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行,薛琳來源:《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7期來源日期:2009-7-10本站發布時間:2010-3-27 13:52:27閱讀量:507次分享到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抽屜

Twitter

Facebook

摘 要:階級與階層是研究社會結構與政治發展動力問題的核心概念。階級是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按照生活方式和政治組織等因素而劃分的社會集團;階層是處於階級內部和階級外部的更為細小的社會集團。階層分析與階級分析從理論上看都是為了解決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從實踐上看都是為制定合理的社會政策提供知識保障。中國社會結構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變化,全面、深刻地理解這種變化,必須綜合運用階層分析和階級分析。綜合階層分析與階級分析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整合社會力量,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政治發展。關鍵詞:當代中國社會結構;階級分析;階層分析;綜合研究;社會發展動力階級與階層是研究社會結構與政治發展動力問題的核心概念,階級分析與階層分析是認清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現實、設計中國未來政治發展戰略的重要方法。階級分析是理解社會歷史結構和探尋社會發展規律的重要理論工具,它更關注於社會總體和宏觀層次的把握;階層分析強調對社會階級內部的利益團體與非階級群體的分析與研究。改革開放30年以來,無論從工、農兩大階級整體上來看,還是從工、農兩大階級內部的分化與整合的角度分析,中國社會結構經歷了而且正在經歷著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洞悉和把握這種變化,必須綜合運用階層分析和階級分析,秉持一種綜合研究路徑,而不能偏執一端。一、關於階級和階層基本概念的辨析階層和階級是政治學與社會學分析社會結構的重要概念,由於學科不同、學科內部的學術觀點的差異,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定義。1.階級概念自古以來,許多思想家都曾論述過階級這一不平等現象,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洛克、柏克、盧梭和黑格爾等人都曾討論過階級。[1]但是,馬克思最先系統地提出了一整套社會階級理論,並率先運用階級分析法來研究社會的不平等問題。階級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體系中的基本概念之一,階級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認識社會生活和指導政治實踐的理論工具。馬克思與恩格斯曾在一些著作中對階級的概念做了他們的表述。恩格斯曾說過:「資產階級是指佔有社會生產資料並使用僱傭勞動的現代資本家階級。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僱傭工人階級。」[2]272為了從理論高度指導本國革命,列寧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基礎上,給階級下了一個定義,他說:「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係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3]從列寧給階級的定義中,階級概念的核心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僅決定了物質生產的全過程,而且也決定了產品的分配和交換。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階級劃分的根本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馬克思曾指出:「數百萬家庭的經濟生活條件使他們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與其它階級的生活方式、利益與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並互相敵對,就這一點而言,他們是一個階級。而各個小農彼此間只存在有地域的聯繫,他們利益的同一性並不使他們彼此間形成共同關係,形成全國性的聯繫,形成政治組織,就這一點而言,他們又不是一個階級。」[4]從上面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判斷階級的標準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還包括生活方式、階級利益、教育程度等其他因素,特別是組織因素,它是區別自在階級(從經濟方面界定的範疇)和自為階級(成為革命動力)的關鍵。一個經濟集團只有建立了自己的政黨,成為自為階級,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階級。與馬克思的階級理論是一種「唯實論」不同,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的階級理論是一種「唯名論」①,他將具有這樣或那樣共同境遇的人形成的團體定義為一個階級,而並不是這些人是否真的形成了一個整體。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指出,「階級」不是這裡確定意義上的共同體,而僅僅是某一種共同體行為的可能的(和經常的)基礎。[5]韋伯階級概念的核心在於「生存機會」,他認為,在市場上的這種生存機會是表現個人命運的共同條件的機制,這是形成某一階級的最根本的因素,而純粹赤裸裸的佔有本身,只是階級形成的初級階段。據英國學者安德魯·海伍德所總結,社會階級就是擁有相似的社會和經濟地位的人們的群體。在此基礎上,他對階級這一概念進行了細分:馬克思主義者看來,階級是與經濟權力相聯繫的,而這種權力又是由每個人與生產資料的關係來界定;非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定義通常是以不同職業群體之間在收入和地位上的差異為依據的;還有一種被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所採用並加以變化了的、基於市場劃分的、更為複雜精細的方法。[6]有中國學者認為:判斷一個社會的性質,以及階級間的關係,主要是由稀缺性的不可替代的生產要素佔有關係來決定的(即生產關係)。從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佔據主導地位的階級分別是地主階級、資本家階級、專業技術人員階級。因為他們分別佔有最稀缺的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和由知識轉化的生產要素。[7]2.階層概念階層同樣是政治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分析社會中層結構及其對政治發展的影響兩方面,階層是因資源在社會內部的不均勻分布而形成的團體。