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人民群眾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改革的現實特徵和漸進特點,增強在黨性人性、文化國情背景下的認同。

  人民群眾大都是通過發生在自身或身邊的具體案件或問題去體會、理解司法改革,有些看上去似乎具體而微、雜而瑣碎,譬如關心信訪投訴率是高是低、案件審判效率和程序是否高效規範、裁判文書是否經得起推敲、簡單民商案件能否簡化程序、有無更快捷解決問題的非訴訟渠道,等等。所以司法改革中,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具體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十分重要。除了健全基礎性制度這些大框架,在具體執行、處理具體案件過程中,分級分類動態管理的針對性細節措施也十分重要。譬如有的直接單個快速辦理,有的需要辦案組、審判委員會的會商研判等等,對於普通群眾來說意義相當、不可偏廢。

  中國的司法制度總體上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符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同時,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和民眾司法需求日益增長,中國司法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和發展。

  近些年來,中國主動、穩妥、務實地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以維護司法公正為目標,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加強人權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踐行司法為民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擴大司法民主,推行司法公開,保證司法公正,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中國司法改革始終堅持從國情出發,既博採眾長、又不照抄照搬,既與時俱進、又不盲目冒進;堅持群眾路線,充分體現人民的意願,著眼於解決民眾不滿意的問題,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和檢驗,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堅持依法推進,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為依據,凡是與現行法律相衝突的,應在修改法律後實施;堅持統籌協調、總體規劃、循序漸進、分步推進。

  日前記者採訪了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法院民二庭庭長肖衛華。他從三個方面簡要談了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

  一是立案登記制大放異彩。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這是2015年5月1日施行的《關於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點。該法院自立案登記制施行以來,行政訴訟案件的增幅高達123%,2015年度新收案件7156件,較2014年同期增加2146件,增幅高達42.83%。與此相比,涉訴信訪案件數量大幅下降,特別是纏訪鬧訪情況大有改善。如今,法院立案的門檻降低,人民群眾能夠通過法院解決自身難題,維護好自己的權益,省時省力。「信法不信訪」成為基層法院法官對當事人變化最直觀的感受。

  二是法院開放日揭開神秘面紗。2015年,該法院開展了多次「公眾開放日」活動。更著眼於往深處、往細處開展,更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願,向人民群眾展示他們最想了解的信息、最想知道的內容。與此同時,在移動互聯網深入人們生活各個角落之時,線上的開放也有條不紊地進行。婁星區法院微信公眾號上線已久,定期為粉絲推送優質法律內容,貼合生活,實用性強,關注粉絲穩步上升。通過網上窗口,法院成為普法的高效實踐者,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程序改革推進高效解決訴爭。債權公證、庭前調解、小額訴訟、審執分離、網上立案、訴訟服務中心……一個個關鍵詞,無不顯示出過去一年裡審判程序改革對解決訴爭的意義。比如該法院積極推進的網上立案制度和訴訟服務中心制度,都旨在提高案件訴訟效率,定分止爭。

  日前,北京國楓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胡剛,圍繞讓人民群眾從深化司法改革中有更多「獲得感」接受採訪時,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對司法改革進展的感受:

  一是法律法規的完善,勞動教養制度已經全面廢止,並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等。

  二是司法管轄體制的完善。一批新型的法院、檢察院相繼成立,如北京、上海試點設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檢察院,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圳、瀋陽設立巡迴法庭,減少了地方干預,方便了當事人訴訟。

  三是建立了防止干預司法的制度。如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案件、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規範司法人員與律師等相互關係的制度等,為公正司法架起了「高壓線」,築起了「隔離帶」。

  四是加強了對司法活動的社會監督。如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建設完善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台等,大大加強了人民群眾監督和司法公開的力度。

  五是涉法涉訴信訪工作的改革。經過一年多時間深入推進,政法機關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受理率、立案率有了明顯提高,群眾找律師代理走司法渠道的越來越多,到黨政信訪部門上訪的明顯減少。

  司法改革的舉措,從紙面一步步走進現實生活,細微之處成果顯現。而正是這一切,把「高大上」的司法改革與普羅大眾緊密連接起來,使改革因此接了地氣,越來越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

  (作者系中國青年報社社長、總編輯)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