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的臺灣金馬獎,發生了一起事件,

《我們的青春在臺灣》的女導演,下圖左方說話者傅榆,給傅榆頒獎的嘉賓是徐若瑄。

她說「青春也是容易犯錯的時候,尤其是容易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到別人身上,這種錯誤不只是可能發生在人對人,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家對國家,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對待,這是我身為一個臺灣人最大的願望,謝謝大家」

很有意思的說,她說完之後,臺下是發出了持續的歡呼聲和熱烈的鼓掌。

這個片子講究竟是什麼內容呢,主要就是兩個年輕人,臺灣的陳為廷,以及大陸的一個女生在臺灣搞包括太陽花在內的各種社會運動的事情。

當然片子裡面,稱呼充滿了臺獨意識,說兩個主角,一個來自中國,一個來自臺灣。

四年前,也就是2014年的臺灣太陽花運動,我基本是全程關注的,看了大量的視頻,以及大陸和臺灣方面的各種報道,

一個最大的感覺是,

臺灣人的反大陸意識,比大陸人對臺灣的敵意強烈多了,

哦我說錯了,2014年的中國大陸,除了少數比較瞭解臺灣的年輕網友,以及部分在臺資企業上班的人之外,大部分人是不存在什麼反臺意識的。實際上還很喜歡臺灣,臺灣的明星各種受歡迎,一大堆人跑去臺灣旅遊,去臺灣旅遊人數每年都呈現大幅增長的態勢。

上圖的紅色線就是中國大陸到臺灣的旅遊人數,從2010年的163萬人大幅增長到2014年的398萬人。

由於社交媒體已經非常發達,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也在中國大陸社交媒體例如微博上形成了熱門,大量平時根本不關心臺灣的中國大陸年輕人,透過這起熱點事件,第一次開始感受到了臺灣人對大陸的敵意,感覺幻想破滅了。

另外一方面,如果這個協議是和日本或者美國簽訂的,臺灣島內絕對不會發生類似反對運動,

搞不好還會大讚日資美資來臺會促進臺灣經濟增長,這也反映出臺灣人的反大陸情緒之高昂。

下圖就是當年的一個縮影,注意看海報上的標語。中國兩個字被畫了一個叉,這場運動帶有鮮明的反大陸特徵。

下圖中,臺灣年輕人頭上纏的布條上寫的是「救臺灣」,與中國大陸簽署服務貿易協定,被這些臺灣年輕人認為對臺灣有害,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反服貿的行為是在救臺灣。

下圖中也可以看出當年的訴求,

幾年前我在youtube,臉書上閱讀了大量的關於這場運動的資料,視頻,包括各種學術的辯論,臺灣普通學生的FB頁面等等。

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絕大部分臺灣年輕人根本不瞭解,也並沒有去仔細閱讀和研究服貿協議的內容,因此出現了大量的「服貿懶人包」的圖片和視頻,便於人在幾分鐘之內瞭解服貿的內容。

但是各種懶人包錯誤很多,

例如今天在油管上搜索「服貿懶人包」的視頻,排在第一位的視頻,其實一看就有不少錯誤,

比如解說說「對岸開出的條件,我方全數通過」

再比如說「對岸的食物,店家可以過來,而臺灣的想過去,對岸是不開放的」

youtube.com/watch?

視頻作者不知道是不是從來沒有來過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各種臺灣的餐飲連鎖店到處都是,

