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職業前公關,資深甲方舔狗。

如果你在白天見到我,我們能從內容營銷三大趨勢聊到流量末法時代的新零售。而當夜幕降臨,孤零零的我坐在CBD的玻璃窗下,眼前是加班不夜城,手邊是新鮮滾燙的麻辣燙。

每當這樣的時候,我都會打開電腦自帶播放器,觀賞一下那部始終在我心頭縈繞不休的童年鉅製。只要聽到它的片頭曲,我就能感受到一絲久違的寧靜,彷彿找回了失落的那個小學傍晚。

它,就是在這片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長篇連續鉅作《外來媳婦本地郎》,從2000年起播,至今還在更新,集數超過3000。

▲中國電視史上播出時間最久、播出集數最多、同時段同類型節目收視率最高的系列情景劇

這部深刻反映了粵語方言區羣衆與外地人口長期存在不可協調的矛盾的現狀的鉅作,陪伴着我度過了一整個童年的飯後時光,讓我深刻地明白一個道理:

做人,就是要撕逼。

首先,上能撕父母,下能撕兄弟。

老爸歧視外地人,那我就偏要娶,不光我娶,我還要和兄弟們一起娶,哪怕老爸被氣暈。

▲本劇主線爲老廣家庭康家,第一集康伯就擺明立場

▲然而大兒子康祈光娶了河南姑娘香蘭

▲三兒子康祈耀娶了上海妹子幸子(當年尚有babyfat的濤姐)

▲最終在看到老四康祈祖帶回個鬼妹時嚇到暈厥

我們一家十一口,大哥沒文化,二哥孤寒鬼,老三逼事兒多,四弟搞事精。只要有好喫的,絕不和家人分享;只要一個人出事,絕對拖累全家。

其次,和街坊鄰居親戚老友,也完全不用客氣。

能佔的便宜一定要佔,能坑的老友纔是人間真情。外來打工妹能怎麼剝削就怎麼剝削,外地的老闆一定是重點坑騙對象。別人家的八卦是畢生的使命,別人家的狗血是日常的悲歡。

放眼整條街,每家人的家長裏短都有一套春秋筆法。

▲恃靚行兇祝師奶與村花阿嬌

每個故事都從雞飛蛋打開始、到握手和好結束,以事故發生的密度和頻率來看,這家人和他們的鄰居完全不輸卡戴珊女士的耐撕家族。

年幼的我並沒有想這麼多,而是深深地被劇中演員的實力折服,以至於認爲他們真的是一家人,並且產生了“噢這家人真的好精彩我家真是平平無奇”的奇妙嫉妒情緒。

講到這裏我認爲,上海羣衆恐怕欠《外來媳婦本地郎》一句感謝,是誰頂風而上試圖爭搶地圖炮的帽子?是誰如此明目張膽從劇名就彰顯自己地域歧視的氣質?又是誰,以單薄俗氣的市井氣息爲小布爾喬亞們承擔起分解民族內部凝聚力的惡名?

作爲本土自制劇集,力求真實穩健的畫風也是《外來媳婦本地郎》的一大特色。

劇組的妝發、打光、佈景、後期調色始終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自我的原則,絕對不向時代的審美低頭,拒絕妥協於轟轟烈烈的的潮流變革,不管外界颳着怎樣的時尚妖風,劇中的師奶頭仍然旗幟鮮明、阿伯的老漢背心依然強勢吸睛

▲阿嬋的師奶時髦卷總讓我想起我媽

至於什麼磨皮精修阿寶調色,啊呸,不存在的。

▲當年在另一個本土劇組實習過,只能說我們這邊的拍攝標準是”能看就行“

但這些都不是《外來媳婦本地郎》成爲我國最長壽劇集,使我賭上一整個童年每週末晚飯後準時蹲守在電視機前如癡如醉的真實內情。

這部劇在本地人氣如此之高,乃至劇中演員生老病死婚都能隨時上頭條,想來想去原因有三: 夠俗、夠土、夠貼熱。

一所謂俗,是夠貼合本地民俗。

劇中康家一開始就住在一個西關大屋,這是本地人最熟悉的傳統建築,裏面的裝飾雖然比不上今天“用xx年種樹”的精細,但基本都按照了老一輩瘋狂沉迷中式紅木傢俱的審美佈置

▲emmmmmmm偶爾也有傳統與現代的神奇結合

另外,一旦進入喫飯劇情,劇中的食物也很夠意思,廣州人愛雞成魔、老媽子靚湯、三件一盅的早茶配置都讓人感到一陣家的溫暖。

另一個令人稱絕的就是片頭曲。

早前微博流傳陳豪和佘詩曼的舊劇《公主嫁到》裏用RAP打油詩對罵,要知道在粵語方言區,押韻地罵人、諷刺、表達自我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市民活動。《外來媳婦本地郎》片頭曲以打油詩的方式,生動演繹了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彼此的家庭矛盾,其朗朗上口百聽不厭的品質,出了本地真的很難找到。

