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太史公司馬遷,竭一生心神將三千餘年曆史付諸於筆墨,終成雄深雅健又狂瀾驚濤的《太史公書》,被後世贊爲“史家之極則也”。然而在太史公文撼千古之後,他的命途卻顯得極爲波折晦澀,亦令人肅然起敬。《漢書·司馬遷傳》記載,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自少學識淵博,甚篤經史文墨,精通天文曆法,故而從五大夫成爲太史令。

  西漢時期的太史令,可以遍閱諸多皇室典藏的文獻,故而司馬談立志有生之年要編著一部通史。受父薰陶,司馬遷自幼熟讀經史,《尚書》《左傳》莫不熟爛於心。年及弱冠後,司馬談將耕讀在家鄉黃河龍門的司馬遷喚至長安,命司馬遷遊歷四方搜古事觀遺風。這一程司馬遷馬不停蹄收穫頗豐,正所謂“盡天下之大觀,吐而爲書”。

  遍觀天下風土人事的司馬遷回到長安,晉爲“郎中”,並數次隨漢武帝出巡。公元前110年,隨漢武帝泰山封禪的司馬談病重垂危,臨終前他囑咐司馬遷一定要做太史令,將編纂史冊的願望達成,司馬遷含淚答應。然而就在司馬遷奮筆疾書潛心簡牘之時,意外的災禍卻突然降臨。

  公元前99年,大將李陵率5千人馬深入荒漠徵討匈奴右賢王,不料兩廂對陣期間,匈奴鐵騎卻由四面八方集結而來,李陵被團團圍住。李陵率部奮死衝鋒,最終誅匈奴萬餘將卒後,弓弩用盡而被生擒,匈奴深知李陵才能,並未傷其命,李陵將計就計歸降,以待時機。消息傳來,漢武帝大怒,羣臣皆斥李陵不忠不義,致使李陵滿門被誅。

  太史公司馬遷憑藉對李陵的瞭解,竟耿直的站出來爲其辯解,說李陵必然是假意歸附以求脫身,漢武帝聞聽司馬遷此言,立即定下大不敬欺罔之罪。太史公閱盡興衰,早已無畏生死,然父願未成,他還不能死,故而決定受宮刑而換不死,繼續編纂史冊。憑藉這樣堅強的意志力,司馬遷終在有生之年完成《史記》,無愧太史公之名。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司馬遷死後多年此一部鉅作都只珍藏於其後人手中,其外甥楊惲將此書獻於漢宣帝,才得以被世人所知。司馬遷的墓地亦如其結局一樣,撲朔迷離。陝西韓城的司馬遷墓經過考證僅是一處西晉時期修建的衣冠冢,他真正的埋骨之處並不在此。考古學者經過數十年尋訪,意外在陝西鹹陽興平發現了一個小村落“史村”。

  史村距離漢武帝茂陵很近,村子裏古老的石碑記載,這正是太史公司馬遷晚年所居之處,而且太史公晚年去世後,就埋於此地,墓內隨葬數箱簡牘及一把佩劍。50年代,村中鄉人在的黃土臺原上取土時,曾發現一座“御史公之墓”,出於敬畏被原樣掩埋,由於封土無存,故很難考古發掘。考古學者認爲此史公之墓極有可能就是司馬遷真身墓,而墓內隨葬的簡牘應該是與《太史公書》相關的古籍,屬於無價之寶。相信隨着考古學者的努力,太史公墓的祕密將會揭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