85度C,王品,永和豆漿,永和大王,尤其是各種咖啡店,臺灣名典咖啡,上島咖啡等等。

各種臺灣人開的餐飲店更是比比皆是。

2:臺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敵意和臺獨意識是運動的基礎。

這些錯誤的懶人包,加上臺大的臺獨教授鄭秀玲的選擇性言論,極大的鼓動了年輕人們上街了,但是其實很快,這些懶人包就被發現有各種錯誤,無法自圓其說。

服貿協議的原文,也可以在兩岸官方網站上很容易找到。

因此反服貿的運動分子,由於無法在學術上拿出強有力的證據,有力的證明此次通過的服貿內容對臺灣確實不利,

因此非常聰明的把焦點轉向了「黑箱」,也就是認為此次服貿通過的程序不對,是黑箱操作,因此需要退回服貿,並且和民主掛鉤,從服貿內容之爭,變成了程序正義之爭。

通過服貿就是不民主,反之就是民主,

以此獲取民眾的支持。

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對中國大陸的普遍性敵意和抵觸的民意基礎上,

即:雖然大量普通臺灣人認為,

即使我並不瞭解和確認服貿的內容是否對臺灣有利,但是因為是和中國大陸簽署的,所以我寧可錯殺也不能讓其通過。

實際上,即使在2018年的今天,

你問一個當年參加了太陽花運動的臺灣年輕人,對當年的服貿協議是什麼看法,

他一般都會說他當年維護了程序正義,反對了黑箱,保衛了臺灣的民主自由。

至於這個服貿協議的具體內容,以及究竟對臺灣是有利還是有害,十個有九個是說不出來的。

3:中國大陸網友對服貿的態度頗具有戲劇性,

其實大多數大陸網友也並沒有仔細讀過服貿協議的內容,但是卻普遍性的認為肯定又是對臺讓利了,因此擋住服貿確實是好事。

太陽花運動對中國大陸普通人的教育意義非常大,開始讓大量的中國大陸年輕人改變了從教科書上獲取的寶島和臺灣同胞的印象,開始認識到了現實是什麼樣。

臺灣媒體喜歡用「震撼教育」這個詞,太陽花就是讓中國大陸從官方到民間也受了次震撼教育,放眼全球,中國和全球各個經濟體簽署的協議不計其數,中國和全球各個地區的交往蓬勃發展,從來沒有遇到過臺灣這種情況,

2014年的臺灣太陽花運動,現場參與人數高達數十萬人,

應該是最近幾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帶有反中色彩的學生運動。

這以後兩岸關係就逐漸往下走了,

2015年到臺灣旅遊的人數相比2014年增長就大幅放緩了,僅僅從398萬人增長到了418萬人,同時2015年也成為迄今為止的頂點,之後赴臺旅遊人數再也沒有達到這個值。

對臺灣的媒體態度也逐步的轉向了,2015年算是一個轉折點,

在這以前我能逐漸感受到,以前涉及到臺灣的負面新聞,都是淡化的,

甚至臺灣人在大陸犯罪,新聞裡面都不說是臺灣的,臺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出現安全事故,血汗工廠等等,新聞上也不會強調這是臺資企業,努力維持兩岸一家親的氛圍。

2014年8月2日,崑山的中榮金屬公司發生安全事故,共造成146人死亡、超過兩百人受傷。直接導致當地的一二把手被撤換,如此重大的事故,媒體也並未連篇累牘的強調這是臺灣企業。

當然如果是反過來,陸資企業在臺灣發生這樣嚴重的事故,臺灣媒體會有什麼反應,會不會刻意強調是大陸企業?這是可以想像的。

2015年及之後大陸媒體的報道,就逐漸很明顯的感覺不一樣了,不再避諱臺灣的字樣,報道詐騙犯的時候,新聞報道上直接打出臺灣犯罪嫌疑人的字樣,這種變化很快就被長期關注臺灣的網友注意到了。當然比起臺灣媒體的強烈反大陸情緒,大陸媒體現在仍然還是很剋制的。

太陽花之後,全世界對臺灣讓利最大,優惠最多的地區在政策和民意上徹底轉向,服貿受阻停滯,貨貿協議等各種談判也相繼停止,很遺憾,受損失最大的還是臺灣

也就是說,臺灣的2014年的那一代年輕人,其實是在用自己的青春,

為自己,以及比自己更年輕的學生們爭取更加貧困的生活。

他們害的不只是自己,更是害了比自己年輕的青少年,等他們踏進社會的時候,才發現無法找到高薪工作機會的殘酷。

當然,我知道他們肯定不願意承認這一點,畢竟那是他們的青春。

只有當他們畢業之後領兩三萬臺幣的時候,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殘酷。

太陽花運動的學生領袖陳為廷,在太陽花一年多以後,

2015年9月因為學業不好,被臺灣的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退學。

2015年11月臺灣《自由時報》的報道,

「目前陳為廷加入時代力量新竹市立委參選人邱顯智的競選團隊,擔任總幹事,月入兩萬五,正在等兵單;邱顯智誇讚陳為廷工作認真,他說:「有時候我晚上十二點下班,他都還沒走,繼續在寫新聞稿。」」

