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獅與非洲獅是沒有生殖隔離的,所有的獅子都屬於貓科動物豹屬下的同一個物種Panthera leo。現代獅子根據不同地理區域的形態差異(體型、被毛厚度、被毛顏色、鬃毛大小等)被劃分為多個甚至達24個亞種。獅子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亞洲,歐洲獅現已滅絕,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獅在基因和解剖學上非常相似,足以被認為是一個單一亞種,但由於體型、鬃毛、顏色和行為上的差異,一些分類學家又將局部種群分為亞種,類似於家貓品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只承認兩種獅子亞種——非洲獅和亞洲獅。

目前,野生獅子主要存在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數目在23000和39000隻之間,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只有非常少的亞洲獅,大約是400隻,1893年亞洲獅的數量一度減少到只有18隻。亞洲獅與非洲獅這兩個亞種大約在8萬到10萬年前分化,兩者習性差異巨大,一隻雄性非洲獅擁有一個獅群,由2到3隻雄性和10到12隻雌性獅子組成。然而,亞洲獅是獨居的,雄性與雌性亞洲獅的互動僅限於交配。亞洲獅與非洲獅有幾個不同之處,雄性的鬃毛較小,腹部褶皺,即眼睛下方的頭骨上有兩個孔,而非洲獅只有一個孔。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動物園發現一些從印度動物園進口的亞洲獅其實是亞洲獅與非洲獅的雜交品種,許多亞洲獅都沒有明顯的腹部褶皺,幼崽死亡率的增加,這表明是近親衰退的跡象。隨後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在美國動物園和一些亞洲動物園展出的亞洲獅都是雜交獅子,線粒體DNA分析顯示,被用於雜交的是非洲母獅和亞洲雄獅,雜交後代繼承了非洲型線粒體DNA。

亞洲獅與非洲獅雜交育種計劃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印度動物園將圈養的亞洲獅與來自馬戲團的非洲獅雜交,當時的目的是為了展覽而非大量繁殖獅子,也不是保護純種亞洲獅。育種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是無人監督的,因此近親繁殖的程度很高。雜交品種具有亞洲和非洲品種的特徵,但免疫系統較差,容易患病,可能是獅子亞種之間的合子不親和性造成的,也可能是近親雜交造成的。

2002年印度中央動物園管理局下令對所有亞洲獅與非洲獅的雜交獅子進行絕育,以使該雜交品種滅絕,不再污染純種亞洲獅種群。在印度各地的動物園裡,超過300隻雜交獅子被絕育,由於印度法律和傳統禁止安樂死,雜交獅子被儘可能地保持健康和舒適,活到自然死亡,剩下的亞洲獅與非洲獅的雜交後代預計將在2020年之前滅絕。


獅子有兩個公認的亞種——亞洲獅和非洲獅。兩者在解剖學上有差異。歐洲獅子現已滅絕。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獅子在基因和解剖學上非常相似,可以被認為是一個亞種,但是在大小、鬃毛、顏色和行為上的差異已經導致局部種群被一些分類學家認為是亞種。它們可能更類似於家貓的「品種」。

非洲獅的區域品系或亞種:黑獅(東北非洲獅)、布萊延伯奇(加丹加/西南非洲獅)、霍利斯特里(剛果獅)、克魯格里(南非/東南非洲獅,其中白獅是一種顏色變體)、白獅(巴巴里獅,在野外滅絕)、黑獅(已滅絕的角獅)、馬薩伊獅(馬薩伊獅)、努比亞獅(衣索比亞/努比亞/東非獅)。

只有亞洲獅的殘餘種群留在野外。這些發現於印度西北部的吉爾森林保護區。它們在幾個方面不同於非洲獅:雄性的鬃毛更稀疏,眶下孔的腹部褶皺和配對(或分叉)(即在眼睛正下方的頭骨上有兩個洞,而非洲獅子只有一個洞)。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發現一些從印度特里凡得琅動物園出口到美國的「亞洲」獅是亞洲/非洲的混血兒。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注意到,美國動物園裡的許多「亞洲」獅沒有明顯的腹部褶皺。還注意到獅子幼崽死亡率上升,這表明近親繁殖的衰退。亞洲獅的圈養種群僅來自5隻獅子,大多數是雜交動物。幾乎所有在美國動物園展示的「亞洲」獅和一些在亞洲動物園展示的獅子都是雜種。由於貸款和股票交易,這可能會影響到世界各地的其他動物園,但是貸款和轉讓是可以追蹤的。

