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奮鬥九年終於“買房”:創業公司真的需要高大上的“家”?

  來源:創業資本彙

  今天,一則微博再次刷屏。

  小米位於北京海澱區的新的總部——小米科技園目前已落成,小米員工將開始搬家,預計九月底搬完。對此,雷軍7月10日在微博上稱:北漂,奮鬥九年多,終於買房了!小米科技園,8棟樓,34萬平方米,52億造價!據悉,新園區規劃用途分別為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辦公樓、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研發辦公樓和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研發辦公樓。

  喜提“新家”的背後

  無獨有偶,在喜提“新家”之際,小米也迎來了上市一週年的紀念日。時鍾撥回到一年前的7月9日,雷軍站在香港交易所那面錚亮的巨大銅鑼面前,笑容燦爛,小米還成為第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同股不同權公司。不過,再大的銅鑼,再燦爛的笑容也抵不過雷軍當時的一句話:“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

  只是,這句老話很是靈驗:天有不測之風雲。

  (小米上市以來股價走勢圖)

  一年間,跌跌不休的小米股價似乎讓雷軍失去了自嘲的心情。截至2019年7月10日,小米股價報9.59港元,較發行價下跌近44%。雷軍在小米招股書中表示,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不過,從公司股價表現來看,市場資金似乎不認可這一說法。

  為了挽救市值,從2019年1月開始小米集團已經進行超過20次股票回購。同時,雷軍也攜高管承諾:未來365天繼續鎖定小米股票不套現,但小米股價依然在10港元低位徘徊。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上市一週年也是部分股份禁售期滿的日子,可見公司股價仍將承受壓力。

  除了市值幾近腰斬,過去一年對於從創業公司轉身上市公司的小米來說,無論市場環境、組織結構或是企業文化,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有人將其形容為“陣痛期”,也有人稱之為繼2016年後小米的又一次“危機”。

  網上也有許多關於小米“股價和房價”之間的段子:雷軍鼓勵員工買股票,等搬進來小米的總部,上市了但仍然買不起總部旁邊的房子。

  其實,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裏小米發佈了18款新手機,進行了7次組織架構調整。而且,小米上市後的業績也表現良好。財報顯示,2018年小米營收1749億元,同比增52.6%,經調整後淨利潤86億元,同比增長59.5%。今年一季度,小米營收438億元,同比增長27.2%;調整後淨利潤21億元,同比增長22.4%。上述數字的背後,小米和雷軍實施了一系列主動調整,梳理了未來5年的核心戰略。但,另一組數據是:小米手機出貨量始終無緣前三,在不同的統計排行榜裏,它的位置大多數是第4至6名不等。

  雷軍曾表示,因為小米是一個新物種,沒有辦法定義這家公司是什麼。總結成一句話:小米是手機公司,也是移動互聯網公司,更是新零售公司。不過,一個市值數百億美元、員工上萬名的上市公司,承載著無數投資人的期許,小米再難稱為是一家“創業公司”。對於雷軍而言,上市當天流光溢彩的日子似乎已經遠去,對於那些跟隨雷軍奮鬥多年又因股價下跌而暫時“受損”的小米員工,搬進“新家”還是值得慶祝。或許也意味著,小米開始了新徵途。

  創業公司的漂泊尋家之路

  回到2015年7月22日,小米科技園正式動工。對於新辦公樓,雷軍當時感慨:小米在北京創業五年,像北漂,首先是銀穀大廈,接著是卷石大廈、宏源大廈,再搬到五彩城大廈,又租了五彩城周圍四棟樓,幾乎一年搬一次!在北京,終於會有一個自己的家。可見,對於一家創業公司而言,置辦自己的“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在深圳創業的小陳就面臨這樣一個抉擇:他和幾位朋友合辦了一家互聯網廣告公司,準備選擇辦公地點。對於初創階段的公司,許多都會選擇在深圳原特區外的一些孵化器或者產業園,因為租金相對低廉。但小陳對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彙記者表示,自己和朋友考慮再三,還是選擇在南山科技園片區租用一套甲級寫字樓。

  “聽說馬雲創業初期就在家裡辦公,每個月每個人給500元工資,還沒人辭職,還不是成就了後來阿里巴巴,但試想又有幾個人有馬雲這樣的高情商和煽動力呢?”小陳說,“我自認為做不到這樣的程度,所以我想在創業的初期給自己和員工一定的儀式感。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我的公司是高端正規的大公司,也不想搬來搬去。”

  當然,讓小陳做出這樣決定的因素,還包括深圳南山的寫字樓租金在今年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調,而且也沒那麼“挑客”。“我在訊美科技廣場看到有寫字樓特價單位,月租金每平方米88元,價格還可以談。88元一平對創業者來說也不算低,壓力是有,但就當成是動力。”

  現在,創業公司融資不像前幾年那麼容易,但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不再選擇市郊的孵化器或者產業園,而是將事業的起步地放在城市核心位置的甲級寫字樓。也有一些選擇在高大上知名共享辦公的空間諸如Wework、創新工場這樣的場地,除了出於成本的考慮,也希望利用背後的機構能進行後續的投融資對接。

  小米已然走過了最艱難的初創時代,而更多的創業者們還在尋找新“家”的路上前進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