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低價遊」亂象 板子須打對地方首席評論作者:閱 盡

報載,國家旅遊局日前通報了旅遊市場秩序綜合整治春季行動工作進展情況。其中,40家涉嫌「不合理低價遊」網站被關停。而據媒體記者對多家旅遊網站跟蹤調查發現,目前低價遊產品明顯減少,多款低價遊產品已下線,但打著「特價尾單」旗號的低價產品仍有售。

近年旅遊市場持續火爆,旅行社和旅遊公司間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其中價格戰最為常見,而且是花樣不斷翻新,諸如「低價遊、零團費、負團費」等頻頻出現。倘若真是旅遊公司通過內部挖潛降低成本,讓遊客不花大錢便能美美遊玩一趟,那當然皆大歡喜。問題是這些「低價遊」往往是誘餌,一旦遊客中招,花的代價可能比正常團費還高,且可能受一肚子氣,正所謂「花錢買氣受」。

只要看看近年媒體曝光的「低價遊」諸多亂象,就知道個中有多少貓膩和陷阱。有的是貨不對板,說好的線路景點大打折扣;有的則是象徵性在景點轉轉,其餘變成購物項目。尤其惡劣的是某些導遊通過謾罵、要挾等手段逼迫遊客購物,不購物就甩客不讓上車等等,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此類導遊的行徑已不是履行導遊服務,而近乎於強買強賣。

顯然,以價格為誘餌,引遊客上鉤,然後施以種種宰客手段,從本質上說已與詐騙無異,是違法行為。對此,有關部門雖也有整治與查處,但在問題的定性上,對類似行為往往只視作「行業不正之風」,並未將其上升到違法高度來認識和懲處。這也令得某些旅行社和從業人員有恃無恐——不就是拿個回扣賺點錢嘛,方式方法欠妥,改進就是了。於是,所謂改進可能只是欺騙手段更巧妙更隱蔽些而已。

綜觀近年一些地方的旅遊市場,為何各種「低價遊」行為屢禁不止,有些著名旅遊地甚至被「低價遊」攪得烏煙瘴氣,頻頻曝出坑害遊客事件。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這種打著低價遊旗號,實則坑害遊客的行為「定罪偏輕」,打擊不力。有的職能部門和專業人士,甚至還怪遊客缺乏「成熟的旅遊觀」,念念不忘提醒遊客莫貪圖低價便宜。不能不說,這實在是打錯了板子。明碼標價是商業的基本倫理和規則,作為遊客又如何能分辨何為合理何為不合理的低價呢?

旅遊產品與任何商品一樣,須有一定的「生產成本」。而旅遊產品又不同於工業品,因技術與工藝的差異,有的企業可通過精修內功而成本大幅低於同行,但旅遊產品的成本大多是剛性的透明的,若定要低於成本報價便會賠本,否則只能靠「旁門左道」回本獲利。這也是「低價遊」能夠長期經營下去的不二法門。從監管層面無疑有必要建立價格監督或通報機制,明顯低於平均成本者就應問詢或探個明白。

顯然,整治旅遊市場的「低價遊」亂象,必須要對類似行為準確定性。一般產品的「低價競銷」,只要貨真價實,且無過分的附加條件,尚可理解。但打著低價幌子,以此為誘餌,行坑蒙拐騙甚至劫掠之實,就觸犯了刑律,須依法懲處,而不能只是輕描淡寫以「不正之風」一吹而過。同時,對旅行社及從業人員,但凡涉及類似欺詐行為,就應納入信用「黑名單」,逐出市場,決不姑息。總之,無論專項治理還是綜合整治都應有的放矢對症施藥,從而建立起規範的旅遊市場秩序,讓廣大遊客能放心出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