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制日報記者 萬靜

“一顆種子,一陣微風,就能營造一片蒲公英的燦爛。維護食品安全,做好日常執法監查工作,也要和‘蒲公英’一樣,從尋找示範種子開始,經過耐心的培育、幫扶結對,最後在風的作用下,讓整個社會來共同維護舌尖上的安全。”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春日午後,北京市西城區食藥局廣安門外食藥所(簡稱廣外食藥所)常務副所長張楠微笑着對《法制日報》記者說。

張楠喜歡把基層的食品安全執法人員比做“蒲公英”,平凡卻有着春風化雨般地使命感和責任心,默默地守護着一方土地上人們“舌尖上”的安全。

超強度巡查樂此不疲

北京西三環,有一條著名的街道——馬連道,號稱京城茶葉一條街,這裏有兩千多家的茶葉商戶。而嚴把茶業質量關,讓消費者能買到優質安全的好茶葉,重擔就落在廣外食藥所14名執法人員的身上。

每天到茶城來巡查,似乎成了廣外食藥所執法人員的必修課。

龍井、大紅袍、白毫銀針……走進茶城,面對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各式茶葉,記者有些迷糊。

“我們可不能迷糊。”張楠笑着介紹,茶葉作爲食品,不能宣稱自身有諸如清熱解毒、降血脂降血壓等治病的功效,否則就將遭受處罰。

張楠一邊說,一邊走進一家經營“有機白茶”的商家。在隨機抽查了幾罐包裝精美的“有機茶”後,他和執法人員仔細地查看商家出示的“有機茶各項指標的檢測報告”,同時就商家介紹自家茶業全過程監控和溯源管理的模式不斷提出問題,並認真記錄着。

“所謂有機茶,其區別普通茶的地方在於儘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有機茶的栽培是一種生態型農業生產方式,今後必然是一種趨勢……”多年的工作經驗讓張楠儼然成爲了一名“茶業通”。

偌大的茶城,駐紮着上千戶的茶商,巡查一圈之後,即便是年輕人也會腰痠背痛。

然而,茶城的日常監管並不非張楠工作的全部。

廣外街道片區面積5.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有23萬左右,各類經營主體共有四千多家,其中食品流通商戶近3000戶。不僅如此,廣外地區的居民小區特別集中,情況非常複雜。而食藥所的執法人員卻只有14人,每日的工作強度可想而知。

爲了便於工作,張楠和其他執法人員的交通方式以電動自行車、自行車和步行爲主。張楠笑着說:“我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一個月走過的路程,有2600多公里,相當於去了一次海南。”

食品安全監查巧借力

記者問:“你們每天要完成這麼多工作,一定很難吧?”“當然難啦。”張楠說,“但在我們所裏,誰不是這樣呢?”記者在廣外食藥所裏,發現他們每個人桌上都碼放着小山般高的審覈材料,每個人手上都有雪片般多的文書案件。

上午,不是在巡查,就是在去現場檢查的路上;下午,則在反饋材料、整理檔案。夜幕降臨,在查扣現場加班加點搬運涉案物品亦是常事。

食品安全無小事,同時又是非常瑣碎複雜。張楠告訴記者,2016年他剛從別的轄區調到廣外食藥所時,面對數量衆多的商家和複雜的背景情況,他意識到,食品安全監查的工作需要“巧方法”。

2017年,廣外食藥所通過對轄區2000多戶茶葉經營主體監管過程中的摸索出了一種新型的監管方式——“蒲公英”計劃,即從尋找“示範種子”——食品安全工作做得出色的商家開始,經過耐心的培育、幫扶結對,以先進帶後進,共同推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2018年,基於此經驗和取得的效果,食藥所又把這種因地制宜的監管模式在地區餐飲行業中進一步鋪開,提升餐飲行業品質。

位於地鐵七號線達官營站附近的“六棵鬆”餐飲店,因缺乏規範、系統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意識,總給人一種有點“上不得檯面”的感覺。張楠專門爲“六棵鬆”找到了結對子企業——“鮑魚王子”海鮮館,和其他一些待改善飯館一起召開了一次經驗分享會。參會的企業紛紛說:“原來還能分得這麼細!我們回去後一定好好學習,運用到實際的日常工作中。”

有了“標兵”做參照,“六棵鬆”餐飲店積極落實整改,很快就實現了質的跨越。

“通過與餐飲企業負責人交流,我們得知,很多單位的負責人想把工作做好,但是意識不到一些細節,實際管理有很多問題。”張楠介紹說,爲消除商戶的困擾,食藥所對轄區所有餐飲單位開展了“蒲公英”計劃,通過帶動效應,每月定期幫扶提升,並對符合條件的餐飲單位進行重新評級。

張楠認爲,在日常的食品安全監管執法中,處罰不是目的,只是一個手段,違法行爲不能一罰了之,要通過處罰使違法者更深刻地認識到學法守法的重要性,明白其行爲給社會帶來的損害。因此,張楠和他的團隊每辦一起案件,都會同經營者進行細緻的思想交流,宣傳相關法律知識,爭取經營者的理解和支持。

甘做平凡蒲公英

採訪中,記者問張楠:“你覺得食品安全執法監管中最難的是什麼?”

張楠說:“難在同情心與堅守法律之間做出選擇。”

張楠告訴記者,基層執法人員面對的大多數執法對象都是文化程度低、收入低的弱勢人羣。他們大多經營小菜店、小餐館、小賣部,雖然規範性差,但卻是這些人賴以生存的營生。

2018年,張楠他們在對西客站附近一處居民樓裏進行違規經營行爲執法中,一家東北父子的遭遇就觸動他內心柔軟處。這家孩子自小患上重病,妻子又早早過世。在老家多方治療無效後,父親帶着孩子來到北京求醫。爲擺脫經濟拮据的困頓,父子倆只好在這處居民樓裏租個小房子,開個食雜店,維持生計。

張楠說,“當我進到那個小房子裏,看到生病臥牀的孩子,兩鬢蒼白一臉愁容的父親,很是心酸。處罰他們,心裏真是很難過,可是不得不依法執法,心理很是糾結。”雖然最終張楠依法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但是難過的心緒過了很久才平復下來。

記者發現張楠特別喜歡把基層的食品安全執法人員比做“蒲公英”,平凡而樸實。

在張楠心裏一直有個夢想:“不要一提起食品安全,就總說‘美國、歐洲的食品最安全’,中國的食品安全遲早有一天也會屹立於世界先進水平之列”。爲了這一天,他願意默默地做一棵平凡的“蒲公英”。

平凡崗位也能幹出不平凡的成績來。近年來,張楠所在的廣外食藥所食品藥品投訴舉報呈直線下降,案件辦理率達到100%。食藥所黨支部連續多年被評爲優秀黨支部。張楠參與主導的黨建品牌“蒲公英計劃”,被評爲北京市西城區優秀黨建品牌。

編輯:杜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