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天的故宮、七夕的故宮、春天的故宮,每一面的故宮你都喜歡,卻苦於搶不到門票?再過三年,這種遺憾就能略微彌補了。2022年6月,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有望對外開放,一批文物將面向世人亮相。

  作爲故宮的“別苑”,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又將建成什麼樣?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北院區的設計者、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建院副董事長張宇,爲您揭祕一座有着濃厚文化“基因”的現代博物館,一座被林木環抱的園林中的博物館。

  與故宮的三次結緣

  提起“繪”故宮,張宇先說起了北京建院與故宮博物院之間由來已久的淵源。

  早在1941年到1944年間,北京建院總建築師張鎛大師就曾領建築學家朱啓鈐先生“保護故宮免受戰亂破壞”之命,帶領北洋大學建築系師生測繪過故宮圖紙,爲中軸線上這座恢弘古建的完整保護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20世紀50年代末,北京建院王時煦教授又參與了故宮防雷裝置的研究設計工作。“所以,這一次爲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提供設計,算是我們與故宮的第三次結緣。”

  在遵循招投標法的公開、公平、公正及規範性原則下,2015年,故宮博物院創新性地邀請中青年設計大師分別提交方案。最終,張宇的不特意體現新建築而呼應中國傳統“堪輿”理論的佈局方案脫穎而出,也就是後來爲公衆所知道的“金頂建築形成一條軸線”方案。

  軸線設計滿足佈局也是致敬

  從地理位置上看,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地點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西玉河村範圍內,是“平安故宮”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項目總用地面積62.01公頃,總建築面積10.2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文物展廳35000平方米、文物修護用房20000平方米、文物庫房23000平方米、數字故宮文化傳播用房9500平方米、觀衆服務用房2500平方米、綜合配套設施用房12000平方米等。

  從效果圖上看,南側臨水、北面疊山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在建築上就很有傳統文化風韻,灰色外城、紅色內牆和金色的重檐,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故宮,東西向的軸線設計也充滿了秩序感。

  軸線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哪兒?

  張宇告訴記者,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所在之處,可建設用地地塊狹長、形狀不規則,東西長約900米,而南北最窄處僅60米。在狹長的地形裏如何滿足一座現代化博物館的功能?設計團隊反覆考量後發現,如果是在西南側佈置主要展覽的話,功能雖集中性較強,但總體佈局帶來失重感,而且東側地塊利用不充分,流線過長,對從東側主要人流的吸引力和體驗感不強。

  結合地形條件,在建築的最終設計規劃中,將對外文物展覽佈置在了場地東側,較爲私密的文物庫房、修復及後勤功能則佈置在場地西側,最大限度滿足功能佈局的同時,也有利於分期建設。這種南側臨水、北面疊山的線性格局,也是呼應了中國傳統“堪輿”理論的理想佈局。“軸線是形制的根基。故宮有一條中軸線,北院區的中軸線也是寓意故宮核心“天際線’。我們想通過這種均衡的軸線佈局方式與散點的構成邏輯向紫禁城致敬,也是在傳承着故宮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座層次分明的博物館羣

  張宇介紹,衆所周知,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空間序列感在紫禁城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因此,符合故宮氣質的秩序感也成爲設計中的重要考量。在故宮博物院北院區的設計中,設計師們也借鑑了中國傳統“殿”、“堂”、“舍”、“院”的空間佈局,讓北院區成爲一座巨大的博物館羣落。

  這是一座層次分明的博物館羣。從橫向的動線看,觀衆從東岸廣場進入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後,先通過連橋步道到達入口門廊,然後從東入口禮儀大廳拾級而上,步入二層的中央大廳,然後是陳列展廳、濱水景觀區、後花園區,一系列建築內外呼應。

  從建築立面看,由屋頂、屋身和臺階組成的三部分,亦是仿照中國古典建築外形的“三段式”構圖法。金色重檐屋頂之下是紅牆圍合而成的屋身,屋身之中還借用華麗而有韻律之美的窗棱作爲表皮肌理,首層大臺階則結合着草坡將首層自然擡起。同時,這種“三段式”的立面佈局也與功能佈局相呼應,滿足從下至上的綜合服務、常規展覽、特殊展覽與觀景遊廊的佈置方式。

  中央大廳就像一個小“樞紐”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二層的中央大廳,就像是一個小型的中轉“樞紐”,觀衆到達這兒之後,可以順着不同的動線去往各個展廳。從中央大廳順着出入口往下,觀衆可以達到一層,這裏佈置有臨時展廳,以及多功能廳、數字影院、修復展示及餐飲等衆多展覽配套功能,也可與場地南側的後花園區及濱水景觀區相映成趣。

  而人若順着中央大廳直接向西行,則可進入各個專題陳列展廳和環幕影廳。藝術書店、紀念品售賣等也環繞在大廳周邊。此外,人還可以直接拾階而上到達三層,進入光的中庭,雙層柱廊和鎦金平棋,再現了故宮太和殿的高大雄偉意向。四層屋頂內的常設展廳,更是絕佳的觀景長廊。

  “不同於故宮,故宮博物院北院區的展廳,層高都在8.5米高,是適合於現代展廳的高度,可用於陳列一些大型展品。”張宇說。

  園林成爲展覽的一部分

  和絕大多數博物館不一樣的是,在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築與園林相映生輝,成爲別具一格的園林中的博物館。

  張宇介紹,北院區處於水面與林木環繞之中,地理條件極佳。而這種水面與林木環抱的原生地理條件,使得北院區的設計有機會打破傳統城市博物館封閉內向的空間特質,將園林納爲展覽的一部分,讓觀衆能在人文與自然中移步換景,獲得充分與環境對話的機會。

  “由於北院區所在地塊的空間格局與頤和園相似,因此園林整體規劃的格局也更多地借鑑於傳統。”張宇介紹,因着與展覽建築的位置關係和原生條件差異,最終形成了四部分的園林,即禮儀性的東入口廣場,親水平臺與生態駁岸結合的南側濱水空間,修繕現狀窯口、花房,保留防護林帶形成北側園林,以及位於展覽建築與修復工作區之間的花園。

  記者注意到,其實,將博物館與園林放在一起,並非沒有先例。例如,美國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旁邊就有一座中央公園。不過,不同於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在那裏,建築與園林並沒有融爲一體。

  建築之中,也充分考慮了生態與環保因素。屋頂的雨水收集系統加中水系統的應用,更加適合少雨的北京。還有一點很巧妙的是,南側通透、北側封閉的牆身設計結合上這些景觀佈局,可以保證夏季東南風導入建築室內,降低能源消耗;冬季西北方向冷空氣被抵擋出去,最大限度降低熱量散失。“輕清者上浮而爲天,重濁者下凝而爲地。而有天地,乃有萬物,萬物在天地之內。”2022年,一座有着金色華冠的現代博物館,將再次成爲文化傳承與展覽之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