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錯刀編輯 張一弛

在互聯網上,有一片「超社會的江湖」。

這裡藏匿著BAT之間最狠的撕逼、最野的巨頭八卦、最不為人知的行業潛規則、各個職位上的奇人...

尤其是公司里的八卦,豆瓣、天涯、知乎三個加起來,都不如它信息量大。

就算你根本不認識互聯網公司的任何一個人,但點開這個「江湖」,你就知道了一切:

比如,騰訊員工因為天天加班,累出了胃癌。

京東員工就更慘了,因為買盒馬鮮生,快遞送到公司,直接被公司開除。

知乎最近也不好過,員工上午還在改Bug,下午就接到了被裁員的消息。

如果基層的八卦還不能滿足你,那巨頭之間的大猛料絕對夠讓你成為飯局中最有存在感的人。

比如,最近馬化騰和高管們都焦慮的睡不著。

消息越猛烈,巨頭就越恐懼。

ofo內部高管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對他恨的牙痒痒,直言是毀掉ofo整個公關的大殺氣。

之前的街電股權事件、樂視VR解散、百度外賣被賣、UC瀏覽器大規模裁員, 任何能引爆的話題,都在這裡被提前「預警」。

這個「超社會江湖」叫做脈脈(mài mài),互聯網圈的李大嘴。

1

「匿名」警告:

互聯網最野的料,都是它爆出來的

脈脈本身有三個功能:人脈辦事、了解行業內的最新資訊、匿名八卦吐槽工作公司及各自爆料。

簡單來說就是:找人、看新聞、吐槽

跟風職場社交,對職場人來說無非就是多了一個找工作渠道罷了。

看上去這沒啥特別的,但是,就這樣貌不驚人的常用功能下面,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匿名區的流量甚至佔到脈脈流量的一半以上。

匿名區關於鎚子裁員的爆料

互聯網產品中的這種「匿名」功能,用的最成功的是知乎平台的匿名回答,因為一些原因,回答者不方便直接表明身份,所以需要匿名。

在這個功能下,常見的有兩種:一種人靠著匿名帶上了面具,想像自己已經成為了成功人士;另一種人丟掉了戴著的面具,肆無忌憚的宣洩著自己的不爽。

雖然褒貶不一,但匿名功能的加入卻讓知乎的內容增色不少。

領英曾經也提出過加入「匿名留言」功能,但是最終,領英中國的高層以「這個功能太low」為由否決了這個提議。

但是脈脈卻堅持把這個功能做下去。初衷是幫助職場人士宣洩壓力。

現代職場表面光鮮,背後暗流涌動。職場各種各樣的明規則、潛規則讓人一不小心就中招,招中的越多,匿名吐槽的需求就越大。

可脈脈厲害就厲害在,不光是李大嘴,還是神準的預言家。

多年來脈脈匿名區爆出的大多數「料」,往往最後都被證明是事實,比如一月有人爆出 「南方某手機大廠將死,老闆賭博」。

今年11月,果真東窗事發,創始人劉立榮輸掉100億,金立破產。

這些巨頭裡,最慘的是百度,幾乎被脈脈扒的連褲衩都不剩,有人爆料李叫獸被架空。

沒過幾天,李叫獸就發了朋友圈:「因個人發展原因,我已經辭去在百度的工作,準備開始新的方向。」

今年五月,百度一代老將陸奇離職,百度股價應聲下跌 ,一夜蒸發94億美元。

可在20天之前,就有人在脈脈上寫下了幾個字:百度有大事發生

脈脈又一次預言成功!

網易、阿里、騰訊、百度……越來越多的牛企大佬們,在脈脈上被拉下神壇,一不小心就「被出事」、「被倒閉」、「被離職」。

「匿名」功能成為了脈脈的招牌,是職場社交領域也是獨一無二的首家。

從100萬到1000萬用戶,脈脈只用了不到一年。

2

職場壓力有多大,

脈脈就有多賺錢

讓脈脈走上這條「野路子」的,是清華學霸理工宅男林凡。

在創立脈脈前,林凡自己搗鼓了三款產品,都失敗了。

脈脈2013年上線,形勢非常緊迫:

一是微信。之前刀哥在寫陌陌那片文章就講過。作為通用型社交工具,微信幾乎通吃所有基於熟人關係的垂直社交APP。

另一個是領英中國(LinkedIn),這比脈脈早十年的美國上市公司,脈脈誕生的那一年,英領的市值已經達到百億美金。

有媒體人這麼形容脈脈面臨的局面,脈脈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

但林凡找到了三個非干不可的理由:一、大家都有刷存在感的需求。二、了解本行業最新發展動態,不至於落伍。三、找工作,找合作,是職場上的剛需。

這三點,基本上奠定了脈脈最初的商業邏輯。

在脈脈,一旦你選定了自己的職業領域,那麼你在這裡看到的內容、可以接觸的人,幾乎全部與這個職業有關,這個職業其他人的實名、匿名動態,這個職業人脈的推薦,這個職業的資訊推薦……

當然,如果脈脈組織方式僅限於此,那他與古老的職業論壇、貼吧模式並無太多亮眼之處。脈脈最大的優勢,以及體現脈脈半開放性特點最明顯的地方,是人的組織方式。

脈脈依靠手機號來判斷雙方的好友熟識程度,互相擁有手機號是為熟識好友,單向通訊錄好友是為相識好友,僅在脈脈加了好友是為初識好友,而對於那些朋友的朋友,在脈脈則會被視為一度、二度、三度人脈。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脈脈有100個熟識好友,200個相識好友,300個初識好友的話,那麼你潛在可以挖掘的人脈,數量大約會超過兩萬個。

如果你想挖掘更多的人脈,唯一的方法就是加更多的人,加的人越多,人脈就越廣。

脈脈從0到100萬用戶,用了18個月時間;從100萬到1000萬用戶,用了不到一年;直至如今數千萬用戶,數量級之間的增速越來越快。

3

真假難辨,匿名功能被關停,

「李大嘴」還敢大嘴嗎?

跟所有匿名的功能一樣,發展到18年,脈脈的匿名區早就已經突破了職場壓力宣洩的職能,大量謠言、負面言論、八卦、高級黑、隱私從這裡產生。

當脈脈像知乎那樣支持用戶在社區發帖討論,但是又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審核機制和編輯人員對內容進行審核、篩查和管理的時候,就會出現許多問題。

脈脈內部員工稱:「知乎經過長久的發展,有AI機器人審核內容,還有龐大的編輯團隊,此外也形成了成熟的社區自治規範。但脈脈的編輯團隊發展跟不上社區的發展,很多事情處理不過來。」

逼得大企業紛紛跑到脈脈上集體闢謠。

比如,有人爆料的 「國內龍頭企業阿里,讓員工在剛裝修完,氣味濃重的辦公室工作」,用詞非常激烈,後來證實是其他樓層裝修的味道,跟阿里並無關係。

最慘的是ofo,脈脈上《原 ofo 員工曝猛料一個學校運營能從小黃車套取幾萬、幾十萬》上的爆料,幾乎對ofo一度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事態發展到澄清不成的階段,ofo起訴脈脈惡意誹謗,並索賠100萬。

除了讓大公司頭疼,竊取用戶通訊錄的情況讓脈脈收穫了無數惡評:

即使你沒有註冊過,他人也可以為你建立「職場形象」,填寫你的電話號碼和就職信息,導致你的隱私莫名被泄漏。

而脈脈這個流氓軟體則會不停給你發騷擾簡訊,以你的隱私為人質要挾你註冊。

2017年1月,脈脈因抓取微博用戶信息終審敗訴,屬不正當競爭;

2017年8月 「脈脈職場」被曝,沒用戶協議卻強要通訊錄,曾竊取隱私;

7月25日,脈脈因用戶匿名發布謠言侮辱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被北京市網信辦、北京市公安局聯合約談。

脈脈限期關閉匿名發布信息功能,全面整改。

如今,脈脈的匿名區已經悄悄被職言板塊所取代,但似乎依舊換湯不換藥,寫到最後,刀哥點開了手機里的脈脈,一條消息帶著強烈的八卦氣息跳了出來:

當辦公室茶水間的八卦,被脈脈以這種形式公之於眾的時候,八卦能不能解壓刀哥不知道,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

你吐槽的有多猛,脈脈就有多高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