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國器》後記作者:習曉思文章發於:新華網點擊數: 4238更新時間:2009-7-18 頂薦 【字體:小大】http://www.wyzxsx.com中國需要國企——長篇小說《國器》後記習曉思

《國器》 習曉思 著 上海文匯出版社國有企業經營層收購(MBO)、經營者持大股的股份制改造、對外轉讓國有企業產權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形式,在社會中產生了極大爭議,最具影響的莫過於2004年前後轟動全國的「郎顧之爭」。上述幾種產權改革模式的一個基本共同點是:以凈資產為基準對外轉讓國有企業產權,表面看似公平,有人卻認為是一種對國家和人民資產的掠奪行為,屬於典型的權貴私有化現象,存在著極大的腐敗嫌疑,特別是與中央推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所提出的「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的精神,與憲法所規定的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相違背。大家知道,企業的凈資產是全部資產減去負債。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負債率一般控制在50%以下,目的是保持債權人的利益和維護企業的健康發展。然而,我國的絕大多數國有企業由於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早已突破50%負債率的警戒線,卻仍然可以好好地存活下去。從現實情況看,我國一般競爭領域國有企業負債率都在80%左右。正是由於這些國有企業的銀行負債率畸高,因此決不能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簡單以凈資產為基準轉讓國企產權,推行產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的最終所有權是國家的,屬於全國人民共有,具體來說分屬各級政府進行管理。國有企業的負債基本以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而存在,然而國有商業銀行的所有權從根本上來講也是國家的。以國有凈資產為基準,以極低的價格或將國有企業的產權無償轉讓給經營者,或者改製為經營者持大股的內部職工股份制,或者轉讓給民營外資企業及個人,對負責管理國有企業的各級政府而言,表面上看似公平,沒有產生多大損失,也使各級政府暫時擺脫了國有企業的沉重負擔。然而,對於持有國有企業80%左右債權的國有商業銀行,以現今的社會管理水平來衡量,基本上是很難再追回貸款,從而給國家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銀行貸款風險加大,損害的是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當前國有企業改革中最大的腐敗就是以銀行貸款為主的國有資產流失,而不僅是國有企業凈資產層面上的國有資產流失。下面從一些最簡單的常識中,我們可以看出極少數人是如何通過以凈資產為基準獲得國有企業的產權,進而對國家和人民實施掠奪,導致一夜暴富的:假如一家國有企業以銀行貸款形式為主的負債率為80%,企業的凈資產為20%,扣除國家應付10%的職工安置成本,一旦這家企業推行MBO,企業的所有者只需支付企業總資產10%的價格就可以擁有這家國有企業的產權。這家企業的經營者然後再設立一家他們自己獨資的公司,將改制後企業的供應或銷售放在他們獨資的公司,以關聯交易的形式轉移改制企業的資產。每轉移1元的資產,其中0.8元為銀行等債權人的,0.1元為國家對國企其他職工的安置成本,企業經營者付出的成本僅為0.1元。當改制後的企業的資產轉移完畢後,再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最終逃廢了欠銀行的貸款和對國有企業職工的安置成本,可以說是9倍的利潤。這實在比販賣毒品或倒賣軍火的收益率還要高。上述假設在實際生活一般不易被人察覺,原因在於這種改革方式存在著極強的隱蔽性,是在合理合法且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進行的。假如以凈資產為基準轉讓國有企業產權,改制後的新企業通過加強企業管理,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換代,包括裁減企業員工、減少企業員工收入等手段以降低企業成本,企業的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則只需支付銀行貸款的少量利息,便可使那些獲得國有企業產權的個人賺取更多的利潤,他們當然也就願意讓企業經營下去;同樣,一旦企業經營狀況惡化,經營下去只能是大量虧損時,前面提到的假設是一定要發生的。其實上述情況已在各地發生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一般國有企業進行MBO,或經營者持大股的職工股份制,或對外向民營資本及外資以凈資產為基準轉讓國有企業的產權,由於進行了財務技術上的處理,大量資產被低估或隱藏,往往達不到企業總資產10%的價格,特別是虧損的國有企業,甚至被白送出去。於是對於獲得國有企業產權的個人,等於做了樁「一本萬利」乃至「無本萬利」的買賣。當然,國有企業的產權並非絕對不能向其他資本、組織或個人轉讓。關鍵在於應該先對國有企業的總資產進行評估,然後以評估價為基礎,採用公開競價的形式向社會轉讓,並將獲得的資金用於安置職工和清償銀行等債權人的全部或部分欠款。因各種情況需要,適合將國有股權轉讓給國有企業職工,也要注意均衡分配,絕不能光讓經營者持大股。