階層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在特定的勞動分工關係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作用,從而導致社會資源在不同人群中的不均勻分布,進而在不同人群中出現了階層。階層從其本源來說,源自階級,但階層又表現著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8]163, 159有的政治學者從「身份地位」角度定義階層,階層主要是指在階級的基礎上劃分出的更為細小的社會利益群體。與階級的概念不同,在分析和劃分階層時,除主要依據所有制的因素,重點考察它們對生產資料的佔有狀況外,還要考察其勞動方式、收入方式和收入水平等比較具體的經濟因素,有時也可能參考其他的社會性因素。[9]有的社會學者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佔有情況為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的理論框架。在這三種資源中,組織資源是最具決定意義的資源。在當代中國社會中,這三種資源的擁有狀況決定著各社會群體在階層結構中的位置以及個人的綜合社會經濟地位。[10]還有的社會學者認為,階層是社會中資源分配與佔有的關係,這種分配與佔有關係決定著人們的社會互動方式、互動過程以及其他社會關係的形成,因而也是社會結構中佔主導性的社會關係。[11]「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異」是階層概念的核心。在此基礎上,對「階層是階級下屬層次,是對階級的細分」這一觀點進行了拓展。認為階層概念是指一般性的社會資源與社會機會的分配方式,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概念,將生產資料這種特殊的社會資源視為最重要的社會資源,並以此為基礎劃分階級。因此,階層與階級就是一般與特殊的關係,階級概念從屬於階層概念,階級是階層的一種特殊形式。[12]按照我國傳統的社會學觀點,階層就是由於收入水平、職業種類、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社會聲望」等社會資源的不均勻分布而形成的社會團體。階層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階級內部的階層,另一種是社會基本階級之外的社會階層。[13]在同一階級內部,按照上述標準可劃分為若干不同階層,例如,在工人階級內部,可劃分出白領工人、藍領工人兩大階層;我們還可將處於基本階級之外的其他社會團體劃分為階層,如企業家階層和學生階層。二、由階級分析轉入階層分析的原因探討階級分析與階層分析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結構研究方法,彼此互有短長。階級分析長於對社會宏觀結構和對變革時代的社會問題進行探索,階層分析長於對社會中層結構和對社會平穩運行時期社會問題的把握。馬克思批判性地吸收了以往的階級分析方法,建立了科學的階級分析理論,並使其成為馬克思主義分析政治現象的根本方法。馬克思認為在某個特定的階級社會裡,總是存在著兩個對抗的基本階級和其他一些非基本階級;在一個階級內部,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階層;不同階級甚至不同階層的利益和要求不同,從而構成了極為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鬥爭和衝突;一切觀念的精神的差異,都是不同經濟地位的階級立場的不同反映;在階級社會裡,階級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14]階層分析法是一個科學地認識社會結構的方法,它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階層作為一個穩定的有著諸多共同利益和強烈集團意識的社會實體,對社會結構有著持續的影響。同時它作為勞動關係和其他社會關係的承擔者,代表著社會關係的主要方面,階層利益和階層行動對社會經濟及日常生活活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8]159階層分析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階層劃分的指標體系,各階層的社會地位及其社會作用,階層間關係,階層矛盾的解決,階層演化的動力,階層結構對社會、政治發展的推動作用等問題。階層分析法的出現是和我國社會生活的發展密切相關的,階級分析對我國改革開放後新出現的非階級群體的解釋乏力,是階層分析引入的根本原因。社會實踐的需求推動了理論範式的轉變。階層與階層分析的復歸②從根本上來說是緣於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為解釋各種新的社會現實而出現的。1.中國社會結構的重大轉變從目前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看,階級分析已經無法針對兩大基本階級的內部結構和處於兩大階級邊緣地帶的社會團體進行深入分析,更不能很好地解釋我國社會成員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經濟差距與利益分歧。改革開放前,我國呈現「2+1」的社會結構,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社會不僅形成了一些新的階層,如個體戶、私營企業主從農民階級、工人階級中分離出來,而且在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內部也出現了新的階層。在農民階級內部,已經形成了農業勞動者、農民工、鄉鎮企業工人、農組幹部、私營企業主、個體勞動者等不同階層。在工人階級內部,出現了公務員、知識分子、藍領工人、白領工人、退休職工、企業家和個體勞動者等不同階層。對於這些新出現的社會利益群體,依據階級的定義判斷他們尚不能形成一個獨立的階級,但是由於他們具有自己獨特的利益,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團體,而且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已經發揮了重要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所以,在分析當代中國社會政治問題時必須要引入階層的概念。「階層」一詞讓人十分自然地想到穩定的分級壘塊,而具有馬克思主義色彩的「社會階級」更強調社會衝突與社會變革。[15]階級概念和階級分析法適用於變革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發展分析,應用這一理論工具分析社會旨在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實現社會形態的根本變化。而階層分析適用於社會矛盾緩和時期,其旨在維護和鞏固現存秩序,為推動各階層合作與整合提供理論指導。[16]推動社會進步與政治發展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課題,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要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調整各階級、階層間的利益矛盾,縮小利益分歧,鼓勵互相合作。