嗯太陽花領袖月薪兩萬五新臺幣,一個月五千多人民幣。

搞了太陽花,擋住了服貿,並沒有讓臺灣變得更好,相反卻是更差了。

臺灣這幾年經濟發展並不好,按照實際經濟增長率計算,在四小龍中墊底。

2014-2017年,臺灣四年平均增長率為2.275%

香港四年平均增長率為2.775%

韓國四年平均增長率為3.025%

新加坡四年平均增長率為3.075%

臺灣是四小龍中最慢的,甚至比較有趣的是,還沒有美國這四年平均2.3%的平均增長率快。

下圖是臺灣主計處公佈的各個主要經濟體2014-2017年的經濟增長率

為什麼半導體是臺灣最後的優勢產業

2018年11月23日的臺灣十大市值企業,

臺積電,臺塑化,鴻海,中華電信,臺塑,國泰金融,臺化,南亞,富邦金,大立光。

這裡面臺積電,南亞(是DRAM存儲器廠家南亞科技的最大股東)是屬於半導體行業,

鴻海和大立光是電子產業,臺塑化,臺化和臺塑是化工企業。

其他還有中華電信,國泰金和富邦金三家電信和金融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臺積電的遙遙領先,該公司市值高達5.6657萬億新臺幣,

而當天台灣股市的總市值是29.0524萬億新臺幣,臺積電一家佔了臺灣的19.5%。

臺灣市值第二的企業臺塑化市值只有臺積電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可見半導體產業在臺灣產業鏈中的重要性,壓倒了所有的其他領域。

除了臺積電,臺灣其他能夠提供高薪的製造業崗位,也主要是來自於半導體行業,例如聯電,聯發科,南亞科等。

除了半導體以外,臺灣的其他產業,總體來說並不好,太陽能,LED,顯示面板,電子品牌態勢都不行。

在各個領域的份額都在被中國大陸公司壓縮,

太陽能領域中國大陸已經是全球絕對霸主。

LED領域中國大陸公司已經進軍到上游的晶元領域,

三安光電,華燦光電,澳洋順昌都已經成為全球LED晶元的主要巨頭。

即使在下游的LED封裝領域,中國大陸公司在2017年也佔到了全球35%的份額。

顯示面板產業,大家從直觀的感受也能看出來,

中國大陸和韓國在逐漸的甩開日本和臺灣,隨著中國大陸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等企業的崛起,臺系顯示面板的份額在逐漸下降。

友達和羣創,面對中國大陸競爭對手已經沒有了技術優勢。

僅以2017年的營收變化為例,這一年電子行業景氣不錯,

臺灣友達2017年全年營業額達到新臺幣3410.3億元(766億人民幣,匯率4.452),較2016年成長3.6%。

臺灣羣創2017年全年營收為新臺幣3292億元(799.4億人民幣,匯率4.452),增加14.7%。

2017年BOE(京東方)實現營業收入9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15%

華星光電實現銷售收入304.8億人民幣人民幣,同比增長17.6%

深天馬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0.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51%

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公司的增長速度明顯超過臺灣同行。

臺灣其他比較有優勢的產業還有機牀產業和電子產品零部件產業,

但是機牀產業並不是高利潤行業,規模也並不大。

在消費電子品牌領域,臺灣的華碩,宏碁,宏達電在智能手機等核心領域已經被邊緣化,

全球只剩下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PPO, VIVO六個主要大品牌,

我們再看臺灣的電子零部件產業,由於品牌廠家是電子零部件廠家的主要客戶,因此臺灣在消費電子品牌方面的退步,也是對臺灣的電子零部件產業不利的。

直接導致臺灣的電子產品零部件產業高度依賴蘋果,

蘋果2018年的全球200大供應商中,

臺灣佔了超過51家,是數量最多的,超過了日本,中國大陸,美國。

而現在面臨著雙重壓力,

一個是蘋果的供應商裡面,中國大陸供應商數量在越來越多,從2017年的20家一舉增加到2018年的27家,這樣的增長不會停止,還會繼續。

一個是蘋果的份額相對在下降,中國大陸品牌的份額華為,小米,OV等在不斷上升,帶來了中國大陸本土供應鏈份額的成長。

以光學鏡頭製造商大立光為例,這是除了鴻海之外,臺灣進入市值前十位的唯一一家電子零部件廠家大立光。

其2018年1-7月營收為265.02億元新臺幣,相較去年同期微減0.28%。

其競爭對手浙江舜宇光學2018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19.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4%