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通常只由母獅貢獻)的分析表明,非洲雌獅和亞洲雄獅被用來創造雜交後代。混血兒繼承了母親的非洲型線粒體基因。這兩個亞種大約在80000到100000年前分化。線粒體基因分析表明,亞洲獅在大約10000年前更新世冰河時代末期經歷了一個種群瓶頸,這使種群減少到只有少數繁殖個體。

2006年,恰特比爾動物園(位於印度旁遮普省昌迪加爾)為年老和患病的亞非雜交獅子建立了一個避難所。它們還剩下大約30隻混血兒,其中一些將被關在特殊的圍欄里,與保護區里更年輕、更有活力的獅子分開。印度各地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中的300多隻雜交品種將被消毒,並允許因年老或自然原因死亡。印度中央動物園管理局已經下令對所有雜交品種進行絕育,這樣該品種就滅絕了,不會污染純種亞洲獅。

亞洲/非洲獅繁殖計劃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印度動物園圈養的亞洲獅與巡迴馬戲團的非洲獅雜交(不是最好的親本)。當時,重點是為了展覽而大量繁殖「改良」獅子,而不是保護純種亞洲獅。繁殖計劃基本上無人監管,因此近親繁殖的程度不明智。這種混血兒兼有亞洲和非洲物種的特徵,但免疫系統差,容易生病。

恰特比爾動物園處於該項目的前沿,飼養了大約100隻雜交獅子。許多患病並死亡。在過去的3年里,幾乎有45隻幼崽死亡,其中包括13隻幼崽。大約30隻雜交獅子仍留在那裡。動物園承認,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近親繁殖削弱了血統,破壞了基因庫。一些獅子的傷口無法癒合,而另一些獅子天生癱瘓。印度法律和傳統禁止安樂死,因此獅子被儘可能地留了下來。

最初人們希望雜交後代能被引入到野生環境中來支持亞洲的獅子種群,但是這個項目沒有帶來雜交後代的活力,反而導致了近親繁殖的衰退。這種混血兒顯然削弱了亞洲獅的基因庫,導致亞洲獅有身體和精神缺陷,免疫系統減弱。報道暗示了獅子亞種間的合子後不相容性,然而一些缺陷可能是由於用於大規模生產的有限基因庫(雜種或其他)的近親繁殖,而不僅僅是由於獅子是雜種。

繁殖計劃於2002年結束,動物園裡所有雄性混血獅子都被絕育,以防止雜交後代的進一步繁殖。剩餘的雜交後代預計將在2020年前滅絕。

巴巴里獅和其他非洲獅亞種的雜交品種都在動物園裡。僅存幾隻純種巴巴里獅,需要小心管理以避免過度近親繁殖。因此,可能有必要分析雜交後代的基因,並使用那些巴巴里獅基因比例最大、與巴巴里獅外貌最相似的基因。如果是後者,巴巴里獅將是這種類型的再創造,而不是亞種的恢復。


從理論上說,應該是沒有生殖隔離的,不過可能二者正處於地理隔離到生殖隔離的過程中,所以一切都變得捉摸不定起來。

有人在動物園做過實驗,現在的非洲獅與亞洲獅的雜交後代出來後體弱多病,大部分活不到成年。

不過,我國很多獅子都是清朝時西域的進貢,毫無疑問是亞洲獅,現在這些獅子的血脈遍布全國動物園,而這一批獅子是可以與正常非洲獅雜交的。

同時,名氣很大的北非巴巴里獅,根據現在的研究,非洲獅不可能跨越撒哈拉沙漠進駐北非,所以巴獅應該是屬於亞洲獅品種而不是非洲獅,而巴巴里獅子由於鬃毛髮達好看,早就是動物園的常客,有很多和正宗非洲獅混血的後代散布在各個動物園,日本有個動物園都有雜種巴巴里獅。這些獅子為很健康。

考慮到目前的亞洲獅全是由13頭亞洲獅繁殖而來,基因不健全是肯定的,也許現在的野生亞洲獅雜交非洲獅後代不健康與現代亞洲獅本來基因劉不健康有關係。


亞洲獅和非洲獅是沒有生殖隔離的,因為他們都是獅子,都是同一個物種下的不同亞種。一個物種內部是沒有生殖隔離的,因為他們的基因關係都差得很近,可以互相交換的,並且繁殖生育後代。


亞洲獅非洲獅應該沒有生殖隔離,可以繁殖後代,


亞洲什麼時候有了獅子


泰迪犬和大狼狗會生出什麼樣的??


黑人與白人有生殖隔離嗎


好像亞洲獅和非洲獅的遺傳基因有些差異吧?


亞洲也有獅子?動物園裡的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