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二字,有明確文獻記載始於西周,《禮記·學記》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國學被不斷賦予新的定義,對此,袁行霈先生說:「歷史悠久的國學只有不斷以新的形態代替舊的形態,才能永葆青春。」

如今,有人問,我們學習國學、學習傳統文化有什麼用,它既不能做導彈大炮,亦不能做坦克航母?

這種想法無疑是膚淺並且荒誕的。

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民族文化都被賦予了無可替代的意義。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才能不斷的進步、不斷強大。

強大的背後必然是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那這些要從哪裡來?只能是傳統文化。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的生活也在加速,鋼筆代替毛筆、圓珠筆又代替了鋼筆,簡便、快捷、效率是這個時代的代名詞。

我們在遺忘,遺忘「揮毫落紙如雲煙」的筆墨書香,遺忘「我自橫刀向天笑」的錚錚鐵骨,遺忘「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文人氣節... ...

所以國學被需要,傳統文化被需要,民族精神被需要,民族自信被需要!

京博國學,始終以「做最有價值的國學微刊」為使命,打造一流傳統文化平台,不丟傳統,不忘來路,不失本心。

雲浮千秋,江山萬古,這一方天地,有平天下的聖賢,有治家國的良圖,有李白的如弦大道,有屈原的漫漫征途... ...秉承文化匠人理念,我們希望,在這裡,您終能找尋文化之魂,回歸傳統之根。

——京博國學

諸子百家,眾妙之門——儒釋道文化的聚集地

「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儒家的真精神是入世,佛家的真精神是出世,道家的真精神是超世。跟儒家學入世,學的是拿得起、有正氣;跟佛家學出世,學的是放得下、有靜氣;跟道家學超世,學的是想得開、有大氣。"

合之,便是以出世之心,憑超世眼界,做入世之事。這便是儒釋道帶給我們最好的人生啟迪。」

儒釋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京博國學的第一站,我們堅信民族精神的根源在這裡,民族智慧的起源地同樣在這裡。

「解讀傳統文化的玄妙,讓每個傳統文化愛好者都能讀懂經典、探討經典。」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的宗旨。京博國學自創辦至今,始終堅持這一觀點,將儒釋道文化中晦澀而深刻的智慧融入到歷史人物或故事中,一一剖析,全面深刻地解讀了儒釋道文化經典。

南懷瑾先生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在儒釋道文化上,京博國學給出了異曲同工之妙的解讀:「跟儒家學入世,跟佛家學出世,跟道家學超世」。

在這裡,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聖賢,有「青山白雲常自在」的佛家禪意,有「大象無聲,上善若水」的道家玄妙。

這裡是華夏文明最為厚重並且神秘的一筆——儒釋道文化。

數風流人物:熠熠生輝的大師風範

從帝王將相到文人墨客,從治世賢良到科學巨匠,這裡有數千載的風流人物,這裡有熠熠生輝的大師風範。

這裡是京博國學的第二站,講述那些被歷史銘記或遺忘的千古風流。

梁啟超曾說:「 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於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

讀名人故事,相當於跨越歷史時空與他們對話,無論是春秋鼎盛的王朝,還是風雨飄搖的時代,總有那麼一些傑出的人物吶喊出一個時代的聲音,還有那麼一些人,他們雖然默默無聞,卻在人類文明史的進程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做的,便是充當歷史的拾遺者,將那些或深或淺的驚鴻一瞥納入文字,與讀者共品。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一方天地,既有世事變幻,亦有人情冷暖,我們,便是中間最好的詮釋者。

千載家風,教育為先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幾代人地堅持,雖未給孩子留下萬傾家產,但卻為孩子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命脈。

好門風能教我們做人的涵養。好門風一代一代地傳承,能讓我們在這個迅疾變化的時代里,找到內心不變的溫暖,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的人生價值和秩序。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無窮。《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從孟母三遷到曾子殺彘,從《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我國傳統向來重視家風、重視教育。我們也知道,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傳統家教中許多認知也需要變革,需要推陳出新,需要反思。

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刻板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做的是在立足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秉承「傳統但不過時,新銳但不跟風」的理念,將華夏傳承的家風文化傳遞下去,也把世界優秀的教育案例與您分享。

這裡是京博國學的第三站,是家風與教育的傳承地。

在這裡,您可以品讀到《易經》智慧中的家風解讀;你可以閱覽曾國藩留下的千古家風家訓,也可以看到同時期的國外,教育是怎麼一回事。

教育是一堂沒有老師的課,需要您與我一同學習探討。

不忘初心,回歸傳統的生活美學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詩經帶給我們的美學,也是詩經帶給我們的生活。

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無不透著古人的生活志趣。如今的快生活節奏使我們越來越嚮往古人的慢生活。

這裡是京博國學的最後一站,回歸中式生活美學。

刺繡、瓷器、中式建築,這些在生活中越來越少接觸到的東西,卻對我們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我們從故紙堆里找出這些舊身影,把當年的美一點點還原,為您的生活點綴最純粹的中國色彩。

在這裡,您可以從詩經里找到那些唯美的名字來源;你可以在簡約的瓷器中發現宋代的極簡藝術;您還可以從秦磚漢瓦的光影中領略古建築之美。

對於生活,這裡保留了華夏民族抱朴求真的精神根源,無論是水墨丹青還是雕樑畫棟,我們還原生活美學最本真的一面,歷久彌新而不流於表面。

生活有很多種方式,

我們選擇最富有民族底色的生活。

它要有諸子百家的智慧,

它要有流傳千古的大家風度,

它要有觀點,

它也要不失態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