舜宇是多業務公司,如果是單看光學鏡頭的話增長更快,其手機鏡頭上半年出貨量猛增54%。

這跟兩家公司的客戶結構有很大關係,大立光的營收主要來自蘋果,可以說和蘋果高度綁定,而舜宇光學的營收主要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的本土手機廠家。

在可見的將來,在臺灣目前賴以生存的電子零部件產業,由於中國大陸的華為,小米,OV等平臺型企業的不斷帶動,如果不能實現和中國大陸的深度融合,不能在中國大陸實現本地化,必將被淘汰出局。

加入中華復興的隊伍,纔是臺灣和臺灣青年唯一正確的選擇

臺灣島上流行著「亞細亞孤兒」似的悲情,

我看過一期宋楚瑜接受魯豫的採訪,他把臺灣比作電影《唐山大地震》裡面被媽媽拋棄的那個女兒,說當年被割讓的還有遼東半島,為什麼中國選擇贖回遼東半島,而不是臺灣,臺灣人的心情就像是那個被母親拋棄的女兒一樣。

這個比喻真的不太恰當,大地震是天災,日本侵略是人禍,不去責怪侵略者,反而責怪被侵略者,這個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日本佔領時期是臺灣人被殺害人數最多的時期,而作為兇手的日本佔領軍卻沒有受到懲罰,

這是中國弱小造成的悲劇。

要想臺灣持續的繁榮,避免悲劇再度發生,唯一的方法就是中國強大,

然而遺憾的是,直到今天,1895年以前並不存在的臺獨毒瘤,在日本佔領時期被日本人在臺灣種下後,時至今日仍然極強的影響著臺灣人的思維,誘導著臺灣人和海峽對岸的14億同胞對抗而不是合作,太陽花和這次的金馬獎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實事求是的講,就我能感覺到的,在2018年的今天,

仍然有不少臺灣人對大陸抱有優越感,認為臺灣更為富裕先進,生活水平更高,認為臺灣的產業更為高端。我認為這種思維應該儘快扭轉過來了。

中國大陸會造而臺灣不會造的高科技產品已經比比皆是,

中國大陸城市的人均GDP,正在開始逐步實現對臺灣的趕超,

以2017年為例,不計算鄂爾多斯,東營這樣的資源城市,

人均GDP已經超過臺灣70%的中國大陸城市有:

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蘇州,武漢,杭州,南京,青島,長沙,無錫,寧波,佛山,常州,珠海等,總人口已經超過了1.5億人。

其中深圳已經超過了臺灣,廣州,蘇州,無錫等預計今年就能超過。

實際上像鄭州這樣的內陸城市,2017年人均GDP也已經達到了臺灣的57%。

像河北唐山,安徽合肥這樣的城市,人均GDP也超過了臺灣的50%

到2025年,人均GDP超過臺灣的中國大陸城市將是一大羣,人口達到數億人。

選擇臺獨,和中國大陸進行對抗是下下策,

臺灣目前從產業結構來看,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屬於底層的角色,也已經比不上韓國。

臺灣人均GDP在1992年突破1萬美元之後,一直到2011年才突破2萬美元,

我們和韓國對比下,韓國1994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到2006年突破了2萬美元。

臺灣從1萬美元到2萬美元的速度明顯低於韓國。

到了2017年,兩者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臺灣人均達到2.43萬美元,近幾年的經濟增長率在四小龍中墊底,而韓國已經達到2.97萬美元了。

由於臺灣,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的產業結構重合度都比較高,如果臺灣選擇繼續獨立參與競爭,那麼作為體量最小的一家,必然會被最先淘汰出局,而反之如果實現和中國大陸的深度融合,卻可以一舉變為體量最大的一家,而2000多萬臺灣人民,也可以從廣闊的中國大陸市場中獲取超高的收益。

