任,應當首先在於度量見識,而後纔是才藝技能。王勃等人雖有文才,但氣質浮躁淺露,哪裡是能夠享受官爵俸祿的材料?楊炯稍微沉靜,應該可以做到縣令、縣長;其餘的人能得善終就算幸運的了。」

果不其然,一語成讖。

【四大才子的命運】

後來,王勃去越南探望父親歸來途中,渡海時落水淹死,時年僅27歲。

駱賓王仕途無望,死磕武則天,參加徐敬業的隊伍反叛,後兵敗被殺,年54歲。

楊炯通過寫詩巴結武則天,於如意元年秋後遷盈川令,但吏治以嚴酷著稱,時時年42歲。

盧照鄰更慘。他於高宗乾封三年初,出為益州新都尉。期滿後遊歷四川,寄寓洛陽,還遭遇橫禍入獄,後被友人救出。沒想到,他又中了風,導致癱瘓10多年,最後不堪痛苦投湖自盡,去世時約60歲。

【性格決定命運】

裴行儉評判初唐四傑的故事,出自《資治通鑒》。

王安石曾寫過《傷仲永》一文,指出即便才華再盛、天賦再高,不走正道,不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終也會「泯然眾人矣」。

如今我們回頭來看初唐四傑的命運多舛,更能深刻理解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蓋四人雖少有才名,名揚四海,但少年得志,導致持才傲物,無法與社會共融、和解,這纔是他們不幸的深刻根源。


司馬遷說,「《詩》三百篇,此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苦難可能不是文人的必備品,但真正的大文豪只有經歷生活的苦難,才能凝鍊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纔有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不朽篇章。

初唐四傑中王勃去世最早,意外離世,不過二十六七歲,其餘三人都在四十五歲左右,不能說死的都早,只能說在古代沒有順利的長壽而已,畢竟那時候政治環境差(這個特別關鍵),物質、醫療條件也遠不如今天,不到五十歲就逝世,今天來看是比較早,但具體到他們個人,也就顯得比較正常了。

詠鵝 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約619年—約687年),出身貧寒,永徵年間出仕,儀鳳三年(678年),因事下獄,遇赦而出。調露二年(680年),除臨海丞,坐事辭官。光宅元年(684年),跟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撰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徐敬業敗亡後,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了空門。所以他的實際結局如何不可知,但他生命最後的精彩就是造武則天的反。他的命運確實波折,當的官都不大不說,還各種被開除,最後沒辦法跟著走上了造反這條不歸路。

滕王閣序 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節選)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出身不錯,儒學世家,從小就表現出超出常人的才華,六歲能寫文章,十六歲中第,因做《鬥雞檄》被高宗不喜趕出沛王府。可能早慧者早夭,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首先,王勃的死純粹是個意外,他也不能說經歷了多少波折,就是因為《鬥雞檄》被貶了下,宦海沉浮也正常,所以他後來索性去巴蜀遊歷,反而詩作頗多。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約650—約693年)出身也挺好,他是常山郡公楊初曾孫,靠著自身才華和祖宗蔭庇,他正常科舉做官,如果不出意外,最後也能安穩一生。可是徐敬業造反不僅直接帶走了駱賓王,楊炯完全是被坑,楊炯伯父楊德乾的兒子楊神讓,跟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事件平息之後,楊德干父子被殺,楊炯受到株連,於垂拱二年(686年),楊炯被貶到四川梓州。約如意二年(693年),楊炯卒於盈川縣令任上。

曲池荷 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盧照鄰(約635—約685年)出身範陽盧氏,世家大族,但他確實是一生悽慘,因得罪了朝廷權貴被害,加上身體疾病,最後因為壓力太大,投水自盡。他本來是為鄧王李元裕府屬官,甚受器重。李元裕曾經對別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可初唐那個時代,武則天時期,李氏皇族得看他們武家人過日子,盧照鄰那麼有才華不被武氏所用,那肯定就要被摧毀,因為一句詩,得罪了武三思,被關進了獄中,多方營救才得以脫身。出來後有因為得病喫了丹藥中毒,手足殘廢,最後心理壓力太大,沒挺住就自盡了。

初唐四傑除了王勃意外落水死亡之外,其他三個去世都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直接關係,徐敬業造反坑死了駱賓王和楊炯,盧照鄰被武三思整的人鬼不似,相比於社會發展,政治平穩的年代,確實是去世的有點早。但是生命從來不是比誰活的長,而是看生命的精彩程度和生命的厚度,初唐四傑作為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承上啟下,為後面盛唐文壇的羣星燦爛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從這個角度看,他們永遠存在,他們也是盛唐氣象裏閃爍的繁星之一。


唐初四傑都是少年成名,文學功底深厚從小名揚一方。(中國有句老話講:人生有三大悲哀,老年喪子,中年喪妻,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不知怎解)他們的波折都是時代造成的,起兵反武,文字獄,疾病拆磨,是命運和他們開了一個玩笑。沒有為什麼,人生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九九八十一難,在有形無形磨難中渡過。唐初四傑是他們有名亡於盛年,無數無名之輩亡於壯年又有誰知?


他們才華都很高,但是恃才傲物,情商堪憂。楊炯諷刺同僚是麒麟楦,也就是驢,王勃收留逃奴後又把人家殺死,駱賓王參與反對武則天的叛亂,盧照鄰得了重病。

表面看是偶然的,實質是這四個人不會進行有效溝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