2.從維護社會和諧需要出發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中共在長時期內一個重大失誤就是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特別是誇大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鬥爭,直到發生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空前浩劫和內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雖然全黨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已經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許多人心有餘悸,他們心中還存在一種顧慮,這就是擔心「以階級鬥爭為綱」會在某個時候死灰復燃,捲土重來。如果我們在現在的政治研究中繼續強調階級概念和階級分析方法,無疑會讓人回想起文革時期的腥風血雨,使人不寒而慄。當前中國正處於轉型時期,轉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要從維護社會和諧、促進科學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化解矛盾、預防衝突,如果我們再繼續強調階級概念,很可能會激化社會矛盾,使本已放鬆的神經重又繃緊。因此,一定程度淡化階級概念,轉用階層概念分析和解決中國的現存問題,對於消除人們的各種疑慮,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非常必要的。三、階層分析的理論優勢與政策優勢在當前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主要任務已不是領導民眾進行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革命,而是帶領全國人民一心一意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奮鬥目標的轉變和當前我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為階層分析法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也展現了階層分析的兩大優勢:一方面,從理論的角度看,階層相對於階級可以承載更多的信息量,可以更精確地描繪社會現實。相對於階級分析應用於社會政治現實的「質」的把握,階層分析的基本功能在於對社會關係的「量」的說明,在於對一定框架下具體社會關係理論內容的豐富和補充。具體來說,它包括兩大理論優勢,一是能夠提供比較大的信息量,二是能夠深入到階級內部、階級之間和階級之外的「中間地帶」,具有分析社會的特定視角。[17]階層分析對於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是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很好的技術手段。[18]我國社會經濟關係現實的新變化迫切要求有與此相適應的新的研究方法。現實社會中,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群體利益,特別是在社會急劇轉型的今天,各階級、階層之間必然會存在各種利益摩擦、矛盾與衝突。要實現社會持續、穩定和協調的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套社會利益整合機制與矛盾、衝突的化解機制,建立上述各種社會機制的前提,就是對社會階層的深入分析與準確理解,而階層分析法正好滿足了這種需要。[19]階層分析法以勞動方式、收入方式、收入水平和社會心態等多元因素為劃分尺度,從社會關係的不同側面,多方位、多視角地劃分階層,可以較為具體地研究各階層的特殊利益,分析不同階層政治態度、價值觀念、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從社會政治生活的現實角度看,階層分析弱化了社會團體間的差異,淡化他們之間的利益分歧與矛盾,不僅有利於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穩定,而且有利於擴大黨的隊伍,保持黨的先進性。改革開放開放以來,在高新技術主導的產業革命的推動下和以市場為主體的社會生產體系的拉動下,我國出現了大量新階層,他們雖然由於自身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狀態不同,但是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階層劃分的多元標準,也使各階層之間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而這種模糊性,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看,有利於調解社會矛盾、緩和社會關係。[20]階層分析以承認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差別為前提,以協調階層間的利益差別和衝突為目的,通過協調和溝通而不是激烈的鬥爭合理配置社會資源,這就可以把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來,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1]運用階層分析,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當前的形勢,辨明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防止階級鬥爭擴大化,把敵我矛盾限制在一定範圍內,更重要的是,可以為有效解決社會內部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分歧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即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提供智力支持。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後的標準,而主要應該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們的財產是怎麼得來的以及對財產怎麼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22]這一重要標準的確立,也就為當代中國各階層中的先進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基本的政治保障。這些先進分子的加入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提供了新鮮血液,使黨得以不斷地保持生機與活力,進而可以更好地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四、階級分析法繼續存在的合理性階級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研究方法。