加入最強的那支隊伍,你才能贏,否則只會一直承受失敗的痛苦。

始終在內心把自己當外人,對中國大陸抱有敵意,是目前臺灣存在的最大問題。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大陸其實很多先進產業還在萌芽之中,

而臺灣方面大量企業並不願意向中國大陸進行技術轉移,不願意成為一家真正的全中國的企業,只想成為臺灣地區的企業。

尤其是2007-2009年,臺灣和韓國的面板價格大提價,極大的傷害了中國大陸的彩電企業。

時到今日,看2009年6月的新聞報道,就能感受下當時中國大陸的「面板困境」和臺灣企業的做法。報道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

tech.qq.com/a/20090609/

一則數百字的新聞,就可以體現當時的時代是什麼樣的。

由於當時中國大陸大搞家電下鄉,刺激消費,也在農村普及家用電器,因此中國大陸整機廠對面板的需求猛增。但是臺灣面板公司和韓國人合作,聯手造成市場價格飆升。

2009年6月,海信、海爾、創維、康佳、長虹、TCL、熊貓、上廣電和廈華九家公司組團到臺灣採購。

「去年(2008年)12月我們從臺灣面板商處得到的供求消息是,友達、奇美還有400多萬面板可以出售,我們今年1月與這兩家企業簽署了採購21.9億美元面板的定單然而隨著家電下鄉開始放量,我們今年3月落實定單時卻買不到。」

長虹集團企劃部部長劉海中6月8日告訴記者。

記者瞭解到,在今年2月三星、LG等韓國企業用現金從友達、奇美手中買走了臺灣面板巨頭去年10月以來積累的400萬片的庫存,而且簽署了2009年的年度採購協議,這讓大陸面板開始嚴重供不應求,面板價格從2009年2月也開始了連續5個月的攀升

也就是說,即使臺灣面板企業手裡有積累的面板庫存,但是他們選擇賣給韓國面板公司,和韓國一起造成市場嚴重缺貨。

到了2009年6月,市場調查機構WitsView研究部主管張小彪表示,

2009年6月電視面板平均價格將上漲5美元至10美元,其中以32英寸漲幅最大。

此時臺灣面板總體採購成本已經比今年1月要提高了三成。

而隨著家電下鄉產品範圍擴大、以舊換新等新財政補貼政策的實施,預計2009年下半年國內平板電視需求將同比增長100%以上,造成中國家電企業不得不加大對面板採購力度

中國電子視像協會祕書長白為民告訴記者,「目前大陸整機企業的面板需求缺口為三成,希望友達、奇美等臺灣面板巨頭能充分供貨,特別希望友達能調高供應大陸企業的比例。」

「未來臺灣面板生產多少,大陸企業就能採購多少。」

由於拿不到貨,九家中國大陸企業在6月份組團到臺灣採購,希望通過保證量的方式來獲取產能,將2009年面板採購金額從年初的21.9億美元翻番至44億美元。

不僅抬高市場價格,臺灣方面對到大陸設廠也不積極。

比起44億美元的採購訂單,當時大陸整機企業更為期盼的是臺灣面板企業能到大陸投資設廠,或者開放大陸企業投資臺灣面板企業。

當時中國大陸企業希望與臺灣面板廠在大陸合蓋8代以上的新世代面板廠。

而臺灣經濟部雖然在研判給赴大陸投資鬆綁,但是研判的初期規劃卻是先放行5代廠以下製程,理由是臺灣當時的製程以6代線為主,只願意將效能較低的產能轉移到大陸。

而當時中國大陸已經對5代線沒有了興趣。同時5代線搬到大陸成本高,產出卻相對較低,在經濟上根本不划算。

翰宇彩晶總經理周定輝:「目前大陸對於5代線已經沒有興趣,至少要6代線以上起跳他們纔有興趣。至於如果將臺灣現有的5代線搬到大陸去,不僅成本高,效能也可能僅剩原有的一半,而空置的5代線廠房也裝不下新的下一代設備。」

此外,即使臺灣方面在2009年內放行6代以上生產線,臺灣的面板企業的投資慾望也不強烈。劉海中告訴記者:「因為全球經濟並未完全回暖,僅靠大陸方面的需求臺灣面板就到大陸投資設廠的慾望依然不高,而且其資本開支2009年的縮減已成定局。」

