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媒報道,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他的作品遍佈全世界,包括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等等。

貝聿銘的家族,是蘇州的貝家。祖上是吳中的名門望族,原籍是浙江蘭溪,明代中葉移居到蘇州。貝家族人是人才輩出,清朝中朝的貝慕庭是吳中的富商,與戈、毛、畢姓的人家合稱為當時的「蘇州四富」。

傳到近代,貝聿銘的叔祖和祖父,分別是顏料大王貝潤生和清末著名的金融家貝哉安。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更是中國銀行的行長。所以,貝聿銘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富十五代」。

在中國,最常見的是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上一輩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下一輩老成守業,艱難維持;再下一輩坐喫山空,家道中落。那麼,為什麼貝家能夠富過十五代呢?

第一,貝家有慈善的傳統。

貝家第三代,曾經幫人保管東西,遇到強盜,他把別人的東西趕緊藏起來,自己的東西卻不管,自家的財產被搶奪一空,但是別人的東西卻完好的保存下來。這個事情傳出去,為他贏得了名譽。

第五代的時候,貝家開始以行醫賣葯為生,經常免費治病救人。第七代的時候,這個家族已經變為江浙地區最著名的一個藥材商鋪了,並且形成了慈善的傳統。

貝聿銘的叔祖父,顏料大王貝潤生認為,「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於是他花巨資修繕一新的獅子林,給全體族人享用。

此外,他在園子裏設立了貝氏祠堂,並在旁邊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莊,用來贍養、救濟族人。貝潤生與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共同捐資,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二人對蘇州的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貝家有重視教育的傳統。

貝哉安很早便中得秀才,20歲已經時成為蘇州府學貢生。後來由於父親去世,只得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打理父親留下的大批產業。貝哉安重視子女教育,兒子貝祖詒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唐山工學院。

貝祖詒繼承了父親對子女教育的重視,早早就把兒子貝聿銘送到美國求學。1935年,年輕的貝聿銘遠渡重洋留學,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系,後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

畢業後,貝聿銘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在哈佛短暫的留校任教之後,受邀加盟紐約地產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從事商業房地產的規劃和設計,而且一干就是12年。

1960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

再說貝聿銘的四個子女們,他的三個兒子都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女兒則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律。

第三,貝聿銘的父親選擇留在了美國。

1948年,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赴美擔任駐華盛頓中國技術代表團團長。那個年代正好處在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上,貝祖詒做出了一個也許偶然卻十分重大的決定:留在美國。

這個決定讓貝家躲過文革時期,而在海外得到延續。所以,沒有父親的這個決定,一定不會有現在的貝聿銘。有時間的話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下,像曾國潘、李鴻章等近代大家族在文革期間,還留在國內的後代,他們又有些什麼樣的際遇,就會明白貝聿銘父親的決定有什麼意義。

在談論對建築看法的時候,貝聿銘曾經說過:

「我不喜歡各種標籤式的稱謂。對我而言,建築就是建築,沒有什麼現代建築 、後現代建築、解構主義。如果你願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義稱謂。但我不相信這些,它們如過眼雲煙,而真正留存下來的那一個還是建築本身——各個時代的建築。」

事實上,他的作品很好地證明瞭自己的觀念。作為中國建築界的先驅者,貝聿銘以自身東方的智慧和獨具慧眼的建築理念,穿梭在東西方世界裡,歷時近半個世紀,為我們留下了眾多讓人為之感嘆的建築名作。


很多王朝超過15代,也很多富戶超幾十代,只是到現在有些已經隱姓埋名或家世衰落了。我爸媽家全都有幾十代了。我爺爺的爺爺是滿清王爺,我爸是愛新覺羅啟字輩,我奶奶是蒙古王爺家的格格。我爺爺民國以後做古董玉器,是當時國內頂級古董鑒定權威,我出生時爺爺已過世多年了。我一個堂哥小時候跟著爺爺認了點東西,據說在國內古玩界排名很靠前。我媽家從宋朝時期一直到民國,一千多年四十幾代都在歷代朝庭做官,期間有公主嫁到家裡,也有家裡小姐封為皇后皇妃,書香門第、皇親國戚、富可敵國佔個全,當年孫中山鬧革命,往全中國最有錢的幾個大佬那裡跑著求支援,我媽的爺爺沒少給他拿錢……輾轉到了我這代,啥好東西也沒見過,只是從小受的教育和一般人家不一樣。我老公爺爺家祖上從明朝就做武狀元,明、清都有做官,文有國子監祭酒、武有將軍元帥。到我們父輩就全都一無所有了,全靠自己打拚。我們剛認識時互相都不知道對方家族背景,結婚後相互才逐漸吐露出來。現在我們沒孩子,也沒認為一定要有,我們雙方父母也不干涉我們,倒是各路朋友們個個為我們著急,尤其是華裔,說我們是浪費好基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