二所謂土,是完全不搞虛的,談什麼民族大義,找準人民羣衆精神高潮的spot纔是文藝創作的長期任務。

如今的劇目一般都管“地域歧視”叫“地域文化差異”,熒幕上如果出現了一個北京人和一個上海人,那麼他們之間的矛盾一定是某種神祕主義下的歷史遺留問題,絕對不是人類犯的錯。

《外來媳婦本地郎》就不,從一開始它就高調宣佈:和諧是不可能和諧的,請大家都歧視起來,不要客氣。

比如第8集,康家老三和上海媳婦幸子大婚,來了一批上海親戚。23分鐘的劇情大概用了20分鐘在講述上海親戚們的神奇行徑

他們在別人家裏指手畫腳,嫌屋子太老,沒有最時髦的傢俱;吐槽沒有空調,又不肯自己掏錢住賓館——

他們在老三的帶領下展開“廣州遊”,爲了省二三十塊他們寧願從廣州運音響回家,但連幾塊錢的門票錢都不肯掏,買水還要記賬——

就在這羣上海親戚的種種作爲連彈幕裏的蘇北人都看不下去的時候,編劇終於在歧視氛圍的最頂端給大家一個啪啪打臉,終於把親戚們送走的老三回到家發現對方留下的錢和賬單,下至進廁所的八毛收費,上至千元蛇宴都一一奉還

在如此尷尬的氣氛中康家最後決定拿這筆錢去喫蛇。

又比如在第535集,康家迎來了遠方的河南客人黑子。黑子大哥不僅不愛洗澡,還喜歡打牌往牌面上吐口水,最可怕的是說好的給大家揉麪團,他竟然去了廁所不洗手,種種行徑令康家一家人嫌棄至極。

▲黑子還威脅讓康老大給他搓背

面對康家人的diss,黑子大哥完全沒有示弱,他表示,你們一家人也沒好到哪裏去,老大出街隨地吐痰、老三不愛洗襪子、老四還喜歡喫飯放屁,最可怕是你們廣東人見啥喫啥。

爲了扭轉形勢,黑子大哥還莫名其妙監管起了一家人的飲食,揚言誰要喫野味就去告誰。

當年年幼的我看到這裏,爲如此具有古代禮儀氣質的主客之道深深折服。

三所謂夠貼熱,作爲早年的新聞業重地,老廣本地人的新聞精神恐怕還牛逼過南方報業,論追熱點,誰都快不過邊寫邊播的《外來媳婦本地郎》。

上面所說的康家與黑子大哥的故事裏,巧妙植入了當時廣州隨地吐痰得罰款的新聞,分明是對我們這些看新聞左耳進右耳出的觀衆進行隔山震虎再教育。

在第883集講到了韓流來襲,播出時是05年夏天,時值大陸全民“大長今熱“,康家財迷心竅的老二夫婦趁機在自家的茶餐廳引入”韓國概念“,興師動衆搞起了山寨韓國菜和韓式打扮,結果依然是賠錢買賣。

而康家遠親Coco則動了去韓國整容的念頭,本集最後還吐槽了一波當時”僞韓國整容專家“熱潮。

▲阿嬌美到模糊

2005年廣州房價開始上漲,2006年上漲幅度增大,越來越多本地人開始關注炒房,於是在2006年底的1109集,《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康家老四在損友攛掇下開始炒房,反而由於消極怠工差點被老闆炒。

▲合夥買樓分贓不均就開始互搞

在播出的十多年,康家一家人的命運一直緊緊跟着社會的變化不斷沉浮,看起來只是無數個疊加的日常,實則總與大大小小的變革相關,就算是在很多人眼中算不上什麼的”煤氣價格上漲“這種新聞,在康家也能掀起一番波瀾。

正如卡戴珊撕逼一家總是特別下飯,《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啼笑皆非是一代廣州人不可缺席的飯後時光

少年時候每個週末喫完晚飯扔下飯碗就抱着電視機看劇,想要看更多但也不得不再等上一個星期,如今只要買了會員就能刷個過癮,但總有哪裏不太對勁。

如今《外來媳婦本地郎》的故事已經演繹到了康家的下一代,同我年紀相仿的康天庥結了婚又離,我還在電視外思索愛情的真諦

在很多人眼裏這部劇早就丟了當初的味道,康伯康嬸由於年事已高已經退出劇組,而被稱作劇組靈魂人物、飾演康老二阿宗的演員郭昶也因胃癌早在06年就已病逝。

▲我濤姐也早就離開劇組北上開拓演藝事業

跟時下所有的劇目相比,就算是不知所云的TVB,這部劇都顯得太市井太土味太不入流

但還是沒人想喊停。

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原因,有些作品就是需要一直活着,它的收視不會太好,口碑一路往下掉,但只要轉檯的時候看到它還在,就覺得特別心安。

《外來媳婦本地郎》,看也好,不看也好,都是我們廣東仔的鎮宅神劇,精神圖騰。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