各級政府熱衷以凈資產轉讓國有企業產權,大多出於保護地方利益的考慮;但也有一些政府部門的領導人片面認為國有企業的效率比私營企業低,降低當地國有資本比重,可以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這中間不排除政府部門的人員、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與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外資或民營資本相勾結,共同謀取個人利益,侵吞國家和人民財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絕不能簡單歸結於私有經濟的數量多少和比重高低。私有經濟的高速增長,憑藉的也是國家的優惠扶持政策和自身社會負擔較輕,相反國有經濟卻承擔了改革開放中大量的社會成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左大培認為:「從西方經濟近一百多年的發展來看,以國有經濟為主的公有制經濟並非一定比私有制經濟缺乏活力。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私營企業的效率往往高於公有制經濟,但在經濟相對低迷甚至停滯時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則主要依靠公有制經濟來支撐。」西方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發展了一大批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公有制企業,就是因為當時經濟蕭條,單靠私營經濟已不能維持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跨過了1000美元大關,進入了社會矛盾集中暴發時期,未來十年間保守估計每年要有1000萬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這將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就業壓力。而主張國有企業大量退出一般競爭領域,勢必造成大量國企員工下崗失業,給原本偏緊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黨中央在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因此,片面推行國有企業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主張降低國有經濟的比重是與中央精神不相符的,應當在下一步改革中予以糾正。國企改革的大方向要堅持,但不能為改革而改革。要考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考慮政府和社會的承受能力,防止少數人通過國有企業改制侵吞以銀行貸款為主的國有資產,損害國家和國有企業職工的利益。對已經按凈資產轉讓國有產權、實施改制的國有企業,在當前政府職能部門、國有商業銀行與社會監督不到位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由各級國資監管部門與國有商業銀行共同負責,繼續實施監督。從規範的現代化大型企業來看,當國有企業真正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並不一定需要比私營或股份公司更多的資本經營層次,經營效率也不見得比有大量股東的私營公司低。這方面新加坡已經有了很好的例子,其採取的「職業經理人委託代理」管理模式十分值得借鑒。針對當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國家有必要設立一個高層次協調領導小組,由國資委、發改委、人民銀行和財政部等機構為成員單位,統一領導全國性的國有企業改革工作。國有企業改革再不能一味地講 「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要按照中央「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的要求,國有資產可以退出「兩國兩重」(指關係到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的行業、重要的企業)以外的領域,但退出要儘可能減少影響社會穩定。同時,筆者認為,國有資本不僅要控制「兩國兩重」領域,也要考慮進入勞動密集型領域,以擴大社會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小平同志曾告誡我們:「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上世紀90年代初期,東歐和俄羅斯的私有化進程幾乎毀滅了它們的工業體系,致使國家整體經濟急劇下滑,有的至今還未恢復到私有化之前的水平。而像法國、德國及義大利等資本主義國家,其國有企業仍占經濟總量的20%以上,少數還超過了50%。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所追求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因此,以公有製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必將長期存在下去,這也是黨的十六大精神所要求的。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於國有企業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發揮作用:維護國家穩定,像發生非典、地震等重大自然與社會災害時,沒有國有企業的強力支持,結局可能更不堪設想;消除貧富差距,調節社會收入水平,讓弱勢群體保持較好的生存空間;調控宏觀經濟,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防止過度及惡性競爭,等等。當然,現實中確有少數壟斷性國企已經淪為利益集團謀取暴利的工具,相信這種狀況一定會在未來通過深化國企改革來加以解決。(註:原文標題為《以凈資產為基準轉讓國有產權是當前國企改革存在腐敗的根源》,完成於2005年4 月,此次長篇小說《國器》出版進一步修改的基礎上作為後記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