雖然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形態,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並不存在像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這樣截然對立的階級,但是,由於社會分工和生產方式的差異,仍然存在著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這樣的社會利益群體。在世界範圍內還存在著不同社會制度的競爭,所以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政治局勢,使用階級分析法必不可少。從國際角度來看,全球範圍內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社會制度間的鬥爭,冷戰結束後社會主義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處於暫時弱勢,特別是對中國這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形勢更為嚴峻。階級矛盾仍然存在,如果處理不好的話,這些矛盾還有可能激化,威脅國家的政治穩定和安全形勢。③外國敵對勢力進行的破壞、分裂和顛覆活動,和我國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開展的反破壞、反分裂、反顛覆活動始終沒有停止過。我們今天反對「台獨」、反對「東突」以及其他民族分裂勢力的鬥爭,既是保衛國家統一和主權領土完整的鬥爭,也是當代階級鬥爭的重要表現。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國內的敵對分子往往和國外的敵對勢力相互勾結,國外敵對勢力為了顛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總是千方百計地縱容、保護和支持國內的敵對分子。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使階級鬥爭變得更加複雜,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使階級矛盾演化成激烈的階級鬥爭。從國內角度看,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剝削階級作為一個整體已被消滅,以往的完整形態的階級鬥爭已經不存在了,大規模階級鬥爭已經過去,但是由於還存在著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的敵對分子,存在著國外反動勢力對他們的支持,所以殘餘形態的階級鬥爭仍然存在,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會激化。這種階級矛盾有時表現為敵我矛盾,有時表現為人民內部矛盾,時而和緩,時而激化。階級的存在,尤其是階級矛盾的存在是階級分析方法得以繼續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當前我國最主要的階級矛盾之一是城鄉矛盾,這牽扯到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兩大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雖不是對立的階級,但由於他們在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等方面有很大區別,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中,一直都有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劃分,這一點對於分析我國現存的社會結構尤為重要。我國歷史上形成的計劃經濟時期得到強化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受到人口、資源、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在短期內還不能完全消除。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差別和矛盾還將長期存在。例如,長期以來我國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使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擴大,以往國家「取多予少」的農業政策,打擊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公共醫療衛生設施、基礎教育、社會福利和就業保障等方面,廣大農村所擁有的資源與龐大的人口相比極不成比例。據衛生部統計, 1982~2001年間,城鎮醫院床位從83. 2萬張增加到195. 9萬張,漲幅為135. 3%,而農村醫院床位反倒從122. 1萬張下降到101. 7萬張,降幅為16. 7%。[23]城鄉問題是工農兩大階級的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找出癥結所在,並據此採取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逐步消滅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面推進。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這一強大拉力的作用下,中國傳統的農民階級自身發生了分化,出現了農民工階層與鄉鎮企業職工階層兩大新興社會階層。1997年工人階級在數量上首次超過了農民階級,農業人口佔全社會總就業人口比例為49. 9%,到了2007年底這一比例降為40. 8%。[24]農民階級在中國社會結構中所佔比例的降低壓縮了中國政治中「非民主、非法制性因素的生存空間和社會基礎」,為中國政治發展創造了極大的空間,同時也為農民階級自身的完善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最終消除中國社會的城鄉二元對立鋪平了道路。農民階級的分化及其與工人階級的整合,使中國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工人階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工人階級因與大工業生產密切相連,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和先進生產關係的體現者,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階級。當代中國工人階級是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階級和主導力量。中國這一龐大的工人階級隊伍的形成,將成為中國加快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根本性的社會物質基礎。五、在現代社會兩種分析方法的綜合運用在現代社會,要對越來越複雜的社會構成和各種矛盾做出具體的、細緻的、全面的、深入的考察、分析和解釋,顯然,僅僅依靠原有的階級分析方法是不能勝任的。所以,有必要綜合使用階級分析法與階層分析法,使兩者發揮有益的互補作用,從而不斷深化對社會結構的認識和研究。階層分析與階級分析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解決社會發展問題。