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一天,有人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一個磨坊中發現了金子。自此,掀起了一場歷時七年,參與人數達30萬之巨的“淘金潮”。無數淘金者的到來,在爲當地帶來富裕與城市的同時,也留下了排擠的當地人、被破壞的土地以及脆弱的生態。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乏機會,以及把握機會的人。如今,一場數字“淘金潮”正在上演,這一次淘金者們的目標是一個又一個互聯網原住民的身份以及行爲數據。

張恆(化名)在給孩子看培訓課程時在教育網站上留下了電話,在接下來一個月的時間,鋼琴、英語、跆拳道等“課程”接連打來電話。“你說投訴誰呢,不太現實”,這是一個AI與大數據行業從業者的無奈之語。

數字“淘金潮”,在爲無數淘金者帶來財富,爲數字時代帶來繁榮的同時,也不可比避免地爲生活其中的原住民帶來災難。張恆的遭遇不過是其中之一。

在一切有破壞的地方就有秩序隨之而生,自2016年起,全面數據權利意識的覺醒,迫使一個又一個掘金者開始謹而慎之地採礦、掘金。現在,到了爲第一波數字淘金清理砂礫的時候。

01|遲來的覺醒

一切到了2016年才正式開始。

當年8月的一天,正在家裏殷切盼望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徐玉玉被人電話詐騙9900元,隨後自殺身亡。第一次,信息泄露以如此直接而慘烈的方式成爲社會議題。

在此之前,類似的報道以及數據泄露話題早已經零星展開,在這一次事件之前的一個月內,就曾先後有兩起類似事件發生。受害的同樣是學生,同樣也是因爲個人信息而造成的資金損失,同樣也帶來了不可挽回的傷害。

最終,所有的這些事件與傷害,以這樣的一個契機、這樣的一個時間點,終於有了結果。按照公安部官網事後的案件通報,這些事件緣起都是信息泄露,或者是高考報名系統被攻擊,學生個人信息被買賣,或者是以釣魚網站、僞基站的方式,設好陷阱。

在這些案件中,至少人手一隻的手機成爲不可缺少的媒介。按照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2016年時,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全國超過一半的人已與網絡世界連接。

其中,手機正是最重要的媒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95億,95.1%的數字居民通過這種方式登陸網絡世界。也正是在這一年,中國完成了由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轉移,轉移的除了數字居民,當然還有正規、不正規的掘金者

中國人自古就盛產各種“聰明”人,這些“聰明”人有各種各樣的賺錢方式,比如所謂的“賣獎券”,一種在公共場合高呼自己中獎,但是自己來不及兌換隻能無奈出讓的戲碼。隨着互聯網的到來,這樣千奇百怪的賺錢方式也遷徙到了互聯網。

早期的互聯網原住民很多是從這些各式真假難辨的信息中成長起來的,從電腦網頁上突然彈出的中獎信息,到QQ上到處傳播的“給生日祝福送會員”,等等。

當手機,一種更私密,更能精準定位的載體出現時,當互聯網居民基本完成自己的遷徙之旅時,才發現早有無數的陷阱與礦坑在前方等待。這時候,忍無可忍,避無可避的互聯網原住民,才真正意識到,在這個幾乎完全透明、敞開的世界,沒有人是安全的,每個人都在“裸奔”

一場民衆的數據權利意識覺醒就此展開。

02|無處不“漏”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詩人曾這樣展現人以及周圍世界的關係。在數字世界,語義不變而語境反轉,“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同時也意味着沒有人是安全的。

現在幾乎所有的APP或網站都有一套自己的登錄體系與會員體系,關聯着用戶手機、姓名、住址、社交賬號,乃至身份證等諸多信息。同時,這些APP往往向用戶尋求衆多手機權限,包括通訊錄、定位、攝像頭等,通過這些權限以及對用戶行爲的記錄,爲用戶提供服務。

比如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就通過分析分析消費者的消費行爲及瀏覽習慣,開發出“推薦”功能及討論社區,針對不同客戶羣的需求提供參考信息。

但是有的時候這些權限以及數據採集並非必要。以APP爲例,“現在的APP動不動就要申請一大堆權限,不給它權限,還不能運行”,程浩(化名)在接受一點財經採訪時表示。

他是一名網絡安全工程師,曾因爲想看新聞而下載一款信息資訊類APP,並在APP申請手機識別碼權限時予以拒絕,用一段時間後發現它會經常彈出這一請求,並且有的APP功能無法使用。

這些爲用戶提供各種服務與價值的APP是數字時代的主要掘金者,也成爲數據與隱私泄露的關鍵一環。

最近,有媒體報道稱,中國企業今年前三個月出現數起簡歷泄漏事故,涉及5.9億份簡歷。究其原因,這些信息之所以泄露,主要是因爲服務器安全措施不到位,不需要密碼就能在網站上看到信息,或者是因爲防火牆出現錯誤。

無獨有偶,去年8月份,有爆料稱,華住集團旗下連鎖酒店用戶數據疑似泄露,5億條住客數據被打包出售。

隨着用戶數據權利意識的覺醒,“隱私泄露”、“信息泄露”等話題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社會議題之中。同時,不說在國外的 Faceboo、亞馬遜,在國內,有阿里、騰訊、新浪、百度、京東、今日頭條等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頭部公司,都曾有過相關的新聞。

歷數類似事件,相關新聞的增多是從2017年底到2018年年初開始,民衆數據權利意識覺醒之後。

而在民衆的視野之外,用戶數據存在的其他環節也並不安全。“做網絡安全支持時,發現對方一臺PC上什麼安全軟件都沒有安裝,掃出來一大堆病毒”,程浩說這是很多地方政府、中小企業都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是它們網絡安全體系的建設不行,另一方面是安全意識不夠”,他總結道。