當時是2009年,臺灣已經是馬英九的國民黨執政時代了,看這則新聞就知道,在技術上對中國大陸嚴防死守,同時在價格上和韓國聯手抬高市場價格。

顯示面板只是一個縮影,其他領域也是類似的,比如代表全球先進集成電路製程的臺積電,一直到2016年纔到中國大陸設廠,嚴格限制技術外流到中國大陸,同時期間一直對中芯國際各種壓制。

當然,九年後的今天再往前看,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中國大陸的顯示面板產業已經崛起,直接和臺灣企業形成了競爭關係。

而且競爭的趨勢我覺得是很明顯的。

而反過來,那些選擇和中國大陸進行深度融合的產業,卻活的很好,

富士康就是個典型,雖然富士康是個臺企,但是卻已經實現了和中國經濟的綁定,在中國各地大量投資,同時較為先進的產業,例如廣州投資數百億元的LCD生產線,都在中國大陸落地。

再過十年,你說某家臺灣的面板企業垮了,我不會覺得意外,但是富士康肯定倒不了。

我個人的判斷,由於已經充分認識到現實,因此中國大陸預計將會堅決的推行優惠只給在大陸的臺企和臺灣人的政策,將臺灣的產業和人才吸引到大陸,

在兩岸統一之前,給臺灣本島進行讓利,促進臺灣本島的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對大陸的人均GDP優勢,是錯誤的舉動,

相反大力促進臺灣產業和人才外流,延緩其本島經濟發展,拉平兩岸經濟差距,讓臺灣的生活水平逐漸被大陸超越,才對統一更加有利。

2018年2月的惠臺31條就是典型,

其中12條措施涉及加快給予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

19條措施涉及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

這些優惠,全部是給在大陸發展的企業和人才的。

當然有人說了,有的人就是臺獨人,有的企業就是臺獨企業,在大陸工作賺了錢,搞不好回去還是支持臺獨,但是即使是這樣,仍然對我們有利。

這些企業在大陸,工作機會就放在了這裡,他們客觀上就為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同時也減少了臺灣本島的工作機會。

從個人選擇來說,個人是無法和大勢抗衡的,不然過的不好只是你自己而已,

臺灣的青年,不應該把自己侷限於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小島,到中國大陸奮鬥,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中國大陸也為臺灣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舞臺,根據2018年4月臺灣《遠見》的視頻,光是一個湖北經濟學院就已經有了36位臺籍教授,這背後就是大量的臺灣博士在臺灣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大陸卻找到了機會。

下圖來自2018年4月臺灣TVBS的《人才去哪兒》

臺灣周姑娘在今日頭條當項目經理,她畢業於臺大生物產業傳播即發展系,在北京租房,新臺幣1.6萬租個單間,五個人共用一個衛生間,雖然辛苦,她卻說北京是個適合打拚的地方。

畢竟宇宙條的工資,不比臺灣高到哪裡去了,普通臺灣人,一般是不會相信宇宙條的工資水平的。

下面這個臺灣26歲,畢業後在臺灣的平面媒體工作,起薪才三萬三臺幣,跳到北京IBM當戰略行銷顧問,月薪10-15萬新臺幣。

下圖的臺灣姑娘28歲,畢業於臺大法律系,沒錯陳水扁,蔡英文都是畢業於臺大法律系,目前在南京自己創業,協助臺灣產業在南京落地,儘管目前薪資只有9萬新臺幣,但是也比在臺灣的三萬三新臺幣月薪好了很多。

過來大陸工作的臺灣青年真的不少,非常歡迎。

一些參加了太陽花的臺灣青年,之後才發現自己還是找不到好工作,於是也改變了想法想到大陸工作。

大勢是擋不住的,只要中國大陸不要回到以前對臺讓利的老路,

而是按照臺獨所期望的那樣兩岸是獨立的在經濟方面自由競爭,那麼臺灣在經濟方面,就將逐漸回歸到邊陲小島的地位,現在是中國大陸經濟體量的4%多點,再過幾年就會下降到2%-3%多點的水平。

不管臺灣島上搞多少場太陽花,又或是搞多少次政黨輪替,都改變不了這一點。在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在絕對優勢下的統一,也才對中國最有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