在政治學領域,無論是階層分析還是階級分析,其共同思想淵源都應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25]當代中國無論是工農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是社會內部不同階層之間的合作與衝突,都是構成中國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因素。這些不同的利益團體,或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或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都要通過一定手段進行政治表達,以期藉助政府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而政府為了維持自身的合法性,也為了從社會中汲取資源滿足自身需要,必須要利用國家權力來實現這些階級或階層的利益。隨著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同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優勝劣汰,導致了不同社會集團間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這些新的力量對比,必然要反映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國家的政治制度也要適應社會力量的變化。如果現有的政治體制能夠通過自身內部調整容納新的階級或階層力量對比並滿足其利益要求,那麼這一社會體系就會保持整體穩定;相反,如果現有體制不能夠通過自身內部調整來適應新的階級或階層力量對比的變化,那麼新生的強大的社會集團必然要運用自身力量打破現有政治體制的束縛,對社會和國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建立新的政治體制來為自己服務,實現自身的利益。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的發展取決於新力量的出現,那些代表新生力量的社會階級註定要在歷史上成功地改造現存結構,使其能夠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26]這些推動社會政治發展變化的社會集團就是不同的階級或階層,從馬克思主義視角來看,那些推動社會歷史根本性變革的社會集團就是階級,而那些維護和發展現有社會體制的集團就是階層。中外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運用過階級和階層綜合分析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階級分析法時,從來就沒有反對過階層分析,更沒有否認過社會階層的存在。例如,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將古羅馬社會劃分為貴族、騎士、平民、奴隸等多個不同的階層。[2]272-273毛澤東在分析中國社會背景和中國革命的敵我形勢時,除了運用階級分析法對中國的剝削階級、被剝削階級進行了宏觀分析外,還細緻地研究了每個階級內部不同的階層和及其政治態度,從而找到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最接近的朋友———半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27]階級分析的優勢在於能夠科學地揭示主要階級之間的關係,對社會進行深度尤其是宏觀解釋。階層分析的長處就在於能夠深入階級內部,具體地揭示某一階級的全貌。階層分析不僅注意研究生產關係對社會分化的影響,而且注意職業狀況、個人或群體的影響力狀況以及教育程度狀況對社會分化所產生的種種影響,這就使人們可以更全面地認識整個社會結構,使人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個體及群體的政治態度和行為。階級分析對社會結構起大的框架作用,而階層分析對社會結構起細化作用,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託,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社會結構分析框架。[28]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當前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影響日漸深化的環境下,綜合運用階級分析和階層分析的方式,合理解決社會資源和社會機遇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分配問題,調整各階級、階層、群體乃至個體的利益,緩和矛盾,化解衝突,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將階級分析同階層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從階級分析為主向階級、階層分析相結合的轉變,才有利於把握和調節各個社會團體間的利益關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維持穩定、共度難關,調動和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形成維護中國政治穩定的合力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動力。注釋:① 唯實論與唯名論見[法]讓·卡澤納弗:《社會學十大概念》(楊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九章「社會階級」。簡單地說,唯實論強調社會客觀存在階級這樣的團體,而唯名論則認為社會並不客觀存在階級這樣的團體,只是為了科學研究而對社會進行的主觀思考。② 之所以強調是復歸,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也曾長期應用階層這一工具分析社會結構並指導政治實踐,只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間被拋棄了。③ 關於階級分析方法的分析當代國際和國內兩個層次問題,主要借鑒了周新城:《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是觀察複雜政治現象的一把鑰匙》,《求實》2001年第8期;周遇奇:《運用階級分析方法要防止『左』和『右』兩種傾向》,《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2年第1期;彭恆軍:《社會結構研究的兩種範式:不同的理論和實踐》,《天津市工會幹部管理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參考文獻:(略)作者簡介:徐行(1960-),男,天津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主要從事當代中國政治、中共黨史、近現代中國政治人物研究;薛 琳(1981-),男,天津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新中國外交史、中共黨史研究。

1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