03|向左,向右

“中國的消費者在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很多時候是願意以一定的個人數據授權使用,去換取更加便捷的服務”,李彥宏在一次公開發言中表示。

雖然他的這一言論後來被媒體及輿論放大,併爲人所詬病。但是在他的這一番言論之下,隱藏的是一個“向左還是向右”的選擇故事。

常旭雲(化名)是一個跨國企業的中國區高管,由於工作的原因她經常往返不同的國家。“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方便的國家了”,她說,在瑞典,一到晚上各種商業活動就停止了,哪怕天還亮着,而在國內,晚上可以去逛街,可以叫外賣。

同她一樣,很多人自豪於中國互聯網發展之迅速。在蒸汽、電氣時代落後的中國,在以驚人的速度將一二次工業革命拾起的同時,趕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列車,並最終以此爲機會實現在互聯網領域的彎道超車

去年8月,福布斯公佈了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科技公司,阿里巴巴、騰訊分別以4120億、3830億元名列榜單第6、第7。阿里、騰訊正是在中國互聯網發展中受益最大的兩家公司。

在中國用戶享受便利、中國互聯網企業高速發展的背後,起到支撐作用的正是數以億計的中國網民,以及他們身上所蘊藏的豐富數據礦產。對用戶來說,在享受便捷、全面的互聯網服務時,他們所付出的正是自己的數據與隱私。

在企業描繪和用戶期望所架起來的橋樑上,向左是更好的服務,向左是用戶授權。對雙方來說,這都是一個看似很難其實很好做出的選擇。

在用戶端,正如“監控資本主義”的提出者朱伯夫所說,用戶爲享受免費服務所付出的代價超出預期。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一份報告稱,搜索引擎用戶要每月收到超過1000美元才願意放棄使用搜索服務。

而在中國,這樣的情況也比比皆是。“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去年所發佈的互聯網趨勢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

該報告援引市場調研機構Gfk調查數據稱,相比其他國家,中國互聯網用戶更願意爲了利益分享數據。48%的中國用戶願意爲了利益分享個人數據,遠遠高於全球、互聯網用戶願意分享個人數據的均值27%。

對很多生長於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來說,他們伴隨着互聯網的蠻荒期共同成長,幾乎可以說是一直無意識地用犧牲用戶(自身)隱私的方式來換取各種便利

用戶數據權利意識覺醒,“掘金者”們認識到保護用戶隱私的重要性,這幾乎都是後來的事情了。

“對於開發人員來說,懷着好意開發產品但最終產品產生了負面影響是很正常的事情。”Facebook前高管Justin Rosenstein的這一番話正是這樣“向左與向右”抉擇與影響的寫照。

04|到了清理砂礫的時候

在邁向AI、5G等新時代的緊要關口,新的全球產業秩序與規則即將形成。其中,數據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正如某AI企業高管所說,“政府、企業的數據開放,有助於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AI企業的能力也將會呈指數級上升”。

大數據時代的全面到來,在爲整個世界帶來新的生產能力的同時,也將再次對用戶數據進行挖掘與再利用。

以2016年以來的兩三年爲分界線,互聯網時代似乎可以被大體劃分爲兩個時代,第一個是野蠻開採與掘金期,第二個是各方動作下的生態採掘期。

同覺醒的民衆數據權利意識一樣,隨着Facebook等前車之鑑的出現,不想惹麻煩、不想成爲輿論漩渦的企業也已經認識到,在進行產品開發和數據採集與運用時,要更爲小心。

現在,用戶隱私已不單單是安全問題,還有很大的可能成爲輿論問題

去年全球資訊公司EY(安永)的一項報告顯示,高管管理者已經意識到了信息與網絡安全的重要性。70%的公司(大公司和小公司分別爲73%和68%)在接受調研時表示,高層領導者全面瞭解安全情況或者正在採取改進安全的相關措施。

在民衆、企業之外,政府也在這一次的開採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在所有的新興產業,幾乎都是企業、產業先行,帶動政府監管跟上。隨着互聯網世界的拓展,其基礎架構與規則已經基本定型,同時監管也有了足夠的準備。

歐洲是用戶隱私保障最充分,監管最嚴格的地區。其數據保護新法《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RP)去年5月生效後,在網絡世界掀起陣陣波瀾。

在去年年中的一次行業會議上,阿里、騰訊兩家“狹路相逢”。騰訊方面相關人員的演講在阿里之後,在演講時他着重強調了其對用戶數據的保護符合GDRP。隨後在圓桌環節,沒有談到用戶隱私保護的阿里相關人員,同樣也強調了其對用戶隱私的保護。

對將目標版圖拓向更大市場的國內企業來說,用戶隱私與數據安全成爲它們的利器。而在國內,“掘金者”們也面臨日趨嚴格的監管。

今年年初,網信辦等部門下發《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轉向治理的公告》,生效的《電商法》對數據採集與運用同樣進行了規範……

當然,知悉是一回事,監管是一回事,在非法與不合規“掘金”仍然猖獗、生態開採剛剛有雛形的當下,仍然沒有人真正爲用戶隱私與安全問題埋單。

“斯諾登事件讓我驚訝的不是‘棱鏡’計劃本身,而是如此衆多的社會大衆還是小數據‘思維’,對這個計劃如此驚訝。”《大數據時代》一書的作者之一邁爾·史恩伯格曾如此評價幾年前的那一全球性事件。

至少,現在很多人已對此不再驚訝。

來源:一點財經(yidiancaijing)

作者:邱 韻

編輯:劉 煜

審校:蘇慕凝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