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南京大學華智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蔣豐

  擁有9億投票人的印度再次拉開5年一度的大選序幕,68歲的莫迪首相率領執政的印度人民黨將與48歲的胡爾·甘地率領在野的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等激烈地角逐下院的545個席位。究竟鹿死誰手,誰拔頭籌,要等5月23日纔能夠揭曉。

  選舉,首先就要亮出自己的競選目標,以此爭取選民和選票。4月8日,印度人民黨在4月11日開票前先行一步,推出一份“軍事味道”濃厚的競選公約。其中一方面承諾選舉獲勝後會增加軍事和警察力量,另一方面允諾獲勝後強化取締非法移民的措施。這與莫迪率領印度人民黨2014年參加大選時把經濟改革鮮明地放在首位已經有所不同了。

  執政數年來,莫迪率領的印度人民黨有着深深的危機感。特別是兩個月前在地方上發生的自襲恐怖事件以及不久前印度空軍襲擊巴基斯坦,讓印度的國防形勢處於持續的動盪之中。在這種背景下,莫迪強勢出手,導致連續兩年持續走低的內閣支持率轉降爲升。莫迪首相高喊,“我們是國民的衛兵”,“請國民再一次信任我們”,希望乘勢而上,充分利用這個久旱逢甘雨般的機會。

  現實的困境是經濟裹足不前。莫迪在上次競選大綱中提出的促進就業機會的數值沒有亮麗的變化。政府方面已經拒絕正式發表僱傭統計數字,相對獨立的智庫CMIE則透露——2017年夏季,印度的失業率爲3%;2019年2月,印度的失業率已經升騰到7.2%。與此同時,2018年一年間,印度僱傭人數減少了大約1000萬人。

  胡爾·甘地率領的國大黨抓住莫迪人民黨的軟肋,在競選大綱中把“促進僱傭”明確地置於首位,一方面主張中央政府增設“工業商業僱傭部”,另一方面主張到2020年春季補齊政府機構公務員缺少的40萬個位子。

  印度國大黨還就振興製造業、強化基礎設施、新都市建設等提出了新的經濟政策,並且要求針對年收72000印度盧比的最低收入家庭設立直接補助金制度,該黨顯然是把低收入階層當做了自己肥沃的“票田”。

  在朝野相爭之際,一個長期以來處於“老大難”的經濟結構改革問題依然被擱置着。如今,在印度阻礙擴大僱傭的是由30多部法律組成的勞動法體制。特別是從業員超過100人的公司,解僱員工時必須獲得政府許可的相關規定,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慾望。

  此外,儘管印度出臺了《破產法》,但是頻頻發生的訴訟案件仍然在直接挑戰司法機關的處理能力。目前,印度法院未審、未判的案件已經積累到3000多萬件。中央政府人浮於事,52個正部級機構中居然有超過60人的正部長。行政改革同樣處境維艱。

  經過努力,莫迪政府帶領印度在世界銀行“商業環境排名”中,從第142位提升到第77位。這次,在競選大綱中,莫迪表示要把這個排名提升到50位以內。但是,印度對海外企業入駐的審查許可制度異常繁雜,政府官僚實行“人治”,可以隨意更改規定,這些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

  現在,距離印度5月23日開票尚有時日。在這場選舉中,經濟結構改革問題是否會成爲焦點問題,還是這只是一場迎合選民情緒的“劇場選舉”,都有待觀察。印度從來是把美國稱爲“世界上最強的民主國家”,把自己稱爲“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很多人期望通過這場大選,能夠優化印度僅次於中國的巨大市場環境。如此,亞洲的發展或許可以注入新的動力。

  希望印度體魄更加強健地發展經濟,而不是拳頭更加強硬地四處出擊。大選中這種順序的選擇,不僅僅關係到印度的發展前途,也涉及到南亞以及更爲廣闊地域的發展前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