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6年,司馬炎仿效曹丕代漢的故事,其心腹太尉何曾、衛將軍賈充等人帶領滿朝文武官員再三勸諫,司馬炎多次退讓後,才勉強接受魏元帝曹奐的禪讓,登上帝位,建都洛陽,國號爲“晉”。那麼,爲什麼司馬炎要用“晉”作爲國號,這與春秋時期的“晉國”有沒有關係?

1.司馬炎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

司馬炎的祖先原本在周王室爲官,後來跑到晉國去了,司馬氏世典周史記載,“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到晉國後司馬氏又分爲幾支,有的去了衛國,有的去了趙國,也有的去了秦國,而留在晉國的那支,後來在秦末漢初時期,是趙國將軍司馬卬,也就是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中的殷王。

2.司馬炎的故鄉就是晉國舊地

司馬炎的故鄉是河內郡溫縣,不論是河內郡還是溫縣,在春秋時期都是晉國之地,這也是司馬昭被封爲晉公的原因。史料記載“南至於華,北至於陘,東至於壺口,西逾於河,提封之數,方七百里,皆晉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實紀綱諸夏,用率舊職。爰胙茲土,封公爲晉公”。

3.應讖語寓意

早在曹操還沒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漢朝官方太史令王立就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前太白守天關,與熒惑會;金火交會,革命之象也。漢祚終矣,晉、魏必有興者.....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雖然這段話被曹家用上了,但是司馬炎也不會忘記“晉魏必有興者”,畢竟官方太史令的權威發言還是可以糊弄很多人的。

其實,兩千多年來,數十個王朝選擇國號大多采用出生地,或封爵地,或發跡地,或讖語義。因此,看上去司馬炎以“晉”爲國號很有道理。